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女外交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瑩,1933年9月出生,廣東省吳川市塘綴樟山村人,原外交部禮賓司一等秘書。父親是著名的十九路軍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母親鄭坤廉是民革、民盟中央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外交官
人物簡介,漂泊童年,外交工作,

人物簡介

張瑩,廣東省吳川市塘綴樟山村人,原外交部禮賓司一等秘書。父親是著名的十九路軍抗日愛國將領張炎將軍,母親鄭坤廉是民革、民盟中央委員。
張瑩與雙親張瑩與雙親
張瑩1933年9月出生於香港,童年是在戰火中度過的,先後輾轉香港、湛江、北京等地求學。廣州解放後,就讀於中山大學附中,1955年從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現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北京《俄文友好報》、《蘇中友好》雜誌、中國駐蘇聯、菲律賓 、加拿大等國大使館和外交部禮賓司工作,長期戰鬥在中國的外交戰線,直至1993年離開外交工作。

漂泊童年

張瑩姐弟自小父母在外抗日救亡,一向是跟隨三姨媽生活。父母的相繼去世,讓張瑩姐弟多了一份比同齡人少有的成熟。母親去世後,又是三姨媽照顧張瑩姐弟,張瑩姐弟三姨父張勵也是十九路軍著名將領。這個家也就是張瑩姐弟的家,不以表兄妹相稱,都稱哥哥姐姐。這個時候,他們也都參加了工作,家裡就只有張瑩姐弟兩個孩子。後來要讀書住校,加上三姨父的去世,張瑩姐弟就開始了各自的奮鬥歷程。

外交工作

1952年從中山大學附中畢業後,考慮到國家對俄語人才的急需,張瑩考入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現北京外國語大學)。1955年,大學畢業後,在等待分配的過程中,張瑩被臨時調到當時的對外文委工作,負責接待外國文藝團體。先後接待過南斯拉夫“科羅”民間歌舞團、俄羅斯小白樺歌舞團、新西伯利亞芭蕾舞團等幾個知名的歌舞團體。後來,張瑩正式到北京《俄文友好報》工作。當時有很多蘇聯專家到我們國家工作,為了方便雙方交流,才辦的這份報紙,張瑩在翻譯室工作。
瞻仰父親瞻仰父親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張瑩也在大會的翻譯組工作。
大學畢業後的幾年中,最讓張瑩記憶深刻的是同毛澤東主席的“兩次”握手。八大會議閉幕後,毛主席到後台慰問工作人員。張瑩個子小,先鑽到前面同毛主席握手,隨後又鑽回自己的位置站好再次同毛主席握手。而在這之前的4月,由於工作關係,張瑩隨上海《文匯報》總編輯徐鑄成為團長的中國新聞代表團訪蘇,受到了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的接見。文革時期,合影的照片被燒毀了。
1957年底,張瑩調到莫斯科的《蘇中友好》雜誌工作,任職翻譯。我們當時辦了俄文的《友好報》,為了對等‘蘇中牢不可破的友誼’,所以蘇聯要辦中文的《蘇中友好》雜誌。兩年契約期滿後,張瑩轉入外交部,調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不僅當翻譯,還在對外聯絡組工作,安排大使和大使館的對外交際活動。
人物照片人物照片
當年在外交部工作,政治審查很嚴格。周總理說,外交人員“是不穿軍裝的解放軍”。那時,張炎將軍已經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但張瑩遠在國外,從來沒有人通知她。張瑩一向在履歷表家庭出生一欄上都填的是‘官僚’,在文化大革命前,張瑩也沒有覺得有什麼關係,張瑩的工作經常出入中南海、天安門、釣魚台、人民大會堂,從來沒有受到限制。
特別是1961年,周總理到莫斯科參加蘇共二十二大,在與使館同志聯歡的晚會上,當時的駐蘇大使劉曉將張瑩介紹給總理,總理驚訝地說:‘鄭坤廉有這么大的女兒呀!’總理對張瑩說了很多鼓勵的話,並和張瑩一起跳舞。
1962年春節期間,張瑩同陳廣才(時任駐波蘭大使館外交官)在華沙結婚。大姐張浴雲(張瑩三姨媽的大女兒)和時任駐波蘭大使的大姐夫王炳南主持了他們的婚禮。婚後,張瑩在莫斯科工作,陳廣才在華沙工作。張瑩夫婦共同奮戰在新中國的外交戰線上,是幸福的伴侶,但往往也是聚少分多。
1962年底,張瑩調回北京,分配到外交部禮賓司。次年,陳廣才也結束了在波蘭7年的工作,返回北京,同樣調入禮賓司。文化大革命後,張瑩曾在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任一等秘書4年,見證了貝尼格諾·阿基諾的夫人科拉松·阿基諾在民眾、天主教會和軍隊的支持下出任總統。
1988年,張瑩夫婦一起回到北京,參與了即將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一屆亞運會的國際禮儀培訓工作。當時禮賓司出版了一套國際禮儀的錄像教材,發行全國,張瑩負責錄像教材的主講。後來,陳廣才調駐加拿大大使館工作,張瑩隨後也調到渥太華,直到1993年正式離開外交戰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