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聲典

張聲典(1866---1934年),廣東普寧燎原鎮泥溝鄉(泥溝村)人。清光緒十一年乙酉科(1885年)秋考中秀才。後任職於普寧縣烏石電報局譯報員,歷任教於大南山陂溝振聲學校、光南村光南學校、本里草草學校。張聲典能詩善文,功底深厚書法行家。平時勤抄善記,筆不離手,堅持天天用蠅頭小楷書寫日記、手扎。日記、手扎,現由普寧市文史館妥為保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聲典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66
  • 逝世日期:1934
張聲典其人其事,勤抄善記,堅持不懈,執教鄉村,治學嚴謹,

張聲典其人其事

在1985年第2期和1987年第1期的<<普寧黨史資料>>上,黨史辦曾摘錄登刊了“張聲典日記”中有關普寧縣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史實記錄,“張聲典日記”成為研究和編寫地方黨史的一份重要材料依據。張聲典到底是什麼人?他為何留下了大量的手記資料?1990年10月,筆者與市委黨史研究室有關領導走訪了張聲典家族後裔和知情老同志,現將張聲典其人其事簡介如下。
張聲典是普寧二區泥溝人(今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生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卒於民國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公元1934年12月5日),享年69歲。
張聲典少年聰明好學,刻苦攻讀,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秋考中秀才,後任職於普寧縣烏石電報局,任教於陂溝村振聲學校、光南村光南學校、泥溝村草草學校。他不但能詩尚文,還是一位頗具功底的書法行家,曾應邀代人撰寫了大量文書,平時勤抄善記,筆不離手,且堅持不懈,幾十年如一日,逐漸形成了一部內容十分豐富,共有150萬字的“張氏手記”資料。現在縣檔案館和黨史部門徵集珍藏的11本“張氏手記”資料中,記述了國內外許多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以及潮汕和全國發生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氣象、交通、衛生、商情、僑情、物價、貨幣、民俗、市政建設、華僑活動等史料。特別是比較客觀公正地記述了普寧及潮汕地區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民運動和中共地方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資料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科研價值,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少年用功,考中秀才
張聲典出身於泥溝村一戶書香門第,其父親名張珂彥,是清朝同治癸酉科(公元1873年)拔元,曾任潮州金山書院監督。因其辦學有方,兩廣總督張之洞視察該院後,贈以寫著“金山書院惠存。兩廣總督張之洞贈”字樣的金絲燈籠。張珂彥對子女管教甚嚴,要他們從小刻苦讀書,以求學有所成,報效朝廷。張聲典從小聰明好學,賢慧過人,深得其父珍愛。在其父親的教育指導下,他學習刻苦認真,奮發讀書,對於<<四書>>、<<五經>>等科目,更是熟讀牢記,特別是喜好書法寫字,臨摹名家字,一絲不苟,筆畫到功。工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終於練就了一手漂亮雋秀的正楷毛筆字。19歲那年秋天,他便以優異成績考中秀才,從保留下來的<<張聲典日記>>中,可以看到,他當年自始至終用狼毫毛筆豎寫,每字只有1-0.5毫米,比現在的六號印刷楷書字型還小,字雖小,但字字清晰,筆劃蒼勁有力,並歷時16年,始終如一,足見其楷書書法之過硬功力。張聲典的日記、筆記,不僅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在書法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可以說是書法藝術上的珍品。

勤抄善記,堅持不懈

從十九世紀開始至二十年代,張聲典在普寧烏石電報局任譯報員。他工作認真負責,且文字端莊秀麗,勤抄善記,深得電報局領導器重,每逢有官員、人客來訪,必要叫他出席作陪。當時,在民主革命浪潮的衝擊影響下,張聲典的思想也逐步向民主進步方面轉化。他利用收譯抄寫電報、電訊工作的方便條件,首先看到國內外急劇變化的政治局面,看到腐朽沒落的滿清封建王朝正被覺醒了的中國人民所推翻,他的內心上深表支持和贊同。為了把這些重要的歷史事實記錄下來,他從1915年12月12日開始至1930年8月10日 止,便堅持天天寫日記。日記以甲子紀年,陽曆、農曆並存對照,並寫明當天的天氣情況。日記內容不僅有家庭瑣事、鄉情民俗,更重要的是記錄了當時普寧、汕頭、廣東、全國以至世界發生的大小事件,可以說是有聞有看必錄,且常年堅持不斷,精神實屬難能可貴。張聲典性情剛直,寫日記的態度是比較客觀公正的,而且富有正氣和正義感。日記中記錄了當時軍閥混戰對人民民眾造成的危害,揭露了民國初期盜賊橫行、殘害百姓,地主和貪官相勾結,狼狽為奸,貪污腐化等醜惡。筆觸涉及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和革命鬥爭時,採用白描的手法,客觀地加以描述,可謂不偏 不倚。此外,他還抄錄了從1898年至1926年十多家報紙所刊載的重要資料。從他抄錄的5本報刊資料中,抄錄的主要報刊有:上海<<申報>>、<<上海時報>>、<<上海商務印書報>>、<<廣州國華報>>、汕頭<<大嶺東日報>>、<<新嶺東日報>>、<<汕報>>、<<平報>>、<<嶺東民國日報>>、<<潮商報>>、<<潮商會報>>、<<民聲日報>>、<<汕頭晨報>>、<<漢報>>等,抄錄的內容有:重大新聞、電訊、遊記、民俗資料、趣聞等。他抄錄的這些報紙資料,有的報紙已蕩然無存,這就為後人全面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十分可貴和翔實可靠的史料。

執教鄉村,治學嚴謹

張聲典的後半生,主要從事鄉村的文化教育事業,他先後任教於大南山陂溝村振聲學校、光南村光南學校、泥溝村草草學校。泥溝村草草學校是張聲典的堂侄張伯封創辦的,也叫文學專修班,是一所自辦、自教、自給的私辦學校,共有學生一百多人,分3個班教授。張聲典應邀在該校任教。他治學十分嚴謹,講課認真透徹,細心講解,循循善誘,力求不同年齡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所懂。他對學生的也很嚴格,布置書法寫字作業時,一定要學生認真完成好,對書寫潦草馬虎的學生,一定叫其反覆認真重寫,絕不輕易遷就。他除講授<<書法寫字>>外,還兼授<<古典文學>>、<<帖式大全>>、<<聯對作法>>等科目。在現存的“張氏手記”中,就有二本是<<錄各帖式>>、<<錄光緒年間各帖式>>,共約11萬字。在張聲典、張伯封叔侄的共同努力下,草草學校辦得很有成績,每屆學生學有所得,結業之後,都有一定學問和應世能力 。學校深為社會各界所矚目,每年慕名而來校讀書的學生不斷增加,學生遍及普寧、潮陽、揭陽三縣,還有海外僑胞送子回國到校就讀的。限於教學場地,每年招收的學生雖不多,但也為社會培養了不少有用的專門人材。
1931年後,張聲典因年老體弱多病,只好輟教在家療養。1934年12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6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