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禮標

張禮標

張禮標,博士,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副研究員,2010年度“搞笑諾貝爾獎”生物學獎獲得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禮標
  • 外文名:未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信仰:未知
  • 性別:男
“搞笑諾貝爾獎”,通過電視得知獲獎,意外發現果蝠“性嗜好”,主要研究成果,紀錄片《雷鳴之夜》,

“搞笑諾貝爾獎”

通過電視得知獲獎

美國《不可思議的科學年報》雜誌趕在諾貝爾獎頒獎之前,在哈佛大學頒出第20屆“搞笑諾貝爾獎”時,中國獲獎者、廣東省昆蟲研究所的張禮標博士卻是通過電視才知道自己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的生物學獎,出席頒獎典禮的是他的英國合作者Gareth Jones。
張禮標等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雜誌上的研究成果“短鼻果蝠通過口交延長交配時間”,是第一次在非靈長類哺乳動物中發現這種性行為。張禮標認為,雖然獎項搞笑的成分多一些,但也合符“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評獎主旨。

意外發現果蝠“性嗜好”

短鼻果蝠是廣東及東南亞地區常見的蝙蝠種類之一,喜歡在蒲葵葉片下方築巢。2007年,張禮標及其研究團隊在越秀公園捕捉了若干只果蝠,將其放在模擬自然環境的屋子中,通過紅外攝像機觀察果蝠的築巢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果蝠不僅在築巢,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生交配行為,並觀察到口交現象。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在除人類、大猩猩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外,發現類似行為。張禮標隨即改變了研究重點,決定觀察果蝠的交配行為。他們選擇了60隻(雌雄各30隻)成年的果蝠,按隨機配對的原則,將其安置在模擬自然環境的籠子內進行紅外攝像觀察,結果令人驚訝:70%的雌性短鼻果蝠都會給伴侶口交,並通過這種行為延長了交合時間。
張禮標
2009年7月,張禮標等將這份研究寫成論文,連同視頻一起投給《PLoSONE》雜誌,10月底,該文章發表,引起科學界激烈討論。由於“獲獎”訊息是在十一長假期間公布,並未給張禮標帶來“轟動效應”,他照常在家休假,頂多有同事電話或簡訊調侃和祝賀一番,“我們也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了”。儘管獲得的是“搞笑諾貝爾獎”,但張禮標表示,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異想天開”的科學冒險精神的一種贊同。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蝙蝠有何必要?張禮標表示,蝙蝠對人類生活有利有弊。有利方面,蝙蝠是蚊蟲的天敵,是芒果、番石榴等多種經濟作物的授粉者;不利的方面,蝙蝠容易攜帶多種病毒。“如果對蝙蝠一無所知,一旦由蝙蝠攜帶的病毒引起疾病傳染,人類將束手無策。”
研究蝙蝠能幫助人類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2009年10月28日,國際學術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表了廣東省昆蟲研究所、英國波士頓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科研工作者共同署名文章,題目為“果蝠口交延長了交配時間”。文章指出,動物在交配中出現口交行為極為少見。
作為文章的主要作者,張禮標表示,口交在動物王國里是極為罕見之事。最近中國科學家卻觀察到一種非靈長類動物——犬蝠也有口交習慣。張禮標和同事研究犬蝠的性行為時發現,這種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地區的果蝠在紅外攝像機拍攝下,當倒掛的雄性蝙蝠從後面騎在雌性身上進行交配時,雌性會努力抬頭去舔對方的生殖器。在觀察了20次交配視頻後,張禮標發現其中70%的雌性會和雄性口交,口交的時間越長,交配的時間也越長(大致相當於每口交一次,雌性將額外獲得6秒的交配時間)。總體上說,口交的蝙蝠平均交配時間為4分鐘,是不口交蝙蝠的2倍。研究者們推測口交的好處包括:減輕精子傳輸的困難,增加受精成功率,或是占有雄性,使它遠離其他雌性。

紀錄片《雷鳴之夜》

張禮標在2005年參與紀錄片《雷鳴之夜》的製作和拍攝。該片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田榮,張樹義,張禮標,楊光偉,薛繼軍,張力,張躍,李傑)。該片在2005年“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中獲“評審特別獎”、“亞洲製作獎”和“最佳導演獎”三項大獎。
《雷鳴之夜》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普項目資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張樹義研究員承擔,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拍攝製作的科普電視片。
《雷鳴之夜》(A Thunderstorm Night)共分為上下兩集,介紹了扁顱蝠的行為生態與社會組織。只有3.5克體重的扁顱蝠,是世界上最小的蝙蝠,它把我們帶入不常見的夜幕里,看到了一個大的世界,一個與人相關的世界。本片以夜幕下拍攝為主,將鏡頭放置於竹筒內,真實、詳盡地呈現了以竹筒為家的蝙蝠生活,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和感染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