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瓚(張瓚,明朝,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

張瓚(張瓚,明朝,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

張瓚,字宗器,孝感人(今湖北孝昌縣王店鎮)。正統十三年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漕運總督,正三品。

基本介紹

  • 本名:張瓚
  • 別稱:孝感八松先生
  • 字號:宗器
  • 所處時代:明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湖北省孝昌縣
  • 出生時間:1427年
  • 去世時間:1483年
  • 主要作品:《東征紀行錄》、《寧波郡志》
  • 主要成就:率軍平播州生苗,後又領軍萬人戰松茂、安綿、建昌,設安寧宣撫司
一、張瓚生平詳錄
張瓚,湖北孝感人,今湖北孝昌王店鎮張家響堂村,宣德丁未年出生(宣德二年,1427年,源自《東征紀行錄》成化丁酉元旦,傴指犬馬之年為五旬”句,成化丁酉年為1477年,編者注
1448年進士年21歲,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授工部主事正六品)遷郎中正五品),歷知太原、寧波二府知府正四品
成化初公元1465遷廣東參政從三品,轉浙江左布政使(明朝布政使官職洪武初期為從二品,後因胡惟庸案等事件影響,一度降為正三品,故此有待高人修正)。
成化十年冬成化十年,即1474年,以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巡撫明朝總督和巡撫是臨時職務,不分品級四川。
成化
十二年七月1476,瓚兼督松茂、安綿、建昌軍務。丙申秋九月二十日從四川成都出發,前往播州平苗亂。作《東征紀行錄》。此征獲贊“功名著西蜀”。
成化
十四年1478),征拜戶部左侍郎正三品,辭歸終制。
成化十五年1479起左副都御史正三品都察院相當於現代總檢察院副檢察長,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
成化十九年1483,瓚卒於漕運總督任上據明史記載推測)。
中文百科“漕運都御史”記載為成化十九年(1483年)自以為據漕運都御史記載應更為準確,故認為張瓚壽56歲。
自明朝漕運總督,至清朝末年取消漕運總督,共有100多人任漕運總督職務,但大多數人,一般任漕運總督均不足1年,張瓚任漕運總督長達4年,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任職較長者
二、《明史》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記載
張瓚,字宗器,孝感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授工部主事,遷郎中,歷知太原、寧波二府,有善政。
成化初,市舶中官福住貪恣,瓚禁戢其下。住誣瓚於朝,瓚遂列住罪。住被責,其黨多抵法。大臣會薦,遷廣東參政,轉浙江左布政使。
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播州致仕宣慰楊輝言,所屬夭壩乾、灣溪諸寨及重安長官司為生苗竊據,請王師進討。詔瓚諭還侵地,不服則征之。瓚率兵討定,請設安寧宣撫司,即授輝子友為宣撫以鎮。詔可,賜敕獎勞。以母老乞歸,母已卒。
會松、茂番寇邊,詔起復視事。先是,僉事林璧言:“松茂曩為大鎮。都御史寇深、侍郎羅綺嘗假便宜,專制其地,故有功。今惟設兩參將,以副使居中調度。事權輕,臨敵稟令制府,千里請戰,謀泄機緩,未有能獲利者。宜別置重臣彈壓,或即命瓚兼領,專其責成。”十二年七月命瓚兼督松茂、安綿、建昌軍務。瓚至軍,審度形勢,改大壩舊設副使於安綿,而令副總兵堯彧軍松潘,參將孫暠軍威、疊,為夾攻計。乘間修河西舊路,作浮梁,治月城。避偏橋棧道,軍獲安行,轉餉無阻。十四年六月攻白草壩、西坡、禪定數大寨,斬獲亡算。徇茂州、疊溪,所過降附。抵曲山三寨,攻破之,再討平白草壩余寇。先後破滅五十二寨,賊魁撒哈等皆殲。他一百五寨悉獻馬納款,諸番盡平。留兵戍要害,增置墩堡,乃班師。帝嘉其功,征拜戶部左侍郎,辭歸終制。
十五年起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十八年,歲大祲,疏請振濟。發銀五萬兩,復敕瓚移淮安倉糧分振,而瓚已卒。

三、編者後記
文革期間,張瓚墓地石人石馬被毀,現僅存張瓚及其母墓碑、部分破損石人石馬遺蹟。1996年(來源於其22代後人張家響堂村張秀鳳口述,具體年份待考證),張瓚墓地被盜挖,孝感文物局、公安局進行了立案。
2016年9月,張瓚第22代族人張煥峰、張秀峰出資興建張瓚故里牌坊及道路,族人張曉松撰文,碑文敘“以仰先祖之偉岸,鼓勵後人奮發圖強,入則善其身,出則齊天下。”
讓鄉梓頗為自豪的是,633年後,與張瓚出生地不足3公里的孝昌王店鎮白合村,又走出了一位副省級幹部黃新初,他同樣“功名著西蜀”。2007年,黃新初出任四川省委常委,後擔任成都市委書記。頗為巧合的是,黃新初出任四川省委常委前,擔任了張瓚平叛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黨委書記州一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