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瑾,(1917 ~ 1998 ) 水利科學家、教育家、教授。湖北巴東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瑞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巴東
- 出生日期:1917
- 畢業院校:國立武漢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主要著述,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39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土木工程系。1945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進修。回國後,曾任中央水利實驗處研究員、武漢大學副教授。長期從事泥沙運動基本規律的研究,提出的水流挾沙力公式被廣泛套用。所提“靜水過船,動水沖沙”的方法,解決了葛洲壩船閘引航道泥沙淤積問題。建國後,歷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教務長、武漢大學工學院副院長、水利學院院長,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水電部高等學校水利水電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湖北省水利學會第一至三屆副理事長。
主要貢獻
主編《水力學》、《河流動力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水利專家。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的創立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我國水利電力事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和業務骨幹。在其組織和領導下,創辦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本科專業。在擔任學院主要領導職務的同時,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工作和教材編寫任務,並長期致力於河流泥沙運動基本理論和實際工程套用的研究,為該專業的研究工作始終處於國際國內領先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40年代就得出黃河年均產沙量為15億t的科學數據;50年代提出泥沙沉速和泥沙起動等計算公式;60年代提出水流挾沙力公式,參加了由周總理親自主持的治黃規劃工作並任治黃規劃組副組長;70年代,在長江葛洲壩設計中,提出了解決船閘上、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積的基本途徑--"靜水過船,動水沖沙";80年代初,擔任三峽工程泥沙研究協調組組長,對三峽工程中的泥沙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以後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的研究解決做出了重大貢獻。
主要著述
獲獎記錄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以後又獲葛洲壩二、三江工程的國家級科學進步特等獎。
獲水利部優秀教材一等獎,獲全國優秀教材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