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海濤旅美華人音樂人,在海外七年的演出經歷,讓張海濤舞台表現力十足,他的民族樂器魅力一直震撼著與他同台的國外藝術家。西方音樂人稱讚他為嗩吶王子,音樂狂才,他是中國民樂在世界舞台上的驕傲。六歲學藝,八歲登台,十六歲與專業團隊演出,會20多種民族樂器,數百場海外音樂節參演。張海濤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中國民族音樂的華麗展示,更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張海濤歸國發行第一首單曲《飛》之後,2009年底,再次把民樂與流行巧妙結合,推出最新單曲《一個人的天空》。
海濤的心路歷程
6歲學習吹管樂,師從馮永興,也就是馮曉泉的父親。從那時“刻苦用功”就成了海濤家人一直督促他的口頭語。
從8歲那年開始,他就被譽為黑龍江省的“嗩吶小童星”多次在黑龍江省電視台露臉。
從16歲開始,海濤一直以一個器樂演奏員的身份參與黑龍江省歌舞劇院的晚會演出,也是從那開始海濤的生活變得突然忙了起來:上學、練功、演出。有時演出前跟著大樂隊排練,一排練就到半夜。
從18歲開始,海濤跟著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出國演出,多半是文化部組織的出國演出,從黑龍省歌舞劇院只會挑幾個節目,可是每每挑選節目,海濤都會以精湛的器樂演奏而被選中,被作為中國傳統民樂的代表出國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每次演出,中國的傳統民樂都會被老外觀眾們嘖嘖稱讚。隨後就有海外的文化公司或演藝經紀人經常和海濤聯繫,繼而海濤的海外演出一直都不斷。為了適應海外的演出市場,海濤自己創作器樂曲《器樂連奏》,由十五種吹奏樂器由海濤一人現場完成。音樂由海濤原創。
後來,海濤覺得自己的舞台表演方式太單一了,於是又開始創作原創歌曲《神秘的東方民族》,曲風結合了赫哲族和鄂倫春族的民族音樂風格,演唱中帶有器樂SOLO的現場演繹,一度在海外很受歡迎。而且長時間與同行的交流和刻苦學習和對音樂的痴迷及悟性,也讓海濤對除了吹管以外的彈撥、打擊和弦樂等其它門類的樂器有所領悟。經過了七年的時間,海濤已經熟練掌握30多種樂器。
在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俄羅斯、台灣、香港和澳門等海外十幾個國家遊歷演出的過程中,海濤也會應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參與電視晚會和文藝節目的演出,例如:《歡樂中國行》《國樂飄香》《周末喜相逢》《汽車頒獎盛典》等等。
從25歲開始,海外演出的經歷讓海濤開始思考回國發展,他要將自己在海外學到的和經歷到的演出經驗和創作經驗,和中國的傳統音樂結合形成自己的風格。可是回國的第一年,他很鬱悶,仿佛自己和國內的流行音樂形同陌路,根本找不到靈感。於是一年中,海濤拚命的去聽同行的創作,去唱同行的創作,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夠領悟和找到自己的創新點。
到現在海濤的努力終於沒有不負眾望,推出了自己的EP並且其中的《偷偷做情人》和《回來吧》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海濤的勵志故事
——為自己創作的音樂自製樂器,原創作品中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音色
海濤第一個樂器製作源自於他為大地母親易解放創作的歌曲《人活著就有希望》,他要用這首歌講述一位母親為了實現死去兒子的心愿,持續10年在內蒙古治理荒漠植樹造林的故事。
海濤多次和大地母親易解放去內蒙古植樹,當狂沙和烈日一次次考驗著人的極限的時候,海濤用自己植樹的經歷體會著易媽媽10年來的艱辛。於是海濤在《人活著就有希望》的前奏部分寫了一段描述荒涼音樂,但是在配器上就是是找不到一種樂器的音色既能夠體現荒漠的荒涼又體現易媽媽初次踏進沙漠時因懷念兒子的悲傷情緒。
於是,海濤開始從創作音樂開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與其找不到合適的音色,不如自己製造一個合適的樂器。
從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海濤開始忙起來了:買電鑽、買鑽頭、買刻刀、買樂器配件。家裡成了他的加工廠,每每給樂器鑽音空的時候,電鑽刺耳的嗡嗡聲都會干擾到鄰居的休息。三天裡,數不清他給多少鄰居道過謙。
最終,
樂器成功得做好了,海濤把它命名為“禹”。海濤也完成了《人活著就有希望》的錄製。
2011年9月海濤和易媽媽做客中央電視台名嘴訪談欄目《
小崔說事》,現場演繹了《人活著就有希望》,以一種奮進勵志的情懷感動了全場。主持人崔永元知道海濤的這個樂器是自己製作的時候很興奮,親自為海濤拿話筒,讓海濤現場演奏。全場觀眾看到海濤的才華驚詫不已。
從那以後,海濤先後為自己創作的歌曲《鳳凰辭》樂曲《陽光的腳步》都自製了樂器。甚至有的到現在還沒有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