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晰哲

張晰哲(1889—1970),字朗仙,陝西省潼關縣老縣城內別家巷人。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晰哲
  • 字號:朗仙
  • 出生地:陝西省潼關縣
  • 出生時間:1889年
  • 去世時間:1970年
  • 曾任職務:潼關縣政府督學等
簡歷,生活儉樸,治學嚴謹,支持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積極宣傳黨的政策,錯定漏劃地主成份,含冤謝世,

簡歷

清末增生,高等學堂畢業,任教20餘年,並任河南新野、鎮坪縣政府秘書及潼關縣政府督學、科長、秘書等職。民國十九到二十年(1930--1931),與趙冠青等學者編修《潼關縣新志》。建國後,任中學教員、潼關縣第二、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縣人委委員、各界人士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和陝西省一、二、三屆政協委員。1959年由潼關中學教員調任文化館館長。1965年退休。“文革”中,1968年,家庭被錯定漏劃地主成份,1969年全家被迫下放農村,1970年3月下旬,錯捕入獄,因病保釋後,4月1日含冤謝世。

生活儉樸,治學嚴謹

張晰哲生活儉樸,治學嚴謹。新文化運動後,又博覽新文學。二十一年(1932),至友馬誠齋贈送的一件皮袍,穿著40餘年。歷任政府要職,從不以權謀私,過著清貧生活。建國後,自覺改造世界觀,刻苦鑽研馬列、毛澤東著作。學習時,圈、點、眉批,寫心得,記筆記,一絲不苟,且不恥下問。他樂於助人,常為親友鄰里排解爭紛,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晰哲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民國二十六年(1937),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得悉駐軍拆毀四個城樓及南北水關樓的訊息,他東奔西走,聯絡紳民代表,自己撰文、報請軍政當局,保留這些古代建築,西城門樓才得以完好。二十八年(1939).西潼公路受日本侵略軍炮火威脅,國民黨政府採納他的建議改線原上,商旅得以,謄全過往。潼關城、鄉遭受日本侵略軍空襲炮擊,軍糧差款重重,災荒頻繁,民眾不堪重負,他多次聯名鄉紳向國民黨政府報請減免糧稅差款負擔,救濟災民。

支持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積極宣傳黨的政策

1949年6月初,新政權一建立,他約同商會會長李欽九、萬字會會長潘炎棠等孑人晉見縣長崔士傑表示慰問,備陳縣情、支持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嗣由慈幼國小校長調中學任教。1950年10月5日,被推薦為抗美援朝分會副會長。動員民眾捐獻現金、物資等,支援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1月,任中蘇友協副會長。在每年2月宣傳月中作報告,組織宣傳,聽取匯報、檢查督促,把中蘇友好宣傳到千家萬戶。在土改、鎮反和農業、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凡召開的民眾性大會,應邀必到,到會必講,宣傳黨的政策,表達民眾的心愿。

錯定漏劃地主成份,含冤謝世

“文革”中,1968年,家庭被錯定漏劃地主成份,1969年全家被迫下放農村,1970年3月下旬,懷疑他與一要案有牽連,錯捕入獄,因病保釋後,4月1日含冤謝世。1978年,縣革委會召開追悼會,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