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楫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橫林鎮
- 出生日期:1870
- 逝世日期:1924
- 職業:雕刻家
個人簡價,成績,
個人簡價
其父在清政府某署任職,性好學,治家嚴謹,對孩子教育也嚴。楫如幼時不愛讀書,其父見子念書不上進,便叫他停學去蘇州一家錢莊當學徒。該錢莊附近有一刻字店。張楫如在工作之餘,常去刻字店觀看,天長日久,漸漸對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掌握了一些雕刻要領,業餘經常雕刻。從此後即辭去錢莊職務,先在蘇州開設雕刻店,後遷到上海。他經常與西冷印社名師交流經驗,取他人之長,反覆琢磨,精心研究,從而在雕刻藝術上有了新的長進。張楫如在微雕方面獨具一格,並擅長仿古,當時曾聞名海內外。
成績
曾縮刻錢梅溪摹漢石經於扇骨上,凡四百二十餘字,皆刻陽文字,精湛絕倫。又縮刻青銅器的銘文,石鼓文等於竹扇骨,平刀和拳刀並舉,操縱自如,精細入神。所刻各種篆籀文尤精慈禧60壽辰,李鴻章從廣西購得漆制果盒16隻作壽禮,要在果盒上刻書畫,以增美觀。團漆簿難雕,無人接受。後托盛宣懷到上海訪張楫如。張以鋒稅的刻刀,在漆盒上徐徐雕刻,字有正、草、隸、篆。畫有山水、人物、花卉、禽獸。都是古色古香,精妙絕倫,功底紮實。這種雕刻藝術及構思已非一般雕刻家所能及。張楫如刻印,必擇夜闌人靜,在燈下操作。他的字雖細於秋毫,但都以大刀雕刻。當時上海雕刻同行亦有佼佼者,但都只能刻陰文,惟獨張揖如能刻陽文。
張楫如曾贈於胞弟南田扇骨一把,其扇骨像紙菸大小,其骨上全部刻上陽文“蘭亭序”,後面刻著“毗陵張楫如五十有四,金石書畫作品之印”,竹骨旁又刻“葡萄地”邊式。“蘭亭序”是取“武蘭亭石刻本”。不失原寸石精妙,且對三碑上損蝕處仿於原碑,形神皆然。
光緒十二年(1886),蘇州織造府為宮裡刻元代王秋澗著《承華事略》一書,禁閉了許多刻版名手,張楫如也在其中,幾個月後書刻成,才將眾人放歸。
張楫如為人耿介,受此辱,發誓不再刻版,在桃花塢租了一間小屋,蒔花弄草,刻竹鐫木。鄰居畫家費念慈見他善刻,就請他刻藏書畫的木匣蓋和陳設古彝器的幾格。他仔細閱讀了費念慈收藏的書畫,聆聽對《六法》的講解。在費家,他結識了當時一些著名書畫家,虛心向他們求教,博採眾長,提升自己的文學藝術修養。幾年下來,他完成了從工匠到藝術大師的角色轉換。
二十世紀初,上海取代蘇州,成為商業文化中心,眾多藝術家移居上海發展,張楫如亦在其中。他一到上海,作品就受到藏家青睞,名聲傳到北京,直系一政客附庸風雅,也想請他刻一把,又恐自己聲名狼藉,吃閉門羹,只得輾轉相托,最後由書法家胡則豐出面,以1600銀元代價請他。
張楫如見是書法名家相求,自然竭盡全力,嘔心瀝血歷時數月,終於在9寸半16方扇骨上將七百多字的《滕王閣序》刻成陽文16行。字小如粟,卻顯名家風範。
張楫如成年累月伏案鐫刻,染有肺疾,這一扇骨刻成,人竟撲倒在案几上不再起來。享年僅55歲。
張楫如的竹扇骨精細、雅致、無人能及,他還刻有少量的筆筒、臂擱,但每一件都是精品。他還留下一本微刻印譜,約有40方,所刻印章,大如黃豆,有40多字,小為米粒,刻4-5字。據見過這印譜的行家說,印章雖小,但講究章法、刀法,與名家手筆相比毫不遜色,但名家決計刻不到這么微小。
遺憾的是張楫如的絕技無後人傳承,兒子仲英轉入古玩業,孫子永昌、宗憲,孫女永珍都成為古玩界的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