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道生於清鹹豐八年(1858)農曆十月初八,萬泉鄉萬泉村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張聞道
- 字號:號橫川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時間:鹹豐八年(1858年)農曆十月初八
- 去世時間:1924年
- 籍貫:萬泉鄉萬泉村
人物簡介,生前,歿後,教學方針,人物才藝,作品展示,
人物簡介
生前
張聞道(1858--1924),字貫一,排行第三,故別號橫川。萬泉鄉萬泉村人,生於清鹹豐八年(1858)農曆十月初八。其先祖在明代時就家門鼎盛,為仕宦望族。延至清代,則舉族人丁漸稀,家運亦衰。他飽學多才,清光緒初年赴省鄉試,途中負傷,從此斷絕了仕途念頭,在家鄉設教育才。他開始在東丁設私塾,後來移到橋頭,北里,孤山頭天門,最後又回到東丁村。凡40餘年,黎明即起,邊學邊教,學而不厭,晦人不倦,故人尊其為“先生”。 有聯譽曰: 指揮文武才名盛; 冠冕人倫道德尊。
歿後
張聞道先生乏嗣,雖有一女孩,不幸夭亡。民國13年(1924年)先生歿,出殯那天,縣知事李翰晟親自“點主”,並敬送“教澤流長”牌匾。二百多學生皆攜款奔喪,列隊執拂。萬泉縣城三個巷的鑼隊都來助葬。沿途民眾,人山人海,道路為之堵塞。靈車行進中,多次路祭,學生宣讀祭文,哽咽結舌,泣不成聲,如喪妣考。東丁、北里、橋頭村民眾皆來填墓,其盛況為當年萬泉縣城多年未有。眾多學生緬懷先生之教恩,自動捐款,為其在北街東側建碑亭一座,撰文雋石,寄託哀思。碑亭兩側就雋刻著三秦名士李先生為他撰的楹聯。
教學方針
張聞道教育學生堅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以啟發性為主,對那些怠惰和智商稍低的學生,採取說服、開導、勸勉,促其自強、自悟、自覺。他從來對學生不打板子,不體罰。他反對“棍棒出高徒”的執教觀念,故而學生心情舒暢,師生感情融洽。
對於學費報酬問題,他自己從不定額,採取家長自願。對於家庭貧寒的學生,他堅持不收學雜費。至今村里老年人每說及此事,還能向你舉出西丁村的王調元、北里村的王澤生、百帝村的孫廣進等學生,在他處念了十多年書,從未交過學費。他的高徒遍及數縣,有的以文才出名,有的進入政界,有的像他一樣在杏壇執教,為國家培育人才。
人物才藝
張聞道多才多藝,書法、繪畫、剪紙等無所不能。他畫的螞蚱吃白菜,躍然紙上,曾有“雞見而啄之”的評語。他裁剪的“飛雲樓”,神形逼真,惟妙惟俏,仕林婦孺,莫不嘖嘖稱讚。他的書法雄健遒勁,榜書氣勢磅礴,尤其是為西丁村和東丁村戲台寫的“祖述春秋”、“與古為新”匾額,識者莫不欽佩,可惜這些珍寶多已失落不存。張聞道學識淵博,才思敏捷,人稱嶺南(韓信嶺以南)才子,尤以聯句見長。
作品展示
一、昔日農村,每逢春節至元宵期間,各村巷道皆豎鞦韆,供人們運動、遊蕩。那年萬泉村巷道豎立起鞦韆後,村民請他作聯並書,他寫道:
一來一往,趙雲七進長板坡,
忽上忽下,悟空三下無底洞”。
二、 某年,絳州(今新絳)天地廟出上聯徵集下聯,先生獲悉後,即以孤峰山龍鳳庵為題應對道:
天地廟響天地炮,天一聲,地一聲,驚天動地;
龍鳳庵點龍鳳燈,龍三盞,鳳三盞,飛龍舞鳳。
三、民國八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會大祭,特請他為大祭撰聯,如下:
三門聯
三輔黃圖,比此勝跡如何?龍樓鳳闕凝瓊苑;
門臨翠嶺,居然風景乃爾,煙柳鶯花繞畫屏。
正殿聯:
封禪古來多,任秦皇著績,漢武標功,終隨七十二君泯滅;
登臨天下小,想尼父胸懷,亞聖氣象,並受四百兆人香菸。
上聯寫歷代帝王為鞏固統治,宣耀勝跡,不惜耗費國力民財,浩浩蕩蕩到泰山祭天。結果就連秦皇漢武那樣的雄主,也隨著滄桑變遷已銷聲匿跡。下聯寫孔孟先賢,重道懷仁,憂國憂民,胸懷博大,所以永遠受到人們的敬仰和紀念。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自己的感懷。此聯遣詞造句,無不工穩。
四、城隍廟的戲台聯趣味橫生,他以戲名組成,現錄如下:
《春秋筆》描成《富貴圖》,揭開《瑞羅帳》,掛在《麟骨床》邊《龍鳳配》;
《十萬金》買得《火焰駒》,繞過《少華山》,騎到《長板坡》前《戰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