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

張繼華,男,漢族,生於1935年10月,籍貫河北省,副研究員。1952年參加工作,1956年到北京林學院學習,1960年畢業分配到河北省國營林場工作,1982年調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工作。主持毛白楊課題實驗研究工作,並擔任課題主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繼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
  • 出生日期:1935年10月
  • 職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
人物信息,所獲榮譽,

人物信息

首次在北京建成毛白楊優質資源異地保存基因庫。基因庫囊括毛白楊自然分布區“核心種質”資源。經同功酶和RAPD分析研究,發現它們具有分子水平的遺傳多樣性,是由不同遺傳物質組成的無性系,平均重疊率為1.63%。這說明該庫保存的資源具有毛白楊種群廣泛的代表性,可靠性和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首次摸清北京地區毛白楊古、優樹資源分布規律和生境條件,彙編了其自然分布圖和名錄,為毛白楊選育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毛白楊基因庫的建成,是林木良種業的基礎工程,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學意義。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張繼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張繼華
首次從保護北京生態環境出發,實施“非雄性毛白楊一票否決制”和第一次利用大規模的經“幼化處理”的育種群體,並經歷多年,多次篩選後而誕生的適生於北京地區12件雄性毛白楊優系。從源頭上解決了因雌株飛絮而污染環境的問題,填補了“城市林業”專用樹種的空白。經過20餘年對育種群體繼續觀測研究,獲得可遺傳性狀穩定的數據,並獲得新的優系。從中選擇了9件毛白楊新品種,並於2006年向國家申報審定,同年12月獲得批准了7件,獲得審定的“林木良種證”。這批毛白楊良種的綜合增益40%左右,材積增益15%。並已建成“高級采穗圃”。
首創雄性毛白楊種條的“葉芽”、“原生根原基”和“貯藏物質”同步生育以及“因位制宜,分段繁殖”的新理論,並創造了“毛白楊組合繁殖新方法”。無性繁殖方法弊端多,是當前“無性系選育”事業中急待攻克的難題。以我國獨產的毛白楊為試材,首先對其種條不同區段的“葉芽”“原生根原基”和“貯藏物質”(簡稱“內因”),在年生育期內的“自養階段”的“靜、動態”的異質性差異程度進行開拓性的試驗研究,發現其不同區段的葉芽生育成為苗莖、“原生根原基”生育成為苗的“救命根”和由“貯藏物質”轉化為可利用態有機物質的分配……生理機制的問題,這三項“內因”無論“靜態”還是“動態”在其生命活動進程中都顯示極大的異質性差異度。據此,提出“因位制宜,分段繁殖”的新觀點,創造了“毛白楊組合繁育法”,揭示了傳統的“一刀切”繁殖白楊派的弊端癥結所在,開創了白楊派新型無性繁殖方法的先河。

所獲榮譽

張繼華同志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的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多項,發表文章6篇,油印本文章2篇,還有7件新品種獲得國家級毛白楊良種證書。還獲得“中國林學會”頒發的“勁松獎證書”和一盞燈。
據不完全累計統計,上述三項成果的利用和推廣面積約為1萬畝,產值近億元。按國際慣例計算,態和社會效益約為產值的3—5倍,即4億元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