基本介紹
鄉鎮簡介,行政轄區,鎮名由來,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經濟發展,地方文化,區域代碼,歷史沿革,人口數據,
鄉鎮簡介
鎮區中心分含於張良北、張良南、張良西、張良東4個村民委員會,古稱張良店,後改留侯鎮,也稱張良寨、張良鎮、張良街,簡稱張街、張良,漢初張良屯兵於此而得名,因鎮人民政府駐於鎮區中心而得名張良鎮。
據記載,張良鎮明嘉靖屬大寧鄉,清嘉慶分屬易里與遵里,民國末為張良鎮;1947年11月2日至1948年劃歸魯南縣,1949年魯南縣廢,設魯山縣第三區,轄24鄉;
1955年區廢,分設張良、李法河兩個中心鄉;
1958年中心鄉廢,置張良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張良區,下設張良、段莊、王營、老莊、三間房五個公社;
1984年公社廢,設張良鄉;1986年張良被省政府批准為建制鎮,1992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鎮域總面積9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46公頃,轄41個行政村,131個自然村,248個村民組,1.2萬多戶,總人口5.2萬餘人。
張良鎮商貿繁榮,歷史上是魯山縣東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二魯山”之稱。張良鎮的地貌獨特,有巍峨險峻的嶂陡山,水波碧綠的彭河水庫等景觀。
行政轄區
轄張北、張南、姚吳程、李法河、三間房、芹菜溝、王崗、麥川、朱馬溝、老莊、黃五常、郭溝、楊李溝、盆堯、范莊、張西、張東、東營、前營、王營、辛莊、東留莊、陶莊、石廟、余莊、段莊、李莊、周樓、福林、賈寨、閆窪、黃莊、杜莊、灣張、營東、營西、營南、紀營、袁寨、賀塘、劉莊41個行政村。
鎮名由來
張良鎮這個名字源於西漢,因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而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起初人少蕭條,漢後逐漸發展,明代形成商埠,清代名揚豫、皖、晉、陝、冀、鄂,民國時被省府列為名鎮。新中國成立後市場更為繁榮。1992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張良鎮周圍的村莊名稱也按當年留侯安營紮寨的布局來分布。張良鎮所在的張良東、西、南、北四村原合稱張良街,應為當年張良本人的大營;相傳當年漢軍駐紮此地,呂后與劉邦的其他嬪妃不合,讓劉邦不勝其煩,最後還是張良來說和,最後呂后帶著太子駐紮在張良大營的東邊,其他嬪妃就駐紮在張良大營的西面,是為東營村、西營村;
張良鎮周圍其他還有許多以營、寨命名的村莊,如磙子營、張官營、虎營、薛寨、袁寨等等,相傳都是當年駐軍舊址,但具體是哪位將領已無從查證。而張良村與王營村之間有條普普通通的小河,名字卻很別致,叫“馬不跳河”,相傳是楚漢交戰,漢軍一敗塗地一路逃難至此,人困馬乏,軍馬連這一條小小的河道都無力跨越,劉邦無奈,只得下令在此安營紮寨。漢軍休整後,又得到附近豐富的給養,果然重新振作,回師出擊獲勝後,終於擺脫了潰逃的局面。後又進軍滎陽,與楚軍以鴻溝為界,相持了4年,最終得以一統天下。
這兒的人有句俗話:張良有個坑,坑中有口井。這個坑指的是二郎廟坑,井指的便是這口古井。村里人說不上來它挖於何時,只是井壁上的青苔訴說著年代的久遠。
住在坑邊的村民馮平說:“這口井裡的水甜,大家都說是白糖水,村民家中打的都有井,可不是鹹就是苦,吃不成,所以村里人還到這裡挑水吃。”村人將這口古井奉為神明,井邊還用磚砌了一個小廟。張良鎮營南村個體醫生劉永欽家保存了一塊石碑。碑文上的字型看起來還較清晰,有的似篆體,有的又似甲骨文。
劉國欽看不懂,後來找了當地幾位老教師幫忙翻譯成了現代漢字,大意為:“昔漢王巡營於張良寨,良以此地上酒貢之,王酒後神滿吟詩一首:美酒一杯神氣滿,立志要為天下雄,何懼霸王循楚地,揮動鐵臂天下平。漢王劉邦丙申年二月二日,寨民敬之,刻石記之,漢四年戊戌臘月二日。”這塊石碑是否系漢代文物,目前尚無定論,還有待於考古專家的鑑定。假如它的確源於漢代,張良在此安營紮寨、劉邦曾到此巡查就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張良姜一直享有盛名。張良鎮種植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當地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早在公元前206~205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轉戰至魯山境內。當時劉邦瘟疫染身,久治不愈,當地人便獻上張良薑湯,劉邦喝下之後,一發汗竟然“湯”到病除。劉邦為此喜愛張良姜,坐上皇位之後便讓產地官吏年年朝貢。從此,張良姜名揚中原。
地理環境
張良鎮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淺山丘陵,北部與中部為平原。境內主要河流有澎河和冷水河,中、小型水庫4座,地下水多為降雨入滲供給,水量充足。北部平原區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1/3,位於昭平台水庫和澎河水庫灌區,土地肥沃,便於機耕,是魯山縣糧食、蔬菜主產區之一。
南部丘陵區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2/3,平均海拔為300米,屬伏牛山余脈,坡度較緩,土層較厚,盛產花生,是魯山縣油料主產區之一;發展林木保護地得天獨厚,主要礦藏有花崗岩、水晶石、鉛、鋅、鉀長石等。
基礎設施
張良鎮境內道路四通八達,311國道、辛方公路穿境而過,村間公路縱橫交織,達到村村通汽車標準,通訊設施完善,建有移動、聯通基站各兩個,程控電話裝機4000多部;電力供應充足,建有35kv變電站一座,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新建台區46座;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鎮區面積5平方公里,通訊、電力、供排水系統和道路達到“三通一平”標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分別建有“萬畝糧食自給工程”、“五千畝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一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
經濟發展
2006年來,張良鎮以“菜、林、果、牧”為主攻方向,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要形式,全力打造工業經濟隆起帶,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以“白色工程”蔬菜種植為優勢的農業經濟。農業是張良鎮經濟的基礎。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菜、林、果、牧等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張良鎮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張良姜馳名中外。90年代初開始發展以塑膠大棚、日光溫室為主的“白色工程”蔬菜種植,已發展到專業村17個,各類蔬菜種植面積13000餘畝,年產量達8700萬公斤以上,產值780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2.5%。全鎮共建蔬菜批發市場四個,負責為各地客商提供相應服務,以不斷拓寬蔬菜產品的銷售渠道,蔬菜產品銷往黑龍江、北京、內蒙、山西、陝西等省市和省內各地。從事蔬菜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的人員達8000餘人,占全鎮農村勞動力的40%。
蔬菜生產主要採取“兩菜一糧”的模式進行間作套種,即蒜苗、番茄套玉米或芹菜、辣椒套玉米等,菜農人均年收入約2500餘元。張良鎮是省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花生年產量200萬公斤,成為豫西南最大的花生米聚散地;畜牧養殖、林果業發展迅速,平原建起了規模在千頭以上的種豬養殖場三個,並帶動10頭以上養豬專業戶200多戶,山區以牛、羊餵養為主,建畜牧養殖小區4個,發展餵養專業戶240多戶;依託國家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共治理荒山5500畝,實施退耕還林5076畝,建豐雪桃、板栗、杜仲、銀杏等基地10多個。2004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44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43元。
以腰帶加工為特色的非公有制經濟 張良鎮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70年代末,張南村部分農戶從山東購來皮革以家庭作坊式加工生產腰帶。經過20多年的發展,腰帶產業規模、檔次不斷升級,現在全鎮腰帶加工企業達32家,集中在張南、張北、段莊等村,從業人員3000餘人,年產腰帶15000多萬條,帶扣13000萬個,產值16000多萬元,年創利稅2000多萬元,品種花樣達180多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在義烏、武漢、西安等地的專業批發市場設有批發網點,並出口到東南亞、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腰帶生產和蔬菜種植一併成為張良鎮的傳統特色產業,被譽為“中華腰帶第一鎮”。全鎮投資在50萬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業已達50多家,特別是福濱木業公司、豫興木業公司、恆利皮件廠、奔寶皮件廠等企業,生產勢頭強勁,經濟效益可觀。2004年全鎮非公有制經濟總產值達43679萬元,非公有制企業已成為張良鎮最具活力的經濟成長點。
其它社會事業張良鎮文教衛生與福利事業不斷發展。現有中學兩所,中心國小12所,幼稚園四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鎮衛生院醫療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能及時接診各類急危重病人。建有敬老院一所,入院老人達26名;計畫生育基礎建設不斷加強,2004年人口自增率2.9‰,計畫生育率96%。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張良鎮廣大幹群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曾先後被省、市、縣有關單位命名為“中州名鎮”、“省級科技示範鎮”、“市級文明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等。
地方文化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食襄,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史記 高祖本紀》
這段話是劉邦對漢初三傑的評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張良、蕭何、韓信的鼎力輔佐,劉邦不可能成為漢代的開國皇帝。
魯山同時存在著張良鎮、蕭何村和韓信村,漢初三傑的名字以地名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這在全國也屬罕見。專家們認為,張良鎮是全國唯一一個以丞相之名命名的鄉鎮,而且比諸葛村、烏鎮、景德鎮等中國著名的古鎮、還要古老,歷史還要悠久。拿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與張良相比,張良是先輩又是老師,是中國古代選擇蜀道漢中戰略的第一人,是功成身退的謀略家、戰略家。可以說,諸葛亮是學習和繼承了張良的謀略思想,才達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境界。
張良鎮為什麼沒能像“諸葛村”、“景德鎮”那樣有名呢?專家分析認為,一是沒有諸葛村八卦村形象,二是沒有景德鎮陶瓷古都之品牌,三是沒有遺留下西漢王朝的古建築風格。
張良鎮的領導層已經充分認識到,只有將歷史名人張良與張良鎮支柱產業結合起來,突出一個“特”字,才能以大手筆描繪和建設一個新的張良鎮。
張良鎮與磙子營鎮正在醞釀一個宏大的旅遊戰略:塑造“中國漢文化旅遊帶”,即以張良鎮為龍頭,將蕭何村、韓信村連成一片,構成一個中國西漢王朝“三大名臣”古蹟的旅遊區。
區域代碼
張良鎮410423104:~201張北村 ~202張南村 ~203姚吳程村 ~204李法河村 ~205三間房村 ~206芹菜溝村 ~207王崗村 ~208麥川村 ~209朱馬溝村 ~210老莊村 ~211黃五常村 ~212郭溝村 ~213楊李溝村 ~214盆堯村 ~215范莊村 ~216張西村 ~217張東村 ~218東營村 ~219前營村 ~220王營村 ~221辛莊村 ~222東留莊村 ~223陶莊村 ~224石廟村 ~225餘莊村 ~226段莊村 ~227李莊村 ~228周樓村 ~229福林村 ~230賈寨村 ~231閆窪村 ~232黃莊村 ~233杜莊村 ~234灣張村 ~235營東村 ~236營西村 ~237營南村 ~238紀營村 ~239袁寨村 ~240賀塘村 ~241劉莊村
歷史沿革
1947年建張良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建鎮。1997年,面積90.3平方千米,人口5.1萬人。張良鎮轄張良南、張良北、張良西、張良東、朱馬溝、麥川、王崗、芹菜溝、李法河、三間房、姚吳程、老莊、黃五常、東袁寨、賀塘、劉莊、西營、西營南、西營東、小周樓、福林莊、郭溝、盆窯、范莊、紀營、段莊、楊李溝、陶莊、王營、辛家莊、東留莊、前營、前營、李莊、余莊、賈寨、閻窪、黃莊、杜莊、石廟、灣張41個行政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2591 |
男 | 27590 |
女 | 25001 |
家庭戶戶數 | 12880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2467 |
家庭戶男 | 27491 |
家庭戶女 | 24976 |
0-14歲(總) | 12364 |
0-14歲男 | 6824 |
0-14歲女 | 5540 |
15-64歲(總) | 36183 |
15-64歲男 | 18856 |
15-64歲女 | 17327 |
65歲及以上(總) | 4044 |
65歲及以上男 | 1910 |
65歲及以上女 | 213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15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