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濤

一度出家。早年研學於南嶽佛學院及香港光夏書院。民國五十二年(1963)赴日本留學,就讀於京都大谷大學大學院,修畢博士課程。1969年回國,執教於中國文化學院,並榮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後出任該校佛學研究所所長,並主持華岡佛學學報之編輯及出版事宜。該學報為台灣大專院校中最早出現之佛學研究專刊。1973年再赴日本研究,並在東京創辦天聲雜誌。回台後,仍執教於中國文化學院。1978年在台北創辦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全集共一○○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曼濤
  • 外文名:Zhang Mantao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湖南耒陽
  • 出生日期:1933
  • 逝世日期:1981
簡介,生平介紹,佛法因緣,學術歷程,赴日留學,完成巨著,

簡介

生平介紹

湖南耒陽人。一度出家。早年研學於南嶽佛學院及香港光夏書院。民國五十二年(1963)赴日本留學,就讀於京都大谷大學大學院,修畢博士課程。1969年回國,執教於中國文化學院,並榮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後出任該校佛學研究所所長,並主持華岡佛學學報之編輯及出版事宜。該學報為台灣大專院校中最早出現之佛學研究專刊。1973年再赴日本研究,並在東京創辦天聲雜誌。回台後,仍執教於中國文化學院。1978年在台北創辦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全集共一○○冊。著述除發表於各刊物外,有佛教思想文集、涅槃思想研究、魏晉新學與佛教思想等文。1981年病逝於日本,世壽四十九。

佛法因緣

張曼濤字澹思,出家後法名青松,又名長春,湖南省耒陽縣人,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七日出生。張曼濤家庭情形及幼年生活不詳,據說他是“自幼出家,十多歲即入南嶽佛學院。”張曼濤之入南嶽佛學院,約在民國三十五(一九四六年)、六年(一九四七年)間,即八年抗戰勝利之後一、二年間的事。一九四七年年,原在廣西弘化的道安法師回到湖南,接任南嶽首剎祝聖寺住持兼佛學院院長,時張曼濤亦在南嶽佛學院就讀,以此因緣,與道安法師建立起三十年的密切關係。
一九四九年,道安偕同學生靈根遠走香港。未幾,張曼濤也到了香港,和道安法師在異鄉見面,其間屢次受到道安法師的關切與資助。在香港時,張曼濤用的是“長春”的名字。一九五二年十一月,靈根法師來台灣,張曼濤由青山去送行,道安法師在十一月十三日的日記中記載:“下午長春、止空二師由青山及東普陀寺來為靈根送行,宿於此,因不知此處打淨七,故未帶衣袍來。”
一九五三年元月,道安法師由香港來台灣,初駐錫汐止彌勒內院,未幾創辦靜修佛學研究班,任班主任。後來在三張犁結茅,籌建松山寺。張曼濤留在香港。據說他在港曾讀過光夏書院,同時也參加佛教活動。聖嚴法師在《悼念張張曼濤先生》一文中說:
“又據一位現居於加拿大的誠祥法師告訴我,他在香港時,曾與青松法師同堂打禪七,堂頭老和尚看到青松輪值巡香時,肩起了香板,一步一搖,大模大樣地巡視監督每一位禪和子時的那副神態,在開示時禁不住要對大眾說:這位小比丘大有來歷,大概是那一座的老參上座再來。”
以上這段話,說明張曼濤在香港參加過佛教活動,同時也刻畫出他卓然不群的風姿。又據繼程法師編《竺摩法師簡譜初稿》載:
“一九五三年,師四十一歲。是年明老(明常法師)主辦棲霞佛學院,聘師為教務主任,超塵法師為副座,助理教務,隆泉法師、奚則文居士分為佛學、國文教師,同學有妙賢、青松(即後來之張張曼濤教授)、清嚴(於台圓寂時,肉身不壞)......等合十六人,謂為十六尊者。”
這也說明張曼濤在港時,曾受教於竺摩法師。張曼濤來台灣的時間,是在一九五五年,由道安法師代辦申請入境手續。他在台灣活動最早的資料,是一九五六年,應台南開元寺悟慈法師之請,到開元寺佛學院任教務主任,張曼濤二十四歲。在此期間,他的第一部文藝著作——長篇小說《曉露》問世,以此知名於時,成為佛教中的青年作家。一九五七年,他離開台南到彰化,在彰化縣田中鎮開辦“佛教民眾補習班”,次年成立念佛團。在田中這段時間,他編印了一套《現代佛教文選》。

學術歷程

赴日留學

一九五九年,張曼濤離開田中到台北,住在松山寺,協助道安法師創辦佛學研究會,會員皆為研究佛學有成之居士及學術界知名學者,每月或討論專題,或宣讀論文。曾以研究成果,編輯為《疊翠學報》,頗受國內外學術界重視。在此期間,張曼濤亦由文藝創作而趨向佛學理論的探討,其日後的理論著述,實植於此一時期。
大谷大學大谷大學
一九六一年,張曼濤受到道安法師的鼓勵與支持,得世界知名禪學大師鈴木大拙的推薦,東渡日本,進入大谷大學文學院深造。張曼濤出國的日期,是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五日,他是以青松法師的名字出國的,《菩提樹》月刊,曾刊載他出國的訊息。
他不是最早赴日留學的出家人。創辦法光佛教研究所的如學法師,早在一九三一年就到日本讀大學了。於一九六一年,較張曼濤先到日本的,還有慧岳、清度兩位法師。抵東京的第三天,由慧岳法師陪同,去豐橋拜訪一位擇郎教授,進而由一位藤井上人的介紹,到鎌倉拜見鈴木大拙教授。鈴木教授為他寫了一封介紹信,推薦他到大谷大學入學。他進入大谷大學文學院,修習哲學與佛學。一九六三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拿到文學碩士學位。他不以此為滿足,繼而攻讀博士,在日本名教授舟橋一哉、橫超慧日、山口益等教授的指導下,於一九六六年修完博士學分,留校擔任大谷教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在該所講授魏晉思想課程。嗣後他參加日本各種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如國際東方學會、宗教學會、中國哲學會、印度佛教學會等,每次會議均發表論文,獲得日本學術界普遍的重視。
張曼濤在日本留學六年,道安法師竭盡全力的支援他,在自己經濟力量不及的時候,曾向社會名流於右任、趙恆惕、謝冠生、梁寒操、鐘伯毅等乞求書畫,寄去東京供他變賣以為生活費用。在東京留學期間,張曼濤舍戒還俗了。還俗的原因、時間,不得而知。一九六五年,他和施素鶯小姐在東京結婚。當他一九六七年暑假返回台灣時,已不再是圓頂方服的青松法師,而是西裝革履的張曼濤博士。陪著他一同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施素鶯女士。

完成巨著

張曼濤回台未久,他的朋友張尚德先生、陪他去看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先生。張先生即拿了一分聘書,聘請張曼濤為中華學術院的議士。議士是一項名譽學位,不是職稱。但在兩天后,又寄快信給張曼濤,聘他為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副教授,講授哲學課程。佛學研究所創設於一九六五年,所長是周邦道(慶光)老居士,直至一九七八年去職。
東京大學亞洲研究所東京大學亞洲研究所
一九六九年第七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張曼濤膺選,他三十七歲,多年在佛學上的努力與成就,也算是實至名歸。他再赴日本,入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並在東京創辦《天聲雜誌》。在日期間,他即已有編輯《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的計畫。自一九七一年起,每星期有一半的時間,在東京大學亞洲研究所的圖書館裡,閱讀並影印他所需要的資料。
一九七四年回到台灣,受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道安法師之命,編輯《中華民國六十年來佛教論文目錄》一巨冊,並於一九七五年二月完成出版。同年八月,他著手編輯《佛教學術叢刊》,仍是得到道安法師的支援。他組織“大乘文化出版社”,開始著手編輯,預定五年完成。
他留學讀書,本來沒有什麼經濟基礎,要出一套一百巨冊,三千萬言的巨著,談何容易?他赤手空拳組織成立出版社,翌年道安法師以私人名下,座落台北陽明山文化大學旁邊的一千三百坪土地,無條件借給張曼濤向銀行抵押,得款一百四十萬元,使他度過初步難關。不意出版社方有頭緒,道安法師忽於一九七七年年初示寂了。此後即無有力的支持者,他自己亦囊乏余資,龐大的經費支付,成為精神上的嚴重負擔,以致三數年之間,頭髮都焦慮白了,可見他獨力苦撐的艱苦與辛酸。
然而,他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及為佛教學術文化的精誠,終於衝破萬難,如期於一九八〇年編輯完成,同年印刷出版一百巨冊,逾三千萬言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近百年來散見於國內外報章雜誌的佛學論述,搜羅殆盡。而資料之收集,遍及國內外圖書館及私人珍藏,複印、照相併用,而整理分類,並於每冊之首,冠以導論,尤為不易。
《叢刊》出版,使張曼濤鬆了一口氣。上可以告慰道安法師在天之靈,下可以對預約叢刊的讀者有所交代。該項工作告一段落後,他又有新的工作目標。他為求使亞洲地區的佛教學術文化與國外互相交流,共同弘揚大乘思想,他籌畫創刊《亞洲佛教周報》,預訂一九八一年創刊。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六日,張曼濤出國到日本。他出國的目的,是籌畫以他創辦的《亞洲佛教周報》、日本的《中外日報》,韓國的《佛教新聞》等三家報紙為中心,籲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各地佛教報刊,舉行一次“亞洲佛教文化交流會議”。不意十九日早上,他的夫人施素鶯接到由東京傳來噩耗,張曼濤於十八日凌晨在東京逝世了。死亡的原因及經過,在施素鶯《張曼濤夫君周年祭》一文中描述得很詳細。張曼濤的生命已到了人生盡頭。他為“佛教學術叢刊”耗盡了心血,為大乘文化出版社承受了無比的壓力,主要是經濟方面壓力。他心力交悴,正如日本企業界流行的“經理病”一樣,他是累死的,他生於一九三三年,卒於一九八一年,享年僅四十九歲。
張曼濤逝後,日本的小池和尚為他料理後事,火化後骨灰運回台灣。他的夫人施素鶯女士,對佛學亦頗有造詣,曾以《禪與悟》一書名世,歸國後在師大任講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