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與仁,男,字友曾,雲南姚安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畢業。歷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大隊長、預備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師長、第九軍參謀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副主任。1939年,任第五十八軍新編第十二師師長,率領抗擊日本侵略軍於湖北九嶺山。1941年,以功升任新編第三軍副軍長。1947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1959年,受聘為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與仁
- 國籍:中國
- 逝世日期:1961年
- 字:友曾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張與仁(1892-1961)【一作1891年生】,字友曾,姚安馬草地人。先後就讀於本鄉私塾、縣立高小、省立第一模範中學。他目睹國勢日危,常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慨,遂棄文習武。1917年秋,考送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習步科。
1919年畢業,奉派到參戰軍第二師第十團見習。以後,相繼於滇、粵軍中任排、連、營長。1921年冬,經廖仲愷介紹,在粵參加國民黨。1923年,任駐粵滇軍總司令部參謀。次年1月,任滇軍總司令部幹部學校技術科主任教官。1925年夏,任黃埔軍官學校第二期第一隊隊長。同年秋,調升三期大隊長,因訓練成績優異,提升為四期軍事政治學校步兵軍官預備團第二團團長。在此期間,與葉劍英、廖仲愷、何香凝等友善,時有書畫相贈。1926年冬,黃埔四期學生畢業,張奉命率領各科畢業生到南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報到。畢業生分配到新編一、二兩師。張被任為第一師師長,駐贛州。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張與仁師因共產黨員甚多,被蔣介石迫令解散。張遂投奔當時任江西省主席兼第五路軍總指揮的朱培德,朱委張為金漢鼎部第九軍參謀長。1928年冬,蔣介石借編遣軍隊之機,排除異己,朱培德所部第三、第九兩軍編為第七和第十二兩個師。張與仁調任金漢鼎所部第十二師參謀長、第三十五旅旅長,駐防海州。1930年秋,張與仁調軍事參議院。張到南京後,閒居無人過問。1932年1月,他決定啟程回滇。行抵上海,正值十九路軍抗戰。經同學趙錦雯介紹,張參加十九路軍,任六十一師幹部教導隊主任,駐南京。幹部教導隊暫編為新兵訓練處,訓練新兵,補充前線。同年5月,上海停戰,十九路軍調福建。六十一師駐泉州,該師幹部教導隊亦隨師部駐泉州城內。
1933年張與仁離開十九路軍到南京,同年秋,被任命為特訓班副主任。一次,蔣介石前往視察,見張與仁吃苦耐勞,以身作則訓練學員,不禁脫口稱讚道:“張與仁真是個鐵牛!”張遂得“張鐵牛”稱號。
1935年5月,張因父病故,告假奔喪,途經昆明,與雲南省主席龍雲晤面。龍留張在滇任事,張從之,龍即報經蔣介石批准。次年,由蔣委張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分校少將副主任。
1938年,雲南組建六十軍出師抗敵。張與仁被龍雲聘為雲南總動員委員會委員和滇黔綏靖公署乾訓總隊總隊長,負責訓練中、下級軍官及士兵。1939年秋,張被任命為新編第十二師師長,於同年11月率師由雲南出發,經貴陽、晃縣、安江、寶慶、衡陽,在攸縣點驗後,經醴陵到達江西萬載整訓。1940年7月,新十二師歸五十八軍孫渡指揮,由萬載調湖北,駐平江南橋整訓。1941年1月,日軍進攻陸軍第五十八軍守備的九嶺陣地,新十二師奉命參加作戰。同年3月,新十二師調至贛北,歸還新編第三軍建制。同月,張與仁晉升中將,任新編第三軍副軍長兼新十二師師長。4月,新三軍扼守高安、奉新境內的第一線陣地。12月,南昌之敵三十四師團為策應第三次長沙會戰,便抽調兵力,編成四個大隊,由岩永少將指揮,向新三軍守備陣地進犯。戰鬥自12月25日開始,至次年1月6日結束。新十二師經反覆激戰,終將敵擊潰。戰後收集犧牲烈士676人忠骸,葬於高安縣龍潭鄉老虎山,張為之立碑紀念。張在贛北堅持抗戰,直至日寇投降。抗戰勝利後,在南京星子休養。
1947年秋,張與仁為姚安選區的國大代表,在南京參加會議。
1949年春,張攜眷返鄉。家居時,曾提議修築本鄉鄉村道路,籌建國小,鄉人普遍稱讚。當時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人民武裝,張與仁積極支持,並以武器彈藥贊助自己的衛士戴建明參加游擊隊。
雲南解放,張與仁歡欣鼓舞。1951年2月,姚安發生“滇西反共救國軍”錯案,張與仁被誣為首領被捕入獄。1957年平反釋放,被聘為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61年病逝於昆明,終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