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山(中共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張秀山(中共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秀山(1911年7月18日—1996年8月2日),曾用名張紹武、張鴻毓,陝西神木人。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西北紅軍、西北革命根據地和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共陝甘邊特委書記,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委員,中共松江省委書記,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東北軍區副政委,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副書記,國家農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專職委員。西北紅軍、西北革命根據地和東北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中共七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中共第十二屆、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秀山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1年7月18日
  • 逝世日期:1996年8月2日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出生地:陝西神木
人物生平,家庭情況,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1年7月18日,出生在陝西省神木縣桃柳溝村一個農民家庭。
1926年,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影響,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反對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
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共產黨員。
1930年初至1932年6月,受黨的派遣先後在寧夏、甘肅軍閥部隊做兵運工作。在甘肅靖遠組織和領導了甘肅警備三旅部分部隊的武裝起義,將起義部隊改編為陝甘紅軍游擊隊第4支隊,為在西北地區建立黨的武裝力量做出重要貢獻。
1932年7月,去上海黨中央受訓。在學習了毛澤東同志關於游擊戰爭戰略戰術的思想和研究了開展北方游擊戰爭問題後,回到照金與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同志一起領導陝甘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創建工作。12月,陝甘紅軍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紅2團。全團有步、騎兵二個連和一個少年先鋒隊,總計200餘人。王世泰任團長,張秀山先後任步兵連連長、騎兵連指導員。在攻打廟灣民團的戰鬥後,擔任了渭北游擊隊總指揮部政委。11月,紅軍主力改編為紅26軍42師。總兵力500餘人,下轄兩個團。師長王泰吉(後為劉志丹)。張秀山所率游擊隊編入紅軍主力,不久他被任命為42師黨委書記兼騎兵團政委。
張秀山
張秀山題字
1934年4月,接任紅42師政委。
1934年5月28日,任中共陝甘邊特委特委書記。
1935年2月,西北工作委員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統一了陝北和陝甘兩個根據地的領導。他任西北工委常委、宣傳部長。
1936年3月,中央調他到中央直屬的神府特委工作,先後任組織部長、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特委書記。
1939年9月,任綏德特委書記兼警備區政委。
1942年8月,任中央黨校教務處主任。
1945年,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5年8月,任東北支隊政委兼幹部團政委。不久,隨陳雲同志去北滿工作。他任松江省工委書記兼松江軍區政委。
1946年6月,任中共松江省委書記。帶領省委工作團,帶領廣大幹部、戰士和青年知識分子深入農村,進行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8年7月25日,調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他出色地組織全省軍民支援了偉大的遼瀋戰役。戰爭中,他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和遼瀋決戰的勝利,歷盡千辛萬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9年3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兼東北局秘書長、東北局黨校校長。在此期間,他與全區組織部門,在培養、選拔和調配幹部加強經濟戰線工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1950年,韓戰爆發,兼任東北軍區副政委。韓戰中,三次頂著敵軍飛機轟炸,深入朝鮮前線,解決志願軍所需物資問題;並會見了金日成,聽取朝鮮同志對後勤方面的要求。
1952年,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二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等職。作為東北局的主要領導成員,為東北地區黨的建設、幹部的培養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4年4月,在東北局高幹會議上因涉及高崗問題受到撤職處分。之後,他在農村和基層工作24年。
1979年1月,任國家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分管全國林業、農墾等方面的工作,同時兼任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副組長。
1983年全黨整風中,任中共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委員,為加強黨的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在黨的十二大、十三大會議上,當選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退居二線後,受黨中央和陳雲同志委託,和伍修權等其他老同志不辭辛勞領導主持了《遼瀋決戰》一書的編輯工作和遼瀋紀念館的籌建工作。
1996年8月2日,因心臟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家庭情況

女兒:張元生

人物評價

“張秀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光輝戰鬥的一生。他為西北革命,為東北的解放和建設,浴血奮戰,嘔心瀝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人民日報》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