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立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立文:一級教授、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立文
  • 出生地浙江溫州
  • 出生日期:1935年
  • 職業:哲學史家
學術簡歷,學術講座,出版著作,立項項目,獲獎項目,自述研究歷程,

學術簡歷

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著名哲學史家。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畢業留校,在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任教。198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為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哲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國際退溪學會理事、日本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化書院導師等。
張立文
在50多年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教學研究中,建構了中國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新人學的理論思維體系,率先建構了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五大衝突(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和危機(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的和合學哲學體系,培養了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訪問學者、進修生近百名。
主要專著有:《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傳統學引論》、《新人學導論》、《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人道篇)、《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周易思想研究》、《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宋明理學研究》、《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朱熹思想研究》、《朱熹評傳》、《心學之路——陸九淵思想研究》、《朱熹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退溪哲學入門》、《李退溪思想研究》、《戴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思想研究》、《和合與東亞意識》、《中國和合文化導論》、《和合哲學論》、《自己講、講自己——中國哲學的重建與傳統現代的度越》、《張立文文集》38輯(中文版)。主編、合著:《中國學術通史》(六卷本)、《道》、《理》、《心》、《性》、《天》、《變》、《氣》、《中外儒學比較研究》、《退溪書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叢書》、《傳統人與現代人叢書》、《東亞哲學與21世紀叢書》等40多本。在國內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著作多次獲北京市、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優秀成果獎和國際退溪學學術獎。被收入國內各種名人錄及英國劍橋、美國、印度名人錄。
張立文

學術講座

《儒家“仁”與“和”的思想》、《和合學的研究方法》、《五四運動對現代青年的啟迪》、《和合學的現代價值》、《中國哲學的自己講、講自己》

出版著作

1. 《走向心學之路》張立文著,中華書局,1992.
2. 《朱熹思想研究》張立文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 《自己講講自己 中國哲學的重建與傳統現代的度越》張立文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4. 《周易思想研究》張立文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5. 《中國哲學史新編》張立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 《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張立文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7.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人道篇)》張立文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988.(人道篇), 1996年北京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8. 《戴震》張立文著,東大圖書公司,1991.
9. 《中國學術通史》張立文主編,人民出版社 ,2004.
10. 《中國和合文化導論》張立文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11. 《正學與開新》張立文著,人民出版社 ,2001.
12. 《新人學導論》張立文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13. 《宋明理學研究》張立文著,人民出版社,2002.
14. 《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張立文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15. 《聖境 儒學與中國文化》張立文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
16. 《帛書周易註譯》張立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7. 《空境 佛學與中國文化》張立文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
18. 《和境 易學與中國文化》張立文主編,人民出版社,2005.
19. 《和合哲學論》張立文著,人民出版社,2004.
20. 《和合與東亞意識》張立文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1. 《和合學(上下卷)》張立文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2. 《周易與儒道墨》張立文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3. 《傳統學引論》張立文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4. 《玄境 道學與中國文化》張立文主編,人民出版社,1996.
25. 《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張立文著,東大圖書公司,1991.
26. 《和諧、和合的中華哲學資源》張立文著,《中國哲學年鑑》2007.
27. 《弘揚中華和諧文化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張立文著,《光明日報》2008.4.22.
28. 《性》,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9. 《天》,主編,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版。
30. 《氣》,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1. 《道》,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2. 《朱熹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3. 《李退溪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999年北京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4. 《中外儒學比較研究》,主編,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版。
近期發表的論文:
35. 《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6. 《性和道德》,《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1995年
37. 《關於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和合學》,《儒學與21世紀—孔子2454儒學會議論文集》,1996年
38. 《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合學源流的考察》,《中國哲學史》,1996年1-2期
39. 《退溪教育思想與未來教育》,《孔子研究》,1996年第2期
40. 《論朱熹與王守仁思維理路之同》,《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3期
41. 《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與對話》,《21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大國方略)》,紅旗出版社1996年版
42. 《王陽明與周道通答問書》,《浙江學刊》,1996年第5期
43. 《王船山的本體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第5期
44. 《緒論—道學的涵義和人文精神》,《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5. 《“東亞意識”何以可能?--<亞文>發刊之際的感想》,《亞文》,1996年第一輯
46. 《辯證性與唯物性相聯繫:中國傳統哲學的物質》,《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6期
47. 《帛書<易傳>的人文精神》,《國際儒學研究》,1996年10月
48. 《王陽明全集前言》,《中國智慧精粹文庫》,《王陽明全集》紅旗出版社1996年版
49. 《關於和合美學體系的構想》,《文藝研究》,1996年第6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4期
50. 《葉適年譜序》,《葉適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1. 《中華和合人文精神:化解人類衝突之道》,《長白論叢》,1997年第1期
52. 《儒學精華前言》,《儒學精華》,北京出版社1996年2月版
53. 《中華”和合”精神的現代價值》,《人民政協報》,1997年2月24日
54. 《和合學:新世紀的文化抉擇—關於一種文化戰略選擇的訪談》,《開放時代》,1997年1月號
55. 《全球視野之中國文化新課題》,《文化中國》(加拿大)1997年3月號
56. 《中國哲學範疇生命,模式,基礎的探討》,《哲學與文化》.(台北)廿四卷第五期,1997年,五月
57. 《儒家倫理與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中國文化報》1997年6月14日
58. 《粟谷 大同平和思想 21世紀》(韓文)《粟谷正論》.1997,1,創刊號(韓國)
59. 《宋明理學心性論.序》,巴蜀書社1997年3月版
60. 《本體功夫論.序》,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版
61. 《中華和合人文精神的現代價值》,《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5期
62. 《民族文化的存在何以可能》,《今日東方》1997年第5期;另載《亞文》第五輯
63. 《王船山的性命論》,《船山學報》,1997年第2期
64. 《王陽明”致良知”論》,《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7年貴州教育出版社
65. 《東亞意識與和合精神》,《學術月刊》1998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8年第5期
66. 《王船山易學思想略論》,《國際易學研究》(第三輯),華夏出版社1997年7月版
67. 《中國文化現狀和未來的思考》,《深圳特區報》,1997年11月19日;《現代哲學》1998年第1期
68. 《和合學:傳統與現實融突的化解—張立文教授訪談錄》,《中國文化報》1998年2月28日
69.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與二十一世紀》,《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2期
70. 《朱熹的智慧》,《光明日報.理論周刊》,1998年4月10日;《新華文摘》1998年第7期
71. 《陽明學的和合精神與未來社會》,《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2期
72. 《關於儒學是”學”還是”教”的思考》,《文史哲》1998年第3期
73. 《世紀末的兩次”大地震”—祝賀<中華文化論壇>公開發行》,《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第1期
74. 《和合學與21世紀文化價值和科技》,《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3期
75. 《化解價值衝突的和合學—和合學的創立者張立文教授訪談錄》,《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3期
76. 《中國哲學幾個問題的研究評析》,《人民日報》,1998年7月11日;《新華文摘》,1998年第9期
77. 《中華文化如何回應21世紀的三大挑戰》,《中國評論》(香港),1998年6月
78. 《論朱熹哲學的時代精神―<朱熹評傳>前言》,《文史哲》,1998年第4期
79. 《郭店楚墓竹簡篇題的認定》,《人民政協報》,1998年8月3日
80. 《論朱子與奇高峰哲學思想的關係》,《韓國學論文集》第七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81. 《王船山的體認論》(上,下),《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0期,1998年10月,第十二期,1998年11月
82. 《論郭店楚墓竹簡篇題和天人有分思想》,《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6期
83. 《戊戌變法的精神價值》,《光明日報》,1999年2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84. 《和合人文精神與21世紀》,《科學、經濟、社會》,1998年第4期
85. 《儒家倫理精神》,《大眾日報》(山東),1999年1月25日
86. 《生命就在於創造》,《哲人憶往》,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87. 《略論郭店楚簡的仁義思想》,《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88. 《論舜水的意蘊―為紀念朱舜水誕辰395周年而作》,《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9. 《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化》,《中國哲學的繼承與創新―紀念石峻教授80華誕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版
90. 《中國倫理學的和合精神價值》,《浙江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91. 《讀<中華早期和合文化>》,《當代學術信息》(浙江社科院)1999年第2期
92. 《中華早期和合文化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3. 《全球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衝突和融合》,《中國文化報》,1999年5月20日
94. 《論王船山的經學思想》,《中國傳統哲學新論―朱伯 教授75壽辰紀念文集》,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年版
95. 《王船山哲學的定位》,《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張岱年先生90壽慶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96. 《論“大禮儀“與朱熹王陽明思想的衝突》,《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1999年6月;《張 年譜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7. 《石峻與中國哲學研究》(合寫),《光明日報》1999年6月18日
98. 《同易的智慧》,《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6期
99. 《中國無神論與有神論鬥爭的思想特徵》,《人民日報》,1999年8月2日;《光明日報》,1999年8月2日
100. 《融突和合與波浪哲學》,《龍、<易經>與中國文化的起源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1. 《生命的價值與理想―談中國人生哲學叢書》,《文匯讀書周報》,1999年9月18日
102. 《王船山哲學的儒學特質》,《孔子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03. 《論簡本<老子>與儒家思想的互補互濟》,《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三聯書店出版,1999年版
104. 《營造文化氛圍,吸納各方英才》,《走好新世紀的路―溫州人的現代化》論文集,1999年9月,政協溫州市委員會辦公室
105. 《本體詮釋學,場有哲學與和合學》,《哲學雜誌》(台北),第29期,1999年夏季號
106. 《超越與創新―答李存山先生》,《學術月刊》1999年第10期
107. 《百年中國文化哲學》,《深圳特區報》,1999年10月31日
108. 《超越與呼喚―百年中國哲學研究與未來走向》,《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109. 《東亞和合哲學與新千年》,《深圳特區報》2000年1月9日
110. 《戴學縱橫序》,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11. 《善惡之上――胡宏性學理學序》,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近期著作:
1. 《論羅從彥的內聖外王之道》 ,《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
2. 《儒家“中和”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學術與研究》2007年第5期
3. 《弘揚中華和諧文化建設中華共有精神家園》,《光明日報·理論》2008年4月22日
4. 《中國哲學的和合學》,日本九州大學《中國哲學論集》2007年12月
5. 《和合經濟與儒家倫理》,《哲學動態》2008年第6期
6. 《墨家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國學》2008年7月7日
7. 《道德之意—論五經的核心話題》,《中華國學研究》創刊號2008年10月
8. 《淺談宋明理學的分系》,《光明日報》2008年12月20日
9. 《詩經之德》,《光明日報》2009年8月17日
10. 《國學之原的求索—由六經開出中華國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1. 《以他平他謂之和》,《世界漢學》2009年秋季號
12. 《先秦哲學思潮元創期的人文語境》,韓國《栗谷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2009年
13. 《管子道德和合新釋》,《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2期.
14. 《安身立命的開顯—論邵雍的先天之學》,《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3期
15. 經學的生命與選擇—<公羊春秋>的時代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6. 《哲學創新的三人維度——以儒學為什麼例,《人民日報》2010年12月31日
17. 《儒學的生命在於創新論》,《光明日報·國學》,2011年1月24日
18. 《和合學——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哲學》,《蘇州大學學報》,2011年1月
19. 《鶴山思想的真精神》,《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2月
20. 《十方世界是全身——評五卷本的<東方哲學史>》,《世界哲學》,2011年第3期
21. 《和合與對話》,《文史哲》,2011年4月。

立項項目

1、張立文:中國古代的德治和法治
2、張立文:東亞哲學與21世紀
3、張立文:中國哲學思潮發展史
4、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項目《東亞哲學與21世紀》(1996- 2000年)

獲獎項目

1、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著作,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省部級)
2、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著作,1998年,國家社會科科基金項目優成果獎三等獎(國家級)
3、張立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著作,1998年,第三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國家級)
4、張立文:《李退溪思想研究》,著作,1998年,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省部級)
5、張立文:《朱熹評傳》,著作,2000年,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省部級)
6、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著作,2002年,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省部級)
7、《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著作,2011年5月,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

自述研究歷程

我研究朱熹思想先後35年有餘,其間既有神交的愉悅,也有遭害的悲憤,更有智慧閃光的啟迪和人文精神的涵溉。我之所以選擇了朱熹思想,主要原因就在於:它充分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分合變奏,全息映射出中華民族精神的深沉憂患。朱喜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南宋時期。"積貧積弱"的政治經濟、"半壁江山"的分裂格局和"學絕道喪"的紛亂態勢,都迫使思想家自覺而勇敢地擔當起"當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學術使命,回應歷史挑戰,化解價值衝突,重建精神家園。朱熹以求理、求實、主體、力行和開放等一系列學術精神,建構了"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道德形上學體系,用"天理"二字成功地融攝了儒、釋、道三教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出色地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從漢唐訓詁學向宋明義理學的理論轉型,極大地顯示了中華和合思想內在的生命智慧和無限的變易潛能,為中國古代社會後七百年的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強大的道德精神支柱。誠然,朱熹思想作為一種文化歷史現象,隨著其賴以產生的時代背景消逝,早已凝固成為文本"化石"。但是,作為道德傳統承前啟後的關鍵環節,它所映射出來的民族文化精神,在經歷了煉獄般的煎熬之後,定會衝破僵死的化石文本,在新時代的地平線上逢勃升起,不斷獲得新的生機。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質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痛苦轉生。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的提出,旨在為這一艱難的轉生尋求合適的"助產術"或"點金術"。因此在《朱熹思想研究》前言裡,我曾這樣寫道:"點中國哲學思想資料之'石',而成科學的中國哲學史之'金'。"然而,要想點石成金,欲使枯楊生,沒有"獨立不懼,遁世無悶"的大過勇氣,沒有"死去活來"的學問磨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從1981年到1989年,兀兀寒暑,漫漫春秋,反覆沉思,勤勞筆耕,我以太史公"究天人之際,窮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意志砥勵,以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精神鞭策,先後完成了十餘部著作,累計近四百萬言。歷經千難萬險,飽嘗千辛萬苦,終於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從範疇邏輯結構網路上自家體貼出"和合"二字,隨即創立和合學,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轉生找到了落腳點和安頓處。
《走向心學之路》
書名:走向心學之路
作者:張立文著
ISBN:7-101-00800-3
價格:8.70
發行地:北京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1992
頁數:412頁
開本:20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