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聖奘(1903—1992),名新,號義端、天健。1903年出生於湖北江陵縣荊州鎮(今荊州市荊州區),人稱“江陵才子”。
他精通精通英、德、日、俄、西班牙、葡萄牙等9國語言,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先後留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柏林大學,並獲史學、經濟學、文學、醫學、法學等5個博士學位;歷任東北大學、復旦大學、震旦大學、交通大學、重慶大學等大學教授,會教28門課程,曾為蔣介石講授《易經》;曾任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四川教育學院兼職教授及史地系主任,1950年任西南師範學院史地系教授,1951年受鄧小平之託調查文物,在資陽縣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
著有《元史探源》、《回鶻史研究》、《孔子十論》等,詩集有《萬里萬卷樓詩訶曲集》、《巴蜀集》、《峨眉集》等。他在四川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為建立巴蜀文化做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聖奘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湖北江陵縣荊州鎮(今荊州市荊州區)
- 出生日期:1903年
- 逝世日期:1992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牛津大學
- 代表作品:《元史探源》、《回鶻史研究》、《孔子十論》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主要貢獻,
人物生平
1903年,出生於湖北江陵縣荊州鎮(今荊州市荊州區)一個書香門第。
張聖奘自幼聰穎,6歲時,啟蒙老師為海內名儒王湘倚。10歲時,張聖奘隨伯父張國淦赴京讀書。13歲時入讀天津南開國小,與周恩來同班並成為好友。15歲考入北京大學。
1918年,張聖奘在北京大學肄業,準備是年6月考官費留學生;為保險起見,他8月又在家鄉武漢應試。結果兩次考試他都名列榜首。
1919年,張聖奘以享受雙份官費留學的待遇,到上海候船赴倫敦,這期間,他就住在了孫中山的秘書田桓家裡,並結識孫中山,為其謄抄《建國方略》。
1928年,應張學良邀聘,張聖奘回國擔任東北大學文科學長。在日軍入侵東三省的前一年,張聖奘執教之餘,寫下了具有很高史學價值的《回鶻史大綱》。
“九一八”事變後回到上海。劉湘派何北衡、劉航琛和駐上海辦事處主任范崇實前往禮聘,請他入川創辦重慶大學。
1934年,張聖奘任重慶大學史學系教授,還在商學院工管系主講運籌學、商業學、保險法規等課程。他講授的經濟地理很受學生歡迎,他還發表了“戰時企業管理”和“戰時運輸管理”,結合抗戰實際,開始對當時的重大經濟問題提出看法和主張。張聖奘還在抗戰時期被教育部任命為“部聘教授”。
1941年3月,重慶大學師生舉行馬寅初先生六十壽辰慶典,張聖奘代表重慶大學教授參加並在會上發言,他熱情讚揚了馬寅初敢怒敢言的精神,稱其足為學者楷模,並和學生們一起在重慶大學操場同馬寅初話別留影。
1949年3月17日,重慶各院校舉行聲勢浩大的“反飢餓、爭溫飽”示威請願,張聖奘和重慶大學師生上街遊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張聖奘任西南軍區委員會成渝鐵路沿線考古調查小組組長,與成渝鐵路築路隊同時前進,在沿線做實際考古工作。
1951年3月,他們到達資陽,在城關三賢鎮西南黃鱔溪發現龜化石,並挖掘“資陽人”頭骨化石。
1954年,張聖奘出任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主編了《四川文物提要》。後任四川省政府參事、四川省文史館特約館員。
1992年,張聖奘去世。
個人生活
張聖奘是明朝宰相、革新家張居正第13代孫,父親張紹欣是前清蒙古都統,母親乃林則徐孫女,叔父張國淦是北洋政府總理。
主要貢獻
他帶領考察隊在成渝鐵路沿線考察地下文物,在資陽發現了“資陽人頭骨”化石。這一成果成為繼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之後,考古學界又一重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