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羲年,字淳初,號潛亭,清朝餘姚人。生平博學工文,才華橫溢。乾隆皇帝賜其國子監助教,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邵晉涵摯友。
基本介紹
- 本名:張羲年
- 字號:字淳初
號潛亭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浙江餘姚
- 出生時間:1737
- 去世時間:1778
- 主要作品:《噉蔗全集》等
- 主要成就: 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詩詞摘錄,
人物簡介
張羲年,字淳初,號潛亭,乾隆二年(1737)生,餘姚義井巷人。其先祖乃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表叔,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人稱橫渠先生的張載。金兵大舉南侵時,宋高宗對張載後裔,時任禮部尚書的張永說:“卿學足以備用,醫足以衛生,朕將南巡,不可離朕左右”。張永因此與其兄伯七揮淚而別。疏乞致仕後,因見餘姚山水之秀,民俗之醇,加之離臨安較近,“宮中有疾,可以宣召”,遂定居江南直街的義井巷,張永也成為遷姚始祖。後子孫世守祖業,“皆以文顯,皆以醫名”。如其七世孫吉、八世孫經不但好讀書,更精於醫術,當時餘姚人都稱“直街張氏善良第一”。
傳至二十世的張見龍,因幼喪父母,貧無立錐之地,只得跟人去安徽學做生意,臨行前在父母墳前立誓:“十年必復先業”。數年來,憑誠信廣交朋友,又經過數年的積累,終於“阜然財雄歙市”,但他總覺“市井狎處,非所以長子孫”。於乾隆元年(1736)毅然返回鄉里,此時距其墓前立誓恰好十年。張見龍生有三子兆松、羲年、劭年,剛欲教子起家,振興先業,卻因病而卒,年四十又九。其妻趙氏為實現先夫遺志,竭盡全力,對其子督課甚嚴,使其學業有成。
張羲年是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曾任潛縣訓導。四庫館征書時,以學問淹博任職校勘,並進書五種。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在其傳中云:“生平博學工文。乾隆壬辰癸巳之間,特開四庫征書,久未集。有詔責成封疆大吏,而江南浙江責重尤專。於是行部選於通屬學官,求淹博知大體、治書不謬館閣指揮者,得嵊縣訓導癸酉舉人朱休度、嘉善訓導丙子舉人黃璋與君三人,總司校勘。皆一時望也”。乾隆三十九年(1774),張羲年以教官考滿,在分擢時他以自己曾經“在行部委司校勘,頗悉諸書源流,願入窺中秘,以卒其業”。乾隆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賜國子監助教,俾充纂修,參與四庫館工作。
乾隆四十二年(1777)舉順天鄉試,次年會試下第,因“館閣修書積有成勞,館臣特奏君名”,許一同參加殿試。時人都以張羲年因修書而獲殊榮而感嘆,他卻因突患暍症未及與試,病中仍不忘詢問制策所問何等?一甲何人?喟然長嘆曰:“半生奢志徒成虛”。於傳臚當日半夜而逝,年僅四十二歲。其過世後,“王公卿相罔弗弔恤”,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四庫全書》正總裁阿桂撰輓聯云:“特詔廣搜羅,彤墀許展劉蕡策;奇才多著述,碧落催成李賀文”。將其比作唐代的劉蕡、李賀,可見對他才能的讚賞。紀昀亦挽之曰:“事竟敗垂成,臨到頭時偏不得文章報國;變真生意外,最傷心處是正逢君相憐才”。惋惜之情躍然紙上。
《四庫全書》的編纂,從開館到第一部書成,歷任館職者共360人。其中擔任過總目協勘官的七人。總目協勘官的職責是協助總纂官紀昀等勘定總目,並參與全書的纂修及分校工作。張羲年作為總目協勘官,入館又較早,可以說在提要的編纂體例上起了相當的作用,對總目提要的貢獻自不待言。章學誠曾云:“君於四庫館行走八年,校勘書籍不下數百種,大約史集兩門序錄簽檔多出君手。已向武英殿已付聚珍者查現刻張某恭校,繕成一帙。提在諸序之上。”《姚江詩錄》中收有張羲年的《館中呈紀侍讀曉嵐、陸侍讀耳山兩先生》一詩,有“三年書局浪知名,天賜頭銜比舊清,空手真成無寸鐵,白頭那復對長檠”之句。說明紀昀、陸錫熊與他的關係非同一般,且對他是十分信任。
前後七任總目協勘官中,其他諸如劉權之、汪如藻等六人均為進士、翰林院編修,只有張羲年是國子監助教,在其過世後,乾隆帝以修書之勞績賜進士。張羲年在四庫館初開就任職其中,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去世,而在四十七年(1782)開列任職名單中仍將其列入,凡此種種,都說明乾隆帝對他工作的肯定。
張羲年著有《噉蔗全集》詩文十六卷,末附《喪禮詳考》、《周官隨筆》各一卷。他的文稿死後都藏於邵晉涵家,經邵晉涵、章學誠等整理為一編,因財力拮据一直未付刻。後經錢大昕、陳以綱評輯,其曾孫張錫恩於光緒十九年(1893)交由上海著易堂付印。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有張羲年的《宋朝事實提要》、《孫燭湖集提要》、《庸庵集提要》等三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分纂稿。其中後兩文就是餘姚先賢的文集提要,《燭湖集》是宋朝自號燭湖居士的孫應時所撰,《庸庵集》乃元宋禧所作。
張羲年與邵晉涵是鄉黨、同事,更是同好。儘管相差六歲,但他們“自少即以學相淬厲”。一次,兩人縱飲吳山酒樓後,共宿於道院。“夜雨將半”,張羲年點燈把邵晉涵叫起,命他背誦《國風》,“句櫛而字比之,以求其音義,反覆與其論大旨”。兩人擁被對談,天亮才止。乾隆三十一年(1766),兩人同游京師,張羲年以《三十自序》示以邵晉涵,邵晉涵讀後贊云:“作者留心治經,能不為靡麗所惑,後山一瓣香,庶可以有托也。”而張羲年也在另一文中稱邵晉涵:“足下經義紛綸,雖老師宿儒,定當屈服”。可謂是惺惺相惜。兩人不但善於治史,亦長於工詩,常以詩詞唱和。兩人還是製作竹枝詞的好手,無論是張羲年的《姚江竹枝詞》,還是邵晉涵之《姚江棹歌》,都是情韻俱佳的作品。可惜兩人都英年早逝,令人唏噓不已。
人物評價
《四庫全書》正總裁阿桂撰輓聯云:特詔廣搜羅,彤墀許展劉蕡策;奇才多著述,碧落催成李賀文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事竟敗垂成,臨到頭時偏不得文章報國;變真生意外,最傷心處是正逢君相憐才
清代文學家邵晉涵:作者留心治經,能不為靡麗所惑,後山一瓣香,庶可以有托也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生平博學工文
詩詞摘錄
中流簫鼓競春雷,風送帆檣雪片來。
穩渡黃橋三尺浪,方從岳廟進香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