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積家

張積家

男,1955年6月生,山東蓬萊人,北京師範大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積家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研究領域:語言與文化
  • 職稱: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專著教材,期刊論文,

人物經歷

1.1975-1978 山東省蓬萊市小門家公社通訊報導員。
2.1978-1980 原煙臺師專物理學系學習。
3.1980-1985 原煙臺師範學院教育教研室心理學教師。1980年和1983年分別去曲阜師範大學西南師範大學進修。
4.1985-1988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5.1988-1992 任原煙臺師範學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
6.1992-1994 在波蘭華沙大學心理學系作訪問學者。
7.1994-1995 任原煙臺師範學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1994年被評為副教授。
8.1995-1997 任原煙臺師範學院教務處副處長,1995年被破格評為教授。
9.1997-1999 任原煙臺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基礎心理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導師。
10.2000-2005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主任,2001年獲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同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A級崗位教授,基礎心理學方向學科帶頭人。
11.2005-2012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一級崗位教授。
12.2013-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
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領域: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
主要研究語言的認知機制和語言對認知的影響。在漢字詞認知心理(義符、聲旁對形聲字認知的影響,名詞、動詞、量詞、慣用語、歇後語和反語的認知機制)、納西東巴文認知、雙語和雙言認知(漢-英雙語者、藏-漢-英雙語者、粵-普雙言者的語言認知)和語言缺陷者(口吃、盲、聾、弱智)心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語言對親屬認知、顏色認知、空間認知、時間認知、場景認知和社會認知的影響方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理論模型,如義符在漢字認知中的作用的理論、個體量詞和個體名詞“雙系統”和“雙向選擇網路”理論、漢語慣用語的產生模型、顏色詞和顏色認知的相互作用理論、漢-英雙語者的語言表征模型、藏-漢-英三語者的語言表征模型和語言聯繫模式。在大量實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語言關聯性的理論:語言塑造大腦,語言影響認知,語言構建民族;語言影響記憶、知覺和思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因而對於事物有不同的認知方式、認知過程、認知策略和認知結果。語言具有工具和本體的雙重屬性。語言是思維的最直接的現實之一,是個體思維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客觀條件之一。這些成果不僅在心理學界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在語言學界、外語學界、民族學界和特殊教育學界也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

主要貢獻

專著教材

1. 張積家,嚴偉,王惠萍. 人生的契機—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
2. 肖德法,張積家. 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教學.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3. 張積家. 心理學. 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4。
4. 張積家,王惠萍. 大學心理教育導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莫雷,張積家,盧秀安. 心理學.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張積家. 普通心理學.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張積家. 語言認知心理研究.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8. 張積家,陳俊. 高等教育心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張積家. 語言認知新論.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
張積家,楊春曉,孫新蘭. 論“認知”與“認識”的分野.《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心理學報》
張積家,張厚粲彭聃齡. 分類過程中漢字的語義提取(Ⅰ).《心理學報》1990年第4期。
張積家,彭聃齡,張厚粲. 分類過程中漢字的語義提取(Ⅱ).《心理學報》1991年第2期。4. 張積家,彭聃齡. 漢字詞特徵語義提取的研究.《心理學報》1993年第2期。
張積家,王惠萍. 學以致用是高師公共課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心理學報》1993年第1期。
張積家,王惠萍. 正字法深度與閱讀時間關係的研究.《心理學報》1996年第4期。
張積家. 康有為人性論思想研究.《心理學報》1996年第1期。
王惠萍,張積家. 中學生創造力態度發展的研究.《心理學報》1998年第1期。
張積家,盛紅岩. 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對漢字知覺分離影響的研究.《心理學報》1999年第4期。
張萌,張積家,張全信. 呈現方式、成就動機和自我效能感對FOK判斷影響的研究.《心理學報》2000年第4期。
張積家,王惠萍. 聲旁與整字的音段、聲調關係對形聲字命名時間影響的研究.《心理學報》2001年第3期。
張積家,王惠萍,張萌,張厚粲. 筆畫複雜性和筆畫重複性對筆畫和漢字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2002年第5期。
陳俊,張積家. 中小學生對父母管教信息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傾向的研究.《心理學報》2003年第1期。
王惠萍,張積家. 漢字整體和筆畫頻率對筆畫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2003年第1期。
張積家,和秀梅. 納西族大學生親屬詞的概念結構.《心理學報》2004年第6期。
張積家,劉麗虹,曾丹. 小學生對無性別事物的性別編碼.《心理學報》2005年第3期。
張積家,陳新葵. 漢字義符在漢語動作動詞的動作器官意義認知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005年第4期。
劉麗虹,張積家. 習慣的空間術語對空間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2005年第4期。
張積家,陳栩茜. 句子背景下缺失音素的中文聽覺詞的音、義激活過程(I).《心理學報》2005年5期。
陳栩茜, 張積家. 句子背景下缺失音素的中文聽覺詞的音、義激活過程(II).《心理學報》2005年5期。
張積家,張萌. 他人期望類型對6-10歲兒童不同類型反語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2005年第6期
張積家,方燕紅,陳新葵. 義符在中文詞名詞和動詞分類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006年第2期。
張萌,張積家. 語調在6-10歲兒童對不同類型反語認知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006年第2期。
張積家,董昌鋒. 範疇變數對虛假記憶的影響.《心理學報》2006年第3期。
張積家,張倩秋. 國語和粵語記憶中的語言依賴效應.《心理學報》2006年第5期。
張啟睿,張積家,和秀梅. 彝族、白族和納西族的基本顏色詞分類.《心理學報》2007年第1期。
閏秀梅,莫雷,伍麗梅,張積家. 文本閱讀中空間距離的心理表征.《心理學報》2007年第4期。
張倩秋,張積家. 加工水平對國語和粵語記憶語言依賴效應的影響.《心理學報》2007年第5期。
張積家,和秀梅. 納西象形文字識別中的形、音、義激活.《心理學報》2007年第5期。
張積家,陸愛桃. 語音迴路和視空間畫板對音位流暢性和語義流暢性的影響.《心理學報》2007年第6期。
陸愛桃,張積家. 注意控制和短時存儲對音位流暢性和語義流暢性的影響.《心理學報》2008年第1期。
陳新葵,張積家. 義符熟悉性對高頻形聲字辭彙通達的影響.《心理學報》2008年第2期。
張積家,崔占玲. 漢-藏-英雙語者字詞識別中的語碼切換及其代價.《心理學報》2008年第2期。
張積家,肖二平. 漢語口吃者在不出聲言語中的語音編碼.《心理學報》2008年第3期。
張積家,黨玉曉,章玉祉,王惠萍,羅觀懷. 盲童的顏色概念及其組織.《心理學報》2008年第4期。
張積家,謝書書,和秀梅. 語言和文化對空間認知的影響.《心理學報》2008年第7期。
謝書書,張積家,和秀梅,林娜,肖二平. 文化差異影響彝、白、納西和漢族大學生對黑白的認知.《心理學報》2008年第8期。
張積家,姜敏敏. 形旁家族、聲旁家族和高頻同聲旁字對形聲字識別的影響.《心理學報》2008年第9期。
張積家,李德高,吳雪雲. 青少年聾生的分類學聯繫.《心理學報》2008年第11期。
方燕紅,張積家. 漢字詞和圖片命名與分類的比較.《心理學報》 2009年第2期。
崔占玲,張積家. 漢-藏-英三語者語言聯繫模式探討.《心理學報》2009年第3期。
陸愛桃,張積家,Michael Harris Bond,張學新,Michael Friedman,Chan Qing. 衝突與支持影響情侶依戀的文化差異.《心理學報》2009年第6期。
張積家,劉紅艷. 言語產生和理解中漢語個體量詞的通達.《心理學報》2009年第7期。
張積家,石艷彩. 漢語慣用語的產生.《心理學報》2009年第8期。
崔占玲,張積家. 漢英雙語者言語理解中語碼切換的機制――來自亞辭彙水平的證據. 《心理學報》2010年第2期。
張積家,張鳳玲. 雙語和雙言對命名和分類的不對稱影響.《心理學報》2010年第4期。
張積家,孫配貞. 漢語言語產生中先行關聯詞的隱含數傾向對代詞選擇的影響.《心理學報》2010年第9期。
肖二平,張積家,王娟,林娜. 摩梭人親屬詞的概念結構――兼與漢族、納西族親屬詞的概念結構比較.《心理學報》2010年第10期。
陳俊,林少惠,張積家. 潮汕話國語雙言者的辭彙習得年齡效應.《心理學報》2011年第2期。
張積家,王娟,劉鳴. 漢字詞、英文詞、早期文字與圖畫的認知加工比較.《心理學報》2011年第4期。
王娟,張積家,謝書書,袁愛玲. 結合東巴文學習漢字對幼兒字形記憶的影響.《心理學報》2011年第5期。
陳栩茜,張積家. 時間隱喻在漢語時間量詞語義加工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011年第8期。
陳穗清,張積家,肖二平. 圖詞幹擾下漢語口吃者的語義編碼.《心理學報》2011年第9期。
印叢,王娟,張積家. 漢語言語產生中的語音、字形位置效應.《心理學報》2011年第9期。
王娟,沈樹華,張積家.大學生的氣味詞分類――基於語義相似性和知覺相似性的探討.《心理學報》2011年第10期。
張積家,宋宜琪. 盲人的時間水平方向隱喻的通道特異性.《心理學報》2012年第1期。
張積家,王悅. 熟練漢英雙語者語碼切換的機制――來自短語水平的證據.《心理學報》2012年第2期。
陳栩茜,何本炫,張積家. 加法預算中數學知識和語義知識的整合.《心理學報》2012年第6期。
陳新葵,張積家. 義符熟悉性對低頻形聲字辭彙通達的影響.《心理學報》2012年第7期。
陳穗清,張積家,吳雪雲,高珂娟. 語義類標記在中國手語詞辭彙識別和語義提取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012年第8期。
張積家,陳穗清,張廣岩,戴東紅. 聾大學生的辭彙習得年齡效應.《心理學報》2012年第11期。
陳栩茜,張積家,李昀恆. 語音反饋對漢字高頻同音字詞形激活的影響.《心理學報》2013年第1期。
王悅,張積家. 熟練中-英雙語者對多義詞早期識別中語義和語法的相互作用.《心理學報》2013年第3期。
馬利軍,張積家,杜凱. 語義分解性在慣用語理解中的作用.《心理學報》2013年第4期。
方燕紅,張積家. 語義相似性與類別大小對圖-詞幹擾範式下語義效應的影響.《心理學報》2013年第5期。
張積家,王娟,肖二平. 文化和情境影響親屬詞的概念結構.《心理學報》2013年第8期。
宋宜琪,張積家,許崢燁. 漢語講話者的時間隱喻的視覺-運動通道效應.《心理學報》2013年第11期。
宋宜琪,張積家. 空間隱喻和形狀變化對物體內隱時間概念加工的影響.《心理學報》2014年第2期(in press)。
王娟,張積家. 啟動語言對漢-英雙語者場景一致性判斷的影響.《心理學報》2014年第2期(in press)。
馬利軍,張積家. 漢語動賓結構慣用語加工的基本單元:來自詞切分的證據.《心理學報》2014年第5期(in press)。
《教育研究》
劉國華,張積家. 學校社會主義公民教育.《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
張積家. 再論“認知”與“認識”的分野.《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張積家. 中國古代心理教育思想論要.《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張積家. 評現代心理學中的智力概念和智力研究.《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張積家,邱炯亮. 廣東省中國小教師的心理契約和影響因素.《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張積家. 注重方法,把握進展――《記憶心理學》評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張積家,陸愛桃. 十年來教師心理健康的回顧和展望.《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許思安,張積家. 儒家君子人格結構探析.《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外語教學與研究》
劉麗虹,張積家. 時間的空間隱喻對漢語母語者時間認知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4期。
王娟,張積家,劉鳴,印叢. 啟動語言對熟練漢-英雙語這場景知覺的影響.《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6期。
陳俊,何朝丹,張積家,陳可. 漢-日雙語者在日語短語理解中對日語量詞的通達.《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年第2期。
《心理科學》
張積家. 兒童性別意識發展的研究.《心理科學》1990年第1期。
張積家,張厚粲. 教師口音的社會心理影響.《心理科學》1990年第6期。
張積家,張厚粲. 意識的建構理論述評.《心理科學》1992年第1期。
張積家. 測量語義相似性的方法.《心理科學》1992年第3期。
王惠萍,張積家. 大學生失眠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1996年第2期。
張積家,王惠萍. 青少年法律意識發展的研究.《心理科學》1996年第4期。
張積家. 一部難得的成功之作――評《歸因理論及套用》一書.《心理科學》1999年第5期。
張積家. 譚嗣同心理學思想新探.《心理科學》2000年第2期。
王榮,張積家. 兒童角色認同對記敘文記憶與理解影響的研究.《心理科學》2001年第2期。
張積家,陳俊. 語言表達方式對科學概念語義提取的影響.《心理科學》 2001年第3期。
陳俊,張積家. 言語表情標記在兒童寓言故事理解中的作用.《心理科學》20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