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穎,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致力於生物化學和醫學的研究和教育60多年,培養了數代生物化學和醫學人才。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言傳身教;他治學嚴謹樸實,結合中國實際,在營養、腫瘤、衰老和白內障多個領域都有貢獻。主編過數部廣泛使用的教材和工具書,創辦了《生物化學雜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昌穎
- 外文名:Chang Chang-ying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6年2月14日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職業: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
- 出生地:四川省富順縣
- 代表作品:《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英漢生物化學詞典》
人物簡介,刻苦學習,報效國家,主要成就,營養學研究,白內障研究,培養人才,創辦《生物化學雜誌》,主要論著,重要簡歷,
人物簡介
張昌穎,曾用英文名Chang Chang-ying。1906年2月14日出生在四川省富順縣鄉間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末批考取的秀才,伯父是舉人。父親為人正直公道,熱心社會公益,尤其重視教育事業,兩度無償擔任國小校長。他4歲隨二哥入私塾,後又同班讀國小。他的學習成績遠不如二哥,國小畢業時,父親要他留下管家務。經他多次請求上中學,父親才答應讓他試試。1921年秋,他和二哥一同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讀書機會實在難得,他不敢絲毫懈怠,寒假也不隨二芝企奔符哥回家過年,而留校用功,到學年考試終獲全班第二,二哥是第一。
刻苦學習
1923年夏,他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除了國文、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用漢語講課外,其餘各種課程都用英文課本,用英語講授。英語成績不好,其他科目也就不會好,甚至會不及格而被淘汰。他的英語水平不及來自沿海城市的同學,因此他抓緊時間和機會迎頭追趕。經三四個月,可以應付聽和說,約兩年後讀和寫都遊刃有餘了。
他的身體很弱,在成都時病假累積幾近半年。到清華後他積極參加體育鍛鍊,不過兩年,他不僅身體變好而且運動成績大長,被選入學校足球隊和田徑隊,不久又成為這兩支校隊的主力。到北京後,他的父親再未直接給他寄錢,他雖得到同在北京的大哥不時接濟,不過還常要從出國置裝費中預支學費,經濟相當拮据。這些並未影響他的學習熱情,卻幫助他養成艱苦樸素不怕困難的作風。
清華學校畢業後,他在1929年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學系三年級學習。他訂出4年內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計畫,因此他要在等長的時間裡比別人多選課,暑假也要上課,他把時間完全用在學習與鍛鍊身體上。他在1931年春獲學士學位,同年冬又取得碩士學位,到193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大學和研究組婚棗生院時成績優秀,先後被選入優秀化學工作者榮譽乎她尋槓會(Phi Lambda Upsilon Honorary Society)和優秀人員榮譽會(Sigma Xi Honorary Society)。他在有機分析名家H.A.Schuette門凳采達下讀博士學位,研究脂肪和糖,同時還在農化系(生物化學系前身)選修一些生物化學課。因為他知道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有意聘他,他就到農化系主任E.B.Hart手下做博士後進修,研究氟在營養上的作用。營養學是1930年代生物化學很活躍的領域。他的工作很好,Hart很賞識他,對他半天的工作付予半個講師的報酬,並準備在他進修完了時聘他為講師,但是他一心要報效祖國,婉言拒絕了。
報效國家
1934年7月,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工作和生活條件,應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助教,在吳憲主任門下工作。張昌穎主要從事營養方面的研究、蔬菜蛋白質的提出、食品營養成分測定、素膳的影響等。北平淪陷後,他曾兩次提出辭職去後方,但被挽留未成行,直到1941年形勢顯示美日即要交戰,他才獲辭職攜眷經香港回到四川老家,然後隻身到江西受聘為中正醫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兼主任。1942 年到貴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1945年到貴陽醫學院任化學系教授兼主任。在這三所後方大學裡,他講授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並千方百計建立實驗室,為學生開設實驗課。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為北京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與當年的協和醫學院同事劉思職主任再度共事,並在此進行了半個世紀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從1947年到1952年之間,他還先後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農學院、天津河北醫學院、重慶大學醫學院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等校兼任教授。他和劉思職、丁延祄等同事系統編譯了《生物化學名詞草案》,編寫了《生物化學大綱》等書。他主編了1978年和1985年兩個版本的《生物化學》統編教材,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英漢生物化學詞典》和《核酸生物化學》等著作員乘蘭。
他剛到北醫就與劉思職相約建設一個培養生物化學人才的基地,他們籌集資金,購買儀器、試劑、圖書,建實驗室,招收研究生檔鑽和進修生,開展研究工作,在1951年上報的研究計畫中,他有幾項營養方面的課題,但到“大躍進”時期,在“以任務帶學科”的口號下,他不得不放棄營養學專長專攻腫瘤。那時營養學還被批判為資產階級的東西,實際上也無法研究了。1930年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時,他觀察到素膳大鼠易發白內障,到1978年,他繼續研究白內障發病機制和防治,經十多年努力,在動物模型的建立,預防和治療,發掘中草藥和闡明發病機制上都獲得成果。他的另一項工作——表皮生長因子對原癌基因的調控作用,在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他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1993年獲北試妹擔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79年張昌穎參與發起組建中國生物化學學會,歷任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在1985年創辦了中國生物化學會的高級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並任主編十年,這本期刊已成為核心刊物。
主要成就
營養學研究
張昌穎留美時研究過榛子油和咖啡油的化學,在營養研究方面觀察餵磷酸鹽岩石粗品對奶牛組織器官的影響。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後他繼續進行營養學研究。建立了兩種從植物性食物中提取蛋白質的方法,一種是用鹼性溶液提取的,另一種是用含少許鹽酸的氯化鈣濃溶液提取的,這些方法可用以提取樹葉蛋白質。當年缺欠食物中礦物質含量的數據,他測定了165種常見食品中的鈣、鎂、鉀、鈉、磷、氯、鐵等的含量。北方多佝僂病,他用生物學方法觀察到小白菜、油菜、蓋菜、甘藍等蔬菜對大鼠有預防軟骨病的功效,測得100克青菜約含0.2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也測過小白菜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他研究素膳對大鼠生長、生殖、壽數、呼吸率以及自動運動頻數等的影響,觀察到素膳大鼠甲狀腺增生,血鈣降低,易發白內障。他與羅宗賢、陳同度等合作研究白內障的發生機理。他們觀察356隻素膳大鼠,發現其中71%患白內障,而對照葷膳大鼠則無一患白內障。他給素膳大鼠補充鈣和維生素D,從而降低白內障的發生率,也預防了甲狀旁腺增生和低血鈣,這說明鈣與白內障的發生有關係。他將素膳和葷膳大鼠按性別、年齡分組,比較這兩種膳食對大鼠器官和腺體的影響。他用2年多時間觀察13000隻動物,按時解剖測量每隻大鼠的器官和腺體的長度和重量,得到約20餘種數據,可惜這些資料在日軍侵占協和時丟失。
1950年代初他研究大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樹葉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和植物油抗佝僂病的價值。他測定了北京地區一年四季紫外線的強度,構想在榨油之前將粉碎的油菜籽、大豆、花生等原料適當日曬以增加植物油中維生素D類物質。只可惜由於經費、儀器等方面原因,研究未能完成。
中國缺碘嚴重,地方性甲狀腺腫多發。常用的預防碘缺乏的碘化食鹽非常容易喪失其中所含的碘;潮濕、陽光、熱都能促進碘化食鹽中的碘化鈉或鉀分解;包裝材料如紙盒等都會吸收碘化食鹽中絕大部分的碘化物。於是他著手研究用碘化油防治大鼠實驗性地方性甲狀腺腫。首先他配製缺碘膳食造成動物模型,這種模型只要每日在膳食中加入相當於2~3微克碘的碘化鉀就可預防。他改進自己在1930年代建立的碘化油製備方法,制出含碘36%~39%的碘化油。證明在缺碘膳食中每日加入相當於2~3微克碘的碘化油就可防止大鼠實驗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碘化油經稀釋1萬倍,在200℃煎熬20分鐘也不喪失防止甲狀腺腫的效力。他建議將含碘30%~35%的碘化油按6萬~30萬倍稀釋摻人食油中以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可惜這項發表於1956年《營養學報》上的工作未受到重視,反而曾一度受到“脫離實際”的非議。
他和李玉瑞從中國傳統醫學中發掘出先人在營養學上的寶藏,發表了“《黃帝內經》所載的祖國古代完全膳食”一文,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總結出膳食必須以穀類(包括豆類)為主食品,畜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還以果品來輔助(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這種包含各種營養素並且配合適宜的膳食即現代營養學上的完全膳食。
白內障研究
自1958年起約20年中,由於種種原因,他的研究工作時上時下,未有多少成果。改革開放後,研究再上軌道,他也研究成果纍纍,在腫瘤、衰老、糖複合物等方面都有建樹,在眼生物化學上成績尤著。1978年他再續1930年代的白內障研究。為了便於比較和易於發現問題,在一種動物即大鼠身上用不同的方式誘導成功5種白內障模型,誘導劑有亞硒酸鈉、平陽黴素、三硝基甲苯、半乳糖、糖尿病以及紫外線。過去不少學者試圖在兔、猴、小鼠、大鼠、豚鼠、貓、雞、鴿等動物身上用三硝基甲苯誘發白內障,但都沒有成功,他卻成功了。他總結出不同方式誘導的白內障晶狀體中有一些相同性質的改變,即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類過氧化增強,非蛋白質巰基與蛋白質巰基含量下降,二硫鍵含量升高。他指出白內障的發生是晶狀體的氧化損傷所致。他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證明氧化損傷首先出現在晶狀體細胞膜上,其中細胞膜脂類的氧化先於膜蛋白的氧化。根據這些結果,他套用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防治白內障,發現某些化合物有65%~85%的預防效果。他還從中醫治療白內障的各種複方中挑選出14味藥作煎劑實驗,觀察到黃芩、石斛、菟絲子和玉蝴蝶4種中草藥對半乳糖性白內障有延緩作用,隨後從這些有效單味中藥中找出一些有效成分。他還研究了一個中藥複方,頗有效果,而複方中各單味藥卻無效。由於他在白內障研究的成績,國際白內障1993年會議特別邀請他作了題為“白內障研究六十年”的講演。
他的研究從實際入手。他1954年發表“粗糧與大豆的配合食用”一文,就是因為當時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尚低,他利用營養學上蛋白質互補作用的原理,建議用大豆配合粗糧以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效果。他計算出從大豆中獲得500克蛋白質只要不到3000元(舊幣),但若從蛋、肉類中獲得等量蛋白質卻要4萬多元(舊幣)。對碘化油的研究方法也適應實際而因陋就簡。1970年代,他採用親和法提取唾液酸酶,測定酶活性都曾用過“土”辦法解決問題。
他鍥而不捨,執著堅韌地追求真理,是後學的榜樣。他對白內障的研究歷60年之久終獲碩果就是證明。
培養人才
張昌穎自1934年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任助教起,60多年來多次調過工作單位,但從未離開大學教師崗位,培養了一批批大學生、研究生、高級師資、進修生和年輕教師;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後,他以逾古稀之年繼續站在培養高級人才第一線,培養了碩士15名、博士13 名和4名博士後。經他面授過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許多人成為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的骨幹,而受益於他主編和編寫的教材、工具書的就更不計其數。
他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言傳身教,無論在治學上或為人上都是學生的表率。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養成優良的科學作風。他的實驗室井井有條,試劑放置各有其位,他的實驗操作嚴格認真,總要做到準確無誤;他全心投入科學研究,親手做實驗,親自觀察已習慣成自然。他經常教導學生打好基礎,形象地指明“尖”字要以“大”為基礎,一定要博才可專,不宜急功近利。
創辦《生物化學雜誌》
改革開放後,生物化學研究工作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發展得很快,這就要求有更廣闊的論文發表園地以便國內外交流,而原有一些屬於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學報已無法滿足需要,中國生物化學會理所當然要擔負起這個任務。因此他和鄭集等教授在1981年的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南寧會議上提出動議:由學會創辦一份高級學術刊物。這個建議深得學會理事及廣大會員的讚許,大家推薦他負責籌備創辦這個刊物。當時他已年屆76歲,回北京後立即動手,多方徵求意見,籌措資金,招聘人員,得到北京醫科大學在資金、人員和用房等的支持以及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大力協助,終於經國家新聞出版局正式批准創辦《生物化學雜誌》。首屆編委會在1984年6月14日成立。他發動各地的生物化學界的力量,使編委會幾乎包含了全國各省(市、區)的生物化學工作者。創刊初期困難不少,稿源是一個大問題,他請大家都踴躍投稿,他自此也把論文首先投到這份期刊,退回的稿才轉投他處,以此大力支持這個刊物。他認為如果大家都不把好稿投到此刊而投到他處,特別是投到國外去,中國自己的雜誌又怎能躍居世界一流地位?他十分注意鼓勵偏遠地區的生物化學工作者來稿,囑咐大家幫助作者對文章進行修改、補充以達到發表水平,從而促進各地的生物化學科研工作。由於他的努力和關心,全國各省(市、區),除西藏與台灣外,都曾有科學論文在雜誌上發表過。到1995年底第11卷累積發表論文1200餘篇,作者遍及各地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其中青年生物化學工作者約占半數以上。從1987 年起該刊即被權威的美國《化學文摘》(CA)列為千種核心期刊之一,排序逐年上升。張昌穎連任兩屆主編,躬親操持,為雜誌的發展與提高嘔心瀝血,到1994年雜誌十周年,出滿十卷,他也年屆88歲,不再任第三屆主編,但作為榮譽主編仍十分關心雜誌的工作。
主要論著
張昌穎.粗糧與大豆的配合食用。《中華衛生雜誌》,1954,1:68。
陳同度,張昌穎.素食大鼠的貧血現象。《營養學報》,1957,2:252。
張昌穎,李亮,李昌甫,等。《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劉思職,張昌穎,丁延祄,等。《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
張昌穎,主編。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第二版,1988。
張昌穎,劉培楠,李玉瑞.英漢生物化學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張昌穎,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商福,張家萍,張昌穎.亞硒酸鈉誘導的晶狀體蛋白質聚合作用.《生物化學雜誌》,1991,7(4):476.
楊濤,梁康,張昌穎.三硝基甲苯誘發大白鼠白內障的超微結構觀察.《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2,24:447.
張昌穎,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杜延順,張宗玉,張昌穎.大鼠肝細胞核體外轉錄活性隨增齡變化的研究.《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0,22:252。
楊濤,梁康,張昌穎.四種中草藥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防治效用的研究.《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1,23:97。
彭勇,童坦君,張昌穎.惡性轉化的成纖維細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研究.《生物化學雜誌》,1993,9(1):51。
張昌穎,主編.核酸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王克維,張家萍,張昌穎,等.三硝基甲苯致晶狀體氧化損傷研究.《生物化學雜誌》,1994,10(2):146
何浩,孫旭光,張昌穎,等.小檗胺滴眼劑防治糖尿病性白內障的研究.《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7,29:326。
90 陸愛麗,劉瑩,張昌穎,等.紫外線對大鼠晶狀體抗氧酶mRNA 表達水平的影響.《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8,14:304。
重要簡歷
1906年2月14日 出生於四川省富順縣。
1921~1923年 在成都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學習。
1923~1929年 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34~1941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助教、講師。
1941~1942年 任江西中正醫學院化學科副教授兼主任。
1942~1945年 任貴州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5~1946年 任貴陽醫學院化學科教授兼主任。
1979~1987年 參與發起組建中國生物化學會並任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
1984~1994年 任《生物化學雜誌》主編。
1988~1990年 任北京生物化學學會副理事長。
1995~1997年 任《生物化學雜誌》名譽主編。
1998年 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名譽主編。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為北京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與當年的協和醫學院同事劉思職主任再度共事,並在此進行了半個世紀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從1947年到1952年之間,他還先後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農學院、天津河北醫學院、重慶大學醫學院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等校兼任教授。他和劉思職、丁延祄等同事系統編譯了《生物化學名詞草案》,編寫了《生物化學大綱》等書。他主編了1978年和1985年兩個版本的《生物化學》統編教材,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英漢生物化學詞典》和《核酸生物化學》等著作。
他剛到北醫就與劉思職相約建設一個培養生物化學人才的基地,他們籌集資金,購買儀器、試劑、圖書,建實驗室,招收研究生和進修生,開展研究工作,在1951年上報的研究計畫中,他有幾項營養方面的課題,但到“大躍進”時期,在“以任務帶學科”的口號下,他不得不放棄營養學專長專攻腫瘤。那時營養學還被批判為資產階級的東西,實際上也無法研究了。1930年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時,他觀察到素膳大鼠易發白內障,到1978年,他繼續研究白內障發病機制和防治,經十多年努力,在動物模型的建立,預防和治療,發掘中草藥和闡明發病機制上都獲得成果。他的另一項工作——表皮生長因子對原癌基因的調控作用,在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他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1993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1979年張昌穎參與發起組建中國生物化學學會,歷任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在1985年創辦了中國生物化學會的高級學術期刊《生物化學雜誌》並任主編十年,這本期刊已成為核心刊物。
主要成就
營養學研究
張昌穎留美時研究過榛子油和咖啡油的化學,在營養研究方面觀察餵磷酸鹽岩石粗品對奶牛組織器官的影響。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工作後他繼續進行營養學研究。建立了兩種從植物性食物中提取蛋白質的方法,一種是用鹼性溶液提取的,另一種是用含少許鹽酸的氯化鈣濃溶液提取的,這些方法可用以提取樹葉蛋白質。當年缺欠食物中礦物質含量的數據,他測定了165種常見食品中的鈣、鎂、鉀、鈉、磷、氯、鐵等的含量。北方多佝僂病,他用生物學方法觀察到小白菜、油菜、蓋菜、甘藍等蔬菜對大鼠有預防軟骨病的功效,測得100克青菜約含0.2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也測過小白菜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他研究素膳對大鼠生長、生殖、壽數、呼吸率以及自動運動頻數等的影響,觀察到素膳大鼠甲狀腺增生,血鈣降低,易發白內障。他與羅宗賢、陳同度等合作研究白內障的發生機理。他們觀察356隻素膳大鼠,發現其中71%患白內障,而對照葷膳大鼠則無一患白內障。他給素膳大鼠補充鈣和維生素D,從而降低白內障的發生率,也預防了甲狀旁腺增生和低血鈣,這說明鈣與白內障的發生有關係。他將素膳和葷膳大鼠按性別、年齡分組,比較這兩種膳食對大鼠器官和腺體的影響。他用2年多時間觀察13000隻動物,按時解剖測量每隻大鼠的器官和腺體的長度和重量,得到約20餘種數據,可惜這些資料在日軍侵占協和時丟失。
1950年代初他研究大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樹葉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和植物油抗佝僂病的價值。他測定了北京地區一年四季紫外線的強度,構想在榨油之前將粉碎的油菜籽、大豆、花生等原料適當日曬以增加植物油中維生素D類物質。只可惜由於經費、儀器等方面原因,研究未能完成。
中國缺碘嚴重,地方性甲狀腺腫多發。常用的預防碘缺乏的碘化食鹽非常容易喪失其中所含的碘;潮濕、陽光、熱都能促進碘化食鹽中的碘化鈉或鉀分解;包裝材料如紙盒等都會吸收碘化食鹽中絕大部分的碘化物。於是他著手研究用碘化油防治大鼠實驗性地方性甲狀腺腫。首先他配製缺碘膳食造成動物模型,這種模型只要每日在膳食中加入相當於2~3微克碘的碘化鉀就可預防。他改進自己在1930年代建立的碘化油製備方法,制出含碘36%~39%的碘化油。證明在缺碘膳食中每日加入相當於2~3微克碘的碘化油就可防止大鼠實驗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碘化油經稀釋1萬倍,在200℃煎熬20分鐘也不喪失防止甲狀腺腫的效力。他建議將含碘30%~35%的碘化油按6萬~30萬倍稀釋摻人食油中以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可惜這項發表於1956年《營養學報》上的工作未受到重視,反而曾一度受到“脫離實際”的非議。
他和李玉瑞從中國傳統醫學中發掘出先人在營養學上的寶藏,發表了“《黃帝內經》所載的祖國古代完全膳食”一文,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總結出膳食必須以穀類(包括豆類)為主食品,畜類為副食品,用蔬菜來充實,還以果品來輔助(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這種包含各種營養素並且配合適宜的膳食即現代營養學上的完全膳食。
白內障研究
自1958年起約20年中,由於種種原因,他的研究工作時上時下,未有多少成果。改革開放後,研究再上軌道,他也研究成果纍纍,在腫瘤、衰老、糖複合物等方面都有建樹,在眼生物化學上成績尤著。1978年他再續1930年代的白內障研究。為了便於比較和易於發現問題,在一種動物即大鼠身上用不同的方式誘導成功5種白內障模型,誘導劑有亞硒酸鈉、平陽黴素、三硝基甲苯、半乳糖、糖尿病以及紫外線。過去不少學者試圖在兔、猴、小鼠、大鼠、豚鼠、貓、雞、鴿等動物身上用三硝基甲苯誘發白內障,但都沒有成功,他卻成功了。他總結出不同方式誘導的白內障晶狀體中有一些相同性質的改變,即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類過氧化增強,非蛋白質巰基與蛋白質巰基含量下降,二硫鍵含量升高。他指出白內障的發生是晶狀體的氧化損傷所致。他進一步的實驗結果證明氧化損傷首先出現在晶狀體細胞膜上,其中細胞膜脂類的氧化先於膜蛋白的氧化。根據這些結果,他套用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防治白內障,發現某些化合物有65%~85%的預防效果。他還從中醫治療白內障的各種複方中挑選出14味藥作煎劑實驗,觀察到黃芩、石斛、菟絲子和玉蝴蝶4種中草藥對半乳糖性白內障有延緩作用,隨後從這些有效單味中藥中找出一些有效成分。他還研究了一個中藥複方,頗有效果,而複方中各單味藥卻無效。由於他在白內障研究的成績,國際白內障1993年會議特別邀請他作了題為“白內障研究六十年”的講演。
他的研究從實際入手。他1954年發表“粗糧與大豆的配合食用”一文,就是因為當時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尚低,他利用營養學上蛋白質互補作用的原理,建議用大豆配合粗糧以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效果。他計算出從大豆中獲得500克蛋白質只要不到3000元(舊幣),但若從蛋、肉類中獲得等量蛋白質卻要4萬多元(舊幣)。對碘化油的研究方法也適應實際而因陋就簡。1970年代,他採用親和法提取唾液酸酶,測定酶活性都曾用過“土”辦法解決問題。
他鍥而不捨,執著堅韌地追求真理,是後學的榜樣。他對白內障的研究歷60年之久終獲碩果就是證明。
培養人才
張昌穎自1934年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任助教起,60多年來多次調過工作單位,但從未離開大學教師崗位,培養了一批批大學生、研究生、高級師資、進修生和年輕教師;1978年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後,他以逾古稀之年繼續站在培養高級人才第一線,培養了碩士15名、博士13 名和4名博士後。經他面授過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許多人成為醫學教育和醫學科研的骨幹,而受益於他主編和編寫的教材、工具書的就更不計其數。
他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言傳身教,無論在治學上或為人上都是學生的表率。他從青年時代起就養成優良的科學作風。他的實驗室井井有條,試劑放置各有其位,他的實驗操作嚴格認真,總要做到準確無誤;他全心投入科學研究,親手做實驗,親自觀察已習慣成自然。他經常教導學生打好基礎,形象地指明“尖”字要以“大”為基礎,一定要博才可專,不宜急功近利。
創辦《生物化學雜誌》
改革開放後,生物化學研究工作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發展得很快,這就要求有更廣闊的論文發表園地以便國內外交流,而原有一些屬於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學報已無法滿足需要,中國生物化學會理所當然要擔負起這個任務。因此他和鄭集等教授在1981年的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南寧會議上提出動議:由學會創辦一份高級學術刊物。這個建議深得學會理事及廣大會員的讚許,大家推薦他負責籌備創辦這個刊物。當時他已年屆76歲,回北京後立即動手,多方徵求意見,籌措資金,招聘人員,得到北京醫科大學在資金、人員和用房等的支持以及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大力協助,終於經國家新聞出版局正式批准創辦《生物化學雜誌》。首屆編委會在1984年6月14日成立。他發動各地的生物化學界的力量,使編委會幾乎包含了全國各省(市、區)的生物化學工作者。創刊初期困難不少,稿源是一個大問題,他請大家都踴躍投稿,他自此也把論文首先投到這份期刊,退回的稿才轉投他處,以此大力支持這個刊物。他認為如果大家都不把好稿投到此刊而投到他處,特別是投到國外去,中國自己的雜誌又怎能躍居世界一流地位?他十分注意鼓勵偏遠地區的生物化學工作者來稿,囑咐大家幫助作者對文章進行修改、補充以達到發表水平,從而促進各地的生物化學科研工作。由於他的努力和關心,全國各省(市、區),除西藏與台灣外,都曾有科學論文在雜誌上發表過。到1995年底第11卷累積發表論文1200餘篇,作者遍及各地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其中青年生物化學工作者約占半數以上。從1987 年起該刊即被權威的美國《化學文摘》(CA)列為千種核心期刊之一,排序逐年上升。張昌穎連任兩屆主編,躬親操持,為雜誌的發展與提高嘔心瀝血,到1994年雜誌十周年,出滿十卷,他也年屆88歲,不再任第三屆主編,但作為榮譽主編仍十分關心雜誌的工作。
主要論著
張昌穎.粗糧與大豆的配合食用。《中華衛生雜誌》,1954,1:68。
陳同度,張昌穎.素食大鼠的貧血現象。《營養學報》,1957,2:252。
張昌穎,李亮,李昌甫,等。《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劉思職,張昌穎,丁延祄,等。《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
張昌穎,主編。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第二版,1988。
張昌穎,劉培楠,李玉瑞.英漢生物化學詞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張昌穎,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商福,張家萍,張昌穎.亞硒酸鈉誘導的晶狀體蛋白質聚合作用.《生物化學雜誌》,1991,7(4):476.
楊濤,梁康,張昌穎.三硝基甲苯誘發大白鼠白內障的超微結構觀察.《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2,24:447.
張昌穎,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杜延順,張宗玉,張昌穎.大鼠肝細胞核體外轉錄活性隨增齡變化的研究.《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0,22:252。
楊濤,梁康,張昌穎.四種中草藥對大鼠半乳糖性白內障防治效用的研究.《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1,23:97。
彭勇,童坦君,張昌穎.惡性轉化的成纖維細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研究.《生物化學雜誌》,1993,9(1):51。
張昌穎,主編.核酸生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
王克維,張家萍,張昌穎,等.三硝基甲苯致晶狀體氧化損傷研究.《生物化學雜誌》,1994,10(2):146
何浩,孫旭光,張昌穎,等.小檗胺滴眼劑防治糖尿病性白內障的研究.《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7,29:326。
90 陸愛麗,劉瑩,張昌穎,等.紫外線對大鼠晶狀體抗氧酶mRNA 表達水平的影響.《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8,14:304。
重要簡歷
1906年2月14日 出生於四川省富順縣。
1921~1923年 在成都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學習。
1923~1929年 在北京清華學校學習。
1934~1941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助教、講師。
1941~1942年 任江西中正醫學院化學科副教授兼主任。
1942~1945年 任貴州大學化學系教授。
1945~1946年 任貴陽醫學院化學科教授兼主任。
1979~1987年 參與發起組建中國生物化學會並任第一、二、三屆常務理事。
1984~1994年 任《生物化學雜誌》主編。
1988~1990年 任北京生物化學學會副理事長。
1995~1997年 任《生物化學雜誌》名譽主編。
1998年 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名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