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潘鎮

張潘鎮

張潘鎮位於許昌市建安區東南部,南與臨潁縣交界,東與鄢陵縣相鄰,北靠五女店鎮,西接將官池鎮。鎮政府距城區14公里。人口51397人。距市區14千米。1999年12月撤鄉建鎮。

張潘鎮是因漢獻帝張、潘二妃葬於此,故名張潘。1999年12月撤鄉建鎮。2001年3月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10年被評為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國土綠化模範鄉鎮。2011年被評為省級衛生鄉鎮。

張潘鎮有S237公路橫穿全鎮東西,張五公路縱貫全鎮南北,日(照)南(陽)許亳高速公路東北西南方向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河流分布均勻,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潘鎮
  • 外文名稱:Zhangpan
  • 別名:漢魏許都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許昌市建安區
  • 下轄地區:張一、張二、張三、張四,古城村,汪坡村等2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張三村張潘街西段
  • 電話區號:(+86)0374
  • 郵政區碼:461103
  • 地理位置:中國華中
  • 面積:61平方公里
  • 人口:5.2萬人(2015)
  • 方言:中原官話-鄭許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漢魏許都遺址公園,毓秀台,漢張公祠等
  • 機場:距鄭州新鄭國際機場65公里
  • 火車站:許昌站,許昌東站,許昌北站
  • 車牌代碼:豫K
政區劃分,人口面積,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社會發展,文化藝術,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鎮區市政建設,經濟發展,農業,工業,商業外貿,財政金融,歷史,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漢張公祠,愍帝陵,

政區劃分

2011年末轄張一村、張二村、張三村、張四村、段莊村、古城村、焦莊村、門道張村、寨張村、孟莊村、無相寺村、盆李南村、盆李北村、城角徐村、師莊村、七級韓村、校尉張村、坡張村、謝莊村、鐵爐村、花溝村、後汪村、前汪村、柳林董村、東趙莊村、水田村、陶莊村、楊寺村共28個村民委會。56個自然村,198個村民小組。
張潘鎮人民政府張潘鎮人民政府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139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944人,流動人口3301人。總人口中,男性26125人;占50.8%;女性25272人,占49.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到50114人,占97.5%;回族1283人,占2.5%。人口自然增長率3.9‰。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8.7千米,總面積是5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49.6平方千米,占91.85%;水域4.4平方千米,占8.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6人。
45個黨支部,1600名黨員。鎮區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2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有6個行政村,總人口10000人(其中非農1700人)。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地形以為平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全鎮最高海拔63米,最低海拔58米。土地肥沃,大部分為潮土和黑土,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氣候

張潘鎮地處北溫帶,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資源可滿足農作物 一年兩熟,年平均日照2200h左右,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115千卡/cm2,年平均氣溫14.6°C,年平均降水量72.9mm, 最大降水量1132 mm,最小降水量414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54.5%,無霜期217天左右,農業生產的區位自然優勢明顯。

水文

鎮域水系簡單,鎮域西南小黑河注入新溝河形成丫字形向南出鎮,另張潘南北寨之間有張潘溝,全鎮屬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鎮域水文地質屬中等富水區,單井出水量大於25T/h,出水量穩定。
張潘鎮位於黃淮衝擊平原上,基本為潮土,土層深厚,土體內碳酸鈣含量豐富,PH值為8.0-8.6,土地耕層較厚,肥力中等,易於耕作。
自然災害
主要有旱、澇和乾熱風等。乾旱幾乎每年都不同程度發生。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文化站、廣播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8處,各類圖書室35個,藏書10萬餘冊。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園10所,國小7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0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醫療機構30個,門診部(診所)2個,有床位80張。有專業衛生人員123名,其中執業醫生31人,註冊護士7人。農村衛生所普及率10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6.5%。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9個,46%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社會保障

2011年末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52戶、人數1811人;敬老院2家,床位7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70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8萬人,參保率93%。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有郵政所1處,代辦所5處,投遞單程總長度70千米,服務網點11個,固定電話用戶2958戶,行動電話用戶18309戶,網際網路用戶1300戶。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運輸 客運站1個,2006年建成,日發客運60班次,日均容量1200人次。
給排水 有水廠1個,深水井3眼,已有14個行政村23000餘人用上自來水,年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有排水管道2000米。
供電 2011年末有變電站、供電站1個。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15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經濟發展

張潘鎮主要有粉條、豆筋、豆腐等土特產。特色飲食主要有燒雞、水煎包、羊肉燴麵等風味小吃和食品。燒雞色香味俱佳,肉嫩骨酥,肥而不膩,回味悠長;水煎包皮酥餡靚,味美可口;羊肉燴麵厚薄適宜,湯清麵筋,營養滋補。粉條色澤鮮亮,又細又長,耐煮,筋道好吃;豆筋色亮,味美,是做餐的好菜;豆腐色白細膩,營養豐富,可煎、炸、燉、炒出各種菜餚。

農業

耕地面積6.2萬畝,人均1.2畝。以種植小麥、大豆、玉米、菸葉、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3.65億元,2011年全鎮糧食總播種面積8.2萬畝,實現總產4500萬公斤; 生豬存欄27000頭,出欄64000頭;家禽存欄218000隻,出欄380000隻;實現畜牧業收入2.2億元。

工業

以精細化工及農機製造兩大支柱產業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31億元。擁有工業企業1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6億元,比上年增加22%。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625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8.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10萬元,完成年度任務的159.6%,國稅縣級所得完成548萬元,完成年度任務的236.3%,地稅縣級所得完成833萬元,占年度任務的172.1%,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7670萬元,同比增長144%,農民純收入達到8050元,同比增長10%。

歷史

張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初為“許國”至春秋時代,秦漢時為“許縣”。東漢末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漢獻帝劉協建都於許,稱“許都”,是我國北方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張潘因漢獻帝張、潘二愛妃救助漢獻帝和農家子弟死後葬於此而得名,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境內三國文化勝跡星羅棋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境內的名勝古蹟從類別上分,有古城址、古墓葬、古廟寺、古建築和古石刻。現存的有: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漢張公祠愍帝陵徐晃墓、郄慮墓、張潘二妃墓、漢墓群、三姓柏、鄧艾廟、地震碑、關羽辭曹歸劉碑,分別為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張潘漢魏故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漢魏故城遺址

位於許昌市建安區的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誌》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台

毓秀台張潘鎮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台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台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餘年。

漢張公祠

漢張公祠亦稱張公廟,清代又塑包公像於殿內,故又稱包公寨,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距漢魏故城遺址毓秀台1.5公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漢魏故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亭、台、庵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牆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廟門建築奇巧,是寨,又是洞門,還是山門,上是門樓又是戲樓。張公殿前立有明、清兩通地震碑。五是祠內漢磚幾千塊,磚的圖案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蹟。
張公祠張公祠

愍帝陵

愍帝陵 位於許昌市東14公里的張潘鎮,東望張潘漢魏故城遺址,為東漢獻帝衣冠冢。陵稱“愍”而不稱“獻”是昭烈帝所謚。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丕稱帝後,封獻帝為山陽公(今河南修武縣)。獻帝死後,葬於封地。因曾居許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積10000平方米,今僅存一長方形土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