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圖行草卷

張瑞圖行草卷

《張瑞圖行草卷》由路振平主編,2009-10-1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首次印刷出版。作者在書中收錄了張瑞圖一生中著名的書法作品《古詩十九首》《自書詩冊》。

基本介紹

  • 書名:張瑞圖行草卷
  • 作者:路振平
  • ISBN:9787534026393
  • 定價:¥20.00
  •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0-1
  • 開本:大16開
內容簡介
張瑞圖生於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卒於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字長公(一說字無畫),室號天事齋、審易軒、清真堂、唏發軒、環湖亭、白毫庵,號芥子居士、白毫庵居士、果亭山人、平等山人。福建晉江人。歷任少詹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左柱國吏部尚書。
張瑞圖行草卷
張瑞圖出身於具有書香傳統的農家。父親雖知書達理卻沒當過官,但對他要求非常嚴格。張瑞圖為了科舉應試,在台閣體上下過很深的功夫。他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34歲時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明萬曆三十五年,張瑞圖赴京應試,以“古之用人者,初不設君子小人之名,分別起於仲尼”之題為對,深得皇帝欣賞,殿試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他告病還鄉,構築東湖新居,過了兩年,到京接任右諭德新職。夏天在京遇見了董其昌,董氏一見他的書法大為吃驚,對其小楷更是讚賞有加。董其昌對他說:“君書小楷更佳,而人不知求,何也?”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張瑞圖與施鳳來一同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當時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入閣者大多為其親信,所以入閣之人時人稱為“魏家閣老”。是年魏忠賢的親信浙江巡撫潘汝禎為魏忠賢立生祠。閣臣施鳳來撰碑文,擬請御史呂圖南書丹。呂圖南託病推辭,改由張瑞圖主筆。這件事後來成為張氏身處“閹黨”、名列“逆案”的主要罪證。次年,朝野官員相繼彈劾魏忠賢。魏忠賢上吊自殺後,朝廷擬對魏“閹黨”按罪列名,分等治罪。在報給朝廷的“閹黨”名單中沒有張瑞圖。思宗問原因,廷臣回答:“無實狀。”思宗反問:“瑞圖為忠賢書碑,非實狀耶!”最終將其削職為民,遣回故鄉。張瑞圖回鄉後,不問政事,寄情山水,神遊書畫,泛湖登高,酬唱自娛,過著“半畝方池一卷石,一琴一鶴復一壺”的悠閒自在的生活。他死後葬於青陽,其墓人稱“探花墓”。
張瑞圖在官場上的表現雖然讓人頗有微詞,但他在書壇上卻能獨樹一幟,領一代風氣。他各體兼善,尤工草書,與當時的邢侗、米萬鐘、董其昌齊名,人稱邢、張、米、董。民間甚至傳說把張瑞圖的書法作品掛在房內,還可以避邪氣和火災。其子張潛夫也曾向人述說時人爭求其字的盛況:“乞字人爭磨隃麋以待,先人次第揮興,非午夜不得休,日以為常。”
張瑞圖自幼聰明好學,五經諸史均親手抄寫熟讀,小楷上溯晉唐,大楷獨宗東坡,草書則在孫過庭身上下過相當功夫。所以《承晉齋積聞錄》說:“張瑞圖行草初學孫過庭《書譜》,後學東坡《醉翁亭》。”博採眾長,冶為一爐,終於創造出恣肆縱橫、奇崛盪逸、張揚凌厲的張體行草。其行草落筆頓挫,行筆用撐,使轉方折,鋒芒畢露,平入直出,跳蕩飛騰,起止斬截,翻折迅疾,筆墨隨興而運,結體不求平衡,左低右高,大小參差,中宮緊縮,四圍開張,縱橫交錯,欹側多變。章法上字與字密不透風,行與行寬可走馬,不但增加了上下的氣韻連貫,使整體縱向的緊密與橫向的舒朗形成強烈的對比,還呈現出氣勢酣暢淋漓的韻律與跌宕騰挪的節奏感,博得了歷代書家的高度評價。 《初月樓論書隨筆》說:“張果亭、王覺斯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而廢之。”《評書帖》說:“明季書學意尚柔媚,王(鐸)、張(瑞圖)二家力矯積習,獨標風骨,雖未入神,自是不朽。”
張瑞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現存世較有名的有《米芾西園雅集圖記》《古詩十九首》《蘇軾和子由論書》《辰州道中詩》《漢京篇》《嘉遁賦》《千字文》《杜甫飲中八仙歌》《歐陽修醉翁亭記》《自書詩冊》等。因篇幅有限,本書僅錄其《古詩十九首》《自書詩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