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桃同志出生於1926年,自1957年至1981年任化林大隊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帶領化林人民真學大寨,走大寨之路,在一個“山高坡陡石頭多,十年九旱缺水喝”的窮山溝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徹底改變了山區生產面貌,奪得糧、棉、油全面高產。因為化林大隊對國家貢獻大、社員收入高,建設成績突出,被黨中央、國務院譽為“南方山區的一面紅旗”、“四川的大寨”。張正桃同志曾多次出席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全國勞模和全國人大會議,歷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四川省委常委、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正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省劍閣縣
- 出生日期:1926年
- 逝世日期:1981年
- 主要成就:南方山區的一面紅旗、四川的大寨
簡介,生平,
簡介
張正桃(1926-1981)出生於1926年,自1957年至1981年任化林大隊黨支部書記以來,他帶領化林人民真學大寨,走大寨之路,向窮山惡水開戰,在一個“山高坡陡石頭多,十年九旱缺水喝”的窮山溝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大力開展山、水、田、林、路等綜合治理,徹底改變了山區生產面貌,奪得糧、棉、油全面高產。因為化林大隊對國家貢獻大、社員收入高,建設成績突出,被黨中央、國務院譽為“南方山區的一面紅旗”、“四川的大寨”。曾任村農協會代表,武工隊長,村長,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高級農業社主任。1958年後,歷任中共劍閣縣化林大隊黨支部書記,劍閣縣鴦溪公社黨委第一書記,劍閣縣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劍閣縣委書記,綿陽地區第一副書記,綿陽地區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縣革委會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四、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張正桃同志曾多次出席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全國勞模和全國人大會議,歷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四川省委常委、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他為官一身清廉,兩袖清風,給劍閣老區人民留下了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1981年1月18因為反對包產到戶,感到絕望,在家中自殺.
生平
張正桃(1918-1981),劍閣縣鴦溪鄉化林村人。家庭貧苦。他幼年時,父親被地主逼租逼債,背井離鄉,終生未歸,母親也被地主以120吊銅錢賣了抵債,他孤苦零丁,全賴祖母撫養。十二歲時,祖母病逝,家境更加艱難,只得給地主放牛當小長年,後跟人學石匠。他在舊社會苦熬了三十個春秋,深知農民的艱辛。
劍閣解放後,張正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人生道路上的新起點。1950年積極投身民主革命運動,先任村自衛隊長,繼任村農會主席。在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中,帶領農民同剝削階級作鬥爭。有人深夜給送去一匹窄扣土布和其他禮物,他嚴辭拒絕。1954年正桃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帶頭辦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
1958年秋,鴦溪人民公社成立後,張正桃被選為中共化林大隊黨支部書記,工作積極認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當年糧食比1957年增產14.5%,向國家超賣糧食7萬斤,社員的生活安排得很落實。1960年遭受旱災,他帶領全隊社員抗災,結果全大隊糧食總產比上年增產23.4%,留足口糧、種子、飼料和超額完成徵購任務後,還提留備荒糧12.1萬斤。同年11月20日,縣委發出通知,並召開10萬人收聽的廣播大會,號召幹部、民眾向張正桃學習。1962年化林大隊的農業生產繼續發展。1963年,化林大隊被評為全省農業先進單位,張正桃被評為省農業勞動模範。
1964年,張正桃回響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堅持學習周恩來總理總結的大寨的基本經驗,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教育民眾愛國家、愛集體、愛社會主義。他同大隊幹部一道,帶領民眾連年在銅錢梁、三侖山、鄭家窩、九曲山、淺溝子等處修塘築堰,改土造田,植樹造林,堅持不懈地努力改變山區生產面貌。1967年冬又新修蓄水7萬立方米的聯合塘,1968年新修蓄水10萬立方米的團結塘,1969年戰勝旱災糧棉油全面增產,創造皮棉畝產189斤的高產紀錄。1970年2月黨支部副書記馬繼堯到北京參加全國棉花生產會議,受到了周總理親切接見。2月22日《人民日報》以題《南方山區棉花生產的一面紅旗》,報導化林的先進事跡。同年11月,化林大隊學大寨成就照片在廣州秋季交易會展出,張正桃應邀參加廣交會。是年,化林大隊糧食畝產905斤,油菜籽畝產386斤,棉花畝產206斤,超額完成國家糧食徵購任務40萬斤。1971年在全國棉油糖會議上,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化林大隊的代表,號召推廣化林的經驗。1974年,化林的先進事跡在省農業展覽館展出。化林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張正桃成為很有聲譽的大隊黨支部書記和學大寨的帶頭人。他擔任黨支部書記二十多年,依靠民眾在農業上實實在在地幹了二十多年。先後新修水庫2座,新修山灣塘9口,擴建平塘46口,總蓄水量達到80萬立方米,按田土總面積計算,每畝平均400多立方米,建設穩產高產農田1500畝,植樹造林1600畝,新修公路、機耕道31公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推廣科學種田的新技術和改良品種,增施肥料,為糧棉油全面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79年,全大隊糧食畝產由1952年的二三百斤增加到1000多斤,皮棉畝產由幾斤增加到200斤,油茶籽畝產由三四十斤增加到368斤,農副業總產值57.7萬元,社員勞動日值由1959年的0.30元增加到2.26元,向國家交售糧食155萬斤,比分配任務增加5倍多,人均售糧824斤(全縣人均128斤),向國家交售肥豬1100頭,戶平3頭,還有集體儲備糧40多萬斤。同時大隊興辦糧油加工、農具修配、磚瓦生產、縫紉等工業企業,養豬、養魚等多種經營和文化事業也相應發展起來。
張正桃同化林大隊的社員一起若干實幹,艱苦奮鬥,在農業上做出了成績。1969年被選為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75年被四川省委任命為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縣革委會主任,又當選為省委常務委員。1978年張正桃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張正桃的地位變了,但他堅持不脫離勞動,仍然兼任化林大隊黨支部書記,始終堅持參加生產勞動。上級決定每月給他60元生活補助費,他全部交給生產隊,在隊里評工記分,參加分配。縣委機關分給他住房他不要。外出開會,總是從化林大隊走出去,完成傳達、研究和部署工作後,又回到化林大隊,同社員一道早出晚歸。在改土工地上掄起大鋤挖土塊,在水利工地上拿起鑽子打石頭,有時帶病勞動,不離生產第一線。1977年秋,他由於長期勞累,胃病發作,在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了胃部分切除手術,出院回家後,仍然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許多社員稱讚他是:“年老病多,勞動不少;地位變了,勞動人民的本色沒有變”。
1981年1月18因為反對包產到戶,感到絕望,在家中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