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張曉光,1916年冬念完大柘景清高等國小,1921年7月畢業於平遠中學。1922年2月,張曉光受聘於平遠縣城敘倫高小教書。1923年轉到東石鐵民高小教書。
1925年11月,張曉光加入中國國民黨,並協助國民黨平遠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平遠縣黨部執行委員會。張曉光被選為第二區(東石)黨部(設鐵民高小)宣傳委員。
1926年5月,張曉光因不滿蔣介石等發動的整理黨務案,憤然提出退黨,並對國民黨右派口誅筆伐,投稿中共中央主辦的《響導》周刊,予以揭露。廣州平遠留學公所根據其表現,召集會議討論,決定開除他的國民黨黨籍。張曉光致信《響導》,說明自己的情況,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1月,張曉光經中共汕頭區委介紹,到大埔高陂中學教書。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曉光受到通緝,被迫回到家鄉。
1927年7月,中共黨員林成藩、張曉光、曾慶祿等在壩頭華通學校商議成立了東(石)壩(頭)支部,決定在東石靈水、汶水,壩頭上南山等地發展黨員,並積極聯絡各地回鄉黨員。
1927年8月,由東壩支部發起召集東石壩頭各回鄉黨員,在東石大屋場樹林中召開黨員大會,商議成立了中共平遠區委。推舉林成藩為書記,派李巴林、朱天仁到梅縣部委報告平遠黨的情況並請示工作。張曉光根據區委關於“開展農民運動,在運動中發展黨的組織”的決定,在壩頭坑背、南山下發展了黨員,建立了支部。
1928年1月,國民黨在平遠鎮壓農民運動,偵緝赤色人員。張曉光找關係到梅縣隆文中學教書,並在隆文中學支部過組織生活。7月,隆文中學黨組織遭到破壞,學校被迫提前放假。張曉光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的道路。張曉光離開隆文中學後,到蕉嶺新鋪羊古藪參加中共梅縣縣委擴大會議,會後,被分配做梅縣縣委秘書工作。
1928年9月,梅縣縣委成員處於動盪之中,張曉光回到家鄉,參與當地黨組織的工作。
1929年11月,東江特委向省委報告,提出蕉嶺、平遠兩縣黨組織合併為一個縣委,並調張曉光到蕉平主持工作。隨後,張曉光到蕉平邊境的徐溪、三坑鴨藪里一帶赴任蕉平縣委書記,與縣委其他同志一起,發動農民組織農會,重振革命隊伍,使蕉平邊境的革命活動再次活躍起來。
1930年2月,根據東江特委指示,成立了蕉平縣革命委員會,主席賴清芳,張曉光任委員。5月,蕉平縣委領導的邊境紅色區域受到梅蕉平三縣反動武裝的聯合進剿,革命力量難以堅持。張曉光多次歷險後,經汕頭避難至馬來西亞。張曉光到馬來西亞後,流轉在吉隆坡、新加坡、印尼等地,以筆耕謀生。直到1949年回國,時間達20年之久。
1949年5月,張曉光回到平遠。時值平遠剛解放,正值用人之際。張曉光向縣軍管會提出請求後被留了下來,先在平遠中學任教務主任,協助搞冬學、秋征等中心工作。11月,經縣委審查,同意恢復張曉光的黨籍。
1951年2月,張曉光調到平遠縣政府文教科工作。1952年,蕉平合縣,張曉光任蕉平縣文教科長。
1954年5月,張曉光奉調北京國家華僑事務委員會做編輯出版工作。
1957年5月調回廣州,先後在歸僑補習學校,新華社廣東分社,廣東省教育出版社,廣東省檔案後庫(博羅),廣東省教育廳檔案組、圖書資料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張曉光被戴上“叛徒、內奸、國民黨殘渣餘孽”的帽子,於1970年3月下放到英德“五七”幹校,半年後回原單位工作。
1979年,張曉光把自己珍藏的1000多冊書籍捐獻給平遠中學。1980年,張曉光辦理了離休,享受老紅軍、廳級待遇。1996年5月,張曉光在廣州逝世,終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