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果老見明皇圖(張果見明皇圖)

張果老見明皇圖

張果見明皇圖一般指本詞條

《張果老見明皇圖》是元代畫家任仁發創作的一幅人物故事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果老見明皇圖》描繪唐玄宗李隆基與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及其弟子相見的傳奇故事。

《張果老見明皇圖》繪製工細,構思精巧,顯然不同於“逸筆草草”的文人墨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果老見明皇圖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者:任仁發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41.5cm,橫107.3cm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品別名:張果見明皇圖
畫作內容,細節,題跋,印鑑,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線條,情節,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張果老見明皇圖》《張果老見明皇圖》

細節

《張果老見明皇圖》描述的情節事出《明皇雜錄》,畫面截取張果老施法術於明皇前的片斷。圖右側一老者坐繡墩上,著青衣,雙掌向上,面帶微笑作言語狀。身前一小童於布袋中放出鞍轡皆全的小驢,驢作奔跑狀。左側一人著黃袍,戴幞頭,坐於椅上,頭略低,對所發生的一切表現出關注的神情。此人身材壯偉,面相莊嚴,顯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其身後站立的四名侍從神情各異。
只見明皇高坐於畫面中央,手扶團椅龍體前傾,驚奇地注目於向他直奔而來的小白驢;宦官衛士五人在御座左右分為三組,或拍掌叫絕,或竊竊私語,為此精怪之物而讚嘆。張果老本人則坐侍於畫的右下方,抬眼審視著皇上專注的神情。

題跋

本幅左下款署:“雲間任仁發筆。畫面中部有清弘曆題七言詩一首,末款“甲申夏六月上浣御題。”
張果老見明皇圖
元代康里巎跋:月山宣慰所畫張果見明皇圖。筆法精妙。人物生動。求之同時竟不多見。且月山之為人多才而智。有益於世。至於水利錢法。皆深造極致。惜乎不遇於世。世之士大夫。皆言其精於畫馬。是矣。然因其不遇。但知此而不知彼。宜其爾也。予之三侄大年。月山之婿也。故頗詳其一二雲。康里巎。
危素詩題:飄飄海上任公子。來往煙波騎赤鯉。袖將長榮獻彤庭。談笑歸來取金紫。著書餘暇工丹青。畫史見之心屢驚。此圖貌得含元殿。唐帝素聞仙客名。仙客之年不知數。皎皎朱顏等嬰孺。明皇豈是學仙才。奇禍已胎終不悟。拂衣卻入中條雲。笙鶴世人那可聞。天高海闊日月遠。稽首㖟我長生文。臨川危素題。

印鑑

本幅”下鈐“任氏子明”印。又清高宗弘曆詩題不移錄。
張果老見明皇圖
本幅鈐“金匱寶藏陳氏仁濤”、“希世有”及清內府乾隆、嘉慶朝鑑藏印計12方。隔水鈐“金匱秘笈”、“太上皇帝之寶”、“乾清宮寶”鑑藏印。
後紙有元康里巎、危素題二則,款下分鈐“子山”、“正齋恕叟”、“危氏太朴”、“世外玄賞”印。又鈐“仁濤銘心絕品”、“金匱室”、“仁濤”、“金匱室主”等鑑藏印4方。

創作背景

任仁發選擇盛唐時期的故事作為題材背景,是元代初、中期重要的文化現象。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所形成的中國文化鼎盛狀態,在視覺形象的製作上留下了豐厚的遺產。盛唐和中唐的宮廷畫家和士大夫畫家即創作出一大批以唐明皇浪漫生活為主題的人物、山水及鞍馬作品,表現出人們對帝王游宴行樂生活的欣賞。而這樣的場面出現在元代江南士大夫的面前,卻形成了他們非常複雜的心態。對於失去漢文化絕對優勢的文人士大夫們來說,盛唐文化的視覺成就具有雙重的含義。從隱退的立場出發,唐人對現實世界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謳歌並不能增進江南文人對異族統治的認同,反而成了他們懷舊尋夢的寄託所在,不斷引起南宋遺民的內心共鳴。這也是任仁發創作《張果老見明皇圖》的歷史大背景。

藝術鑑賞

主題

崇道
《張果老見明皇圖》的敘事性,比同時代的道教壁畫精練得多。它沒有連環故事,又省略了題榜文字,只是靠畫本身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換言之,張果老見明皇的這個“見”字,就象《明皇觀馬圖》中的“觀”字一樣精彩,不過任仁發筆下的這個畫眼表現得更為含蓄,因為表現明皇仰慕仙家的神異,並不是直接描繪他和張果老其人的對話,而是通過白驢這一中介物來達到君臣之間的溝通和默契。有了這樣的畫眼,任仁發就成了唐以來道教畫跡中表現張果一題的最有新意者。
復古
“馬”作為畫面的主題,還是耐人尋味的。因為馬在漢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伯樂相馬”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明皇觀馬當然也在比喻朝廷對人才的發現和使用。而在蒙古遊牧文化中,馬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徵:“馬背民族”更清楚千里馬的價值。它很可能製作於元代的宮廷,收藏對象或者就是蒙古貴族,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它反映了元人追憶大唐氣象,在視覺文化中要求‘復古”的總趨勢。

構圖

《張果老見明皇圖》設色明麗古雅,人物表情生動細膩,瞬間的動態表現得很成功,小驢的奔跑構成了全圖的視覺中心,將所有人的目光集中於此,增強了畫面的故事性。張果老的沉著自如,唐玄宗略帶驚訝的神情,表現得恰到好處,體現了元代人物畫高超的藝術水平。

線條

《張果老見明皇圖》線條流暢,寥寥數筆描繪了富麗堂皇的唐代官服的飄逸感,線條比之《出圉圖》更為遊刃有餘,設色上不光是平塗,有暈染之意,顯然技巧更勝一籌。

情節

《張果老見明皇圖》中最能扣住整個畫面情節的是慌忙追趕白驢的童子。他可能是忘了關好身邊的巾箱口袋,結果無意中讓主人的坐騎跑到畫面中央,居然喧賓奪主,成了全場的主角。這一突如其來的小小失誤,反倒使小白驢充當了視覺衝突的焦點,使仙家的神奇幻術,頓時變為精彩的畫眼。聯繫到傳說中的白驢特點,任仁發的發揮就象變戲法,妙不可言。畫家的這一設計突出了張果老“放出驢馳意不得”的效果“。在這“不”的意象中,畫面核心人物的注意力都匯聚在小白驢身上。畫家小施畫馬絕技,就把一個道教神活變得畫中有戲、活靈活現。

名家點評

當代畫家、書畫鑑定家徐邦達:此卷不署年月,稍覺板滯,意或為較早之作。

後世影響

《張果老見明皇圖》上動人的“畫眼“即時人所稱道的鞍馬畫藝,其實還不是畫家最突出的專長的,而只有“世人不識”的經濟之才,才真正反映出“任公釣江海“的風采。由社會現實悖論來構成《張果老見明皇圖》的畫面情節,升華了元代各種文化衝突的意義,並在這高度戲劇化的藝術構思中,塑造了中國畫史上最為動人的道教形象之一。《張果老見明皇圖》所表現的,它使唐人的崇道和元人的重術合二為一,極大地豐富了仙家形像的現實涵義。

歷史傳承

《張果老見明皇圖》上有鈐“希世有”及清內府乾隆、嘉慶朝鑑藏印計12方。隔水鈐“金匱秘笈”、“太上皇帝之寶”、“乾清宮寶”鑑藏印,知原藏於清內宮。
20世紀20年代,仍留居故宮的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等為名,將清宮舊藏法書名畫1200餘件書畫偷出,先是運到天津,後又轉運到長春,藏於偽宮“小白樓”。後陸續佚散出來,《張果老見明皇圖》經八公司之手賣於香港陳仁濤。然後流入日本,今為購還,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任仁發(1254年—1327年),字子明,號月山道人。他出身寒微,少負奇才,18歲時便高中舉人。南宋亡國後,任仁發向時任中奉大夫浙西道宣慰使的游顯毛遂自薦,深受游顯賞識,將其招納為幕府中的宣慰掾,負責整理文書檔案。後來,任仁發在海島勸誘反抗者歸降中立功,升為青龍水陸巡警官。他一生得以參與浙西、通惠河、黃河治水。在晚年,任仁發集畢生知識著《水利集》十卷,為後代治水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經驗。任仁發在政務之餘,愛好詩文書畫,繪畫上才華出眾。尤其是他筆下的人物和鞍馬,師宗晉唐,頗具古風,並自成一格。史書上稱其藝術風格是“書學李北海,畫學李公麟”,說他繼承了唐宋時期這兩位藝術大家的神韻,前者的書法風格奇偉倜儻,後者人物、釋道、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
張果老見明皇圖(張果見明皇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