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曾榮獲1997年度
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1996年度總公司雙文明先進,1997年度總公司質量效益杯先進個人,1997年度總公司煉鋼技術能手,1997年度總公司崗位技術能手,1998年度廠級崗位標兵,1999年度總公司質量效益杯先進個人,1999年度總公司先進生產者,2001年度北京市經濟技術創新標兵等光榮稱號。
簡況
該同志技術過硬,基本功紮實,管理細緻。在日常管理中,嚴格要求,精心指導。為確保爐役一次試車成功,他要求各崗位認真掌握本崗位的各種情況,有問題及時匯報並親自調試設備,待設備運轉正常後再煉鋼。他狠抓煉鋼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冶煉品種鋼的一次拉碳率,使煉成率不斷提高。在他的帶領下,煉鋼大組不僅超額完成生產任務,而且在杜絕各類事故以及其它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堅決杜絕違章蠻幹現象,要求各崗位一切為煉鋼提供優質服務,確保多煉鋼,煉好鋼。而且在杜絕各類事故以及其它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降成本工作中,該同志號召班組人員從點滴節約做起,從操作抓起,努力降低鋼鐵料消耗。向降耗要效益,減少所用白灰、螢石等副原料消耗,降低回爐鋼、廢品。
榮譽
張新國1983—1990年連續八年被評為首鋼總公司雙文明先進工作者;1991—1994年度總公司青年標兵;1991—1993年被評為首鋼總公司四化尖兵;1987—1989年、1992年和1993年分別被評為首鋼總公司優秀共產黨員、模範共產黨員;1990年、1992年被評為北京市愛國立功標兵; 1992年度獲北京市“首都勞動獎章” 稱號;1993年北京市職工讀書活動積極分子;1993年、1994年被評為北京市“職業道德標兵”;1994年被評為全國冶金系統勞動模範。1997年獲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首鋼總公司煉鋼技術能手、首鋼總公司崗位技術能手等稱號。1996、1997、1999年度首鋼總公司先進生產(工作)者;2001年北京市經濟技術創新標兵、首鋼能工巧匠;2003、2004年度第三煉鋼廠先進職工。
事跡
自2000年末擔任煉鋼大組長後,張新國作為兵頭將尾在工作中更加以身作則,任勞任怨,各項工作沖在前,充分發揮了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組織帶領煉鋼大組人員認真貫徹執行公司黨委和廠黨委的各項指示精神,圍繞工藝、產品結構調整,堅持科技進步,開拓創新,年年超額完成煉鋼各項生產指標任務,經濟技術指標創出好水平,為首鋼和三煉鋼廠的改革、創新、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堅持“科教興廠”,強化日常管理,生產經營再攀新高。針對LF(VD)爐投產後高附加值產品任務越來越重,及產品結構調整、冶煉品種多、技術操作要求高的特點,該同志眼睛向內,在努力學習完善自身業務素質的同時,狠抓崗位基本操作,開展小指標競賽、崗位練兵、導師帶徒活動,組織並鼓勵他們參加各種技術培訓。在他的支持和組織下,煉鋼車間現有煉鋼技師9名、高級工48名;僅2004年就有24名同志在煉鋼重點崗位“降廢減損、提高質量”小指標競賽活動中,3次以上獲得前三名的嘉獎。
在日常工作中,他管理細緻,嚴格要求,並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精心傳授給煉鋼工。在冶煉高附加值品種鋼上,他有著過硬的本領,在全面掌握冶煉條件,細緻分析影響終點的因素、提高觀察火焰技術的基礎上,他狠抓鐵水的裝準率和一助手崗位的基本操作,提高了冶煉品種鋼的一次拉碳率,使煉成率不斷提高;針對鐵水條件不穩定,鐵水硫階段性偏高的問題,他要求崗位鐵水包包取片樣,煉鋼也爐爐甩片,有效地避免了因硫高造成的回爐廢品。在控制鋼鐵料消耗上,他要求二助手拉碳倒渣時要慢搖少倒,防止金屬倒入渣罐中,對鐵水Si含量低於0.60%的爐次要求一助手儘量不“雙渣”,減少金屬損失。合理加礦石上,他通過組織多項試驗,得出了加入礦石量太大容易引起前期溢渣噴濺,增加“雙渣”次數的結論;並配合車間技術人員組織制定了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控制礦石加入量的辦法,對不進行雙渣的爐次頭批料礦石量控制在1t~1.5t左右,有效地避免了前期噴濺現象。在他的帶領下,煉鋼大組各崗位技術操作水平大大提高,年年超額完成生產任務,且杜絕了各類事故
尤其是首鋼實施“一業三地”戰略以來,針對三煉鋼廠作為對口承包首秦工程煉鋼系統的責任單位,一部分生產骨幹支援首秦建設和生產,新上崗人員在生產實踐中需要經過一個磨合階段的情況,他著力抓好重點崗位新人的技術培訓和知識缺乏人員的充電,使他們在短期內儘快進入角色,擔當重任。這些新人已絕大部分能夠獨立盯崗操作,在各自的崗位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既保證了本部正常生產,又為首秦的建設、生產輸送了大批骨幹力量,確保了“一業兩地”的協調發展。
2004年,他帶領同志們克服外部鐵水條件差和環保壓力大、生產骨幹支援首秦以及ERP系統安裝、試運行給生產帶來的壓力和影響,努力拚搏,最大限度地發揮線上設備生產潛能,使轉爐作業率達到76.56%,全面超額完成了煉鋼生產的各項任務和目標,提前12天跨入了2005年。全年實際完成轉爐鋼產量306萬噸,比公司下達年計畫超產11萬噸,超公司月累計計畫4.5萬噸,比2004年同期增產了4.62萬噸,實現了廠黨委確定的年產305萬噸奮鬥目標,創出建廠以來年產最新紀錄。
強化組織、完善管理、精心維護,推進爐齡穩步攀升。轉爐爐況維護工作是煉鋼的一項重點工作,也是一項長期工作。尤其在多品種、滿負荷、快節奏的生產形勢下,日常的補護爐工作十分重要。該同志每天早上到現場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爐況,了解爐底深度及爐襯情況,確定薄弱環節;在班中有針對性地組織補護爐,保證濺渣效果。針對過去一味追求爐齡而影響降成本的難題,他組織煉鋼人員改變操作方法,從每一爐鋼抓起,堅持造好渣、濺好渣,降低出鋼溫度,減少後吹,減少瑩石加入量;濺渣時,控制好合適的槍位和氮氣壓力,使濺渣效果顯著,爐齡大大提高。
2001年9月18日該廠1#轉爐以17788爐的單爐爐齡好成績,刷新了首鋼轉爐爐齡紀錄,居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補護爐工作在不斷地完善,爐齡在穩步地攀升。進入2004年,由於年初鐵水成份波動和品種鋼結構的調整,造成爐況不穩定。該同志根據多年積累的護爐經驗,與有關專業技術人員一道制定了一套轉爐維護的專項制度。組織三座轉爐人員根據各自所處的不同爐況執行不同的護爐措施,並分別從終渣鹼度、MgO含量、輕燒白雲石的加入量及依所測液面高度規範化操作等方面,強化培訓和檢查、考核,使四班人員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護爐習慣,達到了以爐為本的目的。同時,該同志通過組織考察和試驗,總結了加SiFe洗爐底的方法,推廣後洗爐效果明顯,解決了以前爐底高造成氧槍粘槍、噴濺大的難題。通過以上工作,該廠三座轉爐始終保持著一個合理的液面範圍,為合理控制操作、提高轉爐爐齡打下了基礎。2004年11月16日,該廠3#轉爐自2002年4月23日開爐,經過939天的穩定運行後進入爐役期,以冶煉30788爐再次創下了全國同噸位轉爐爐齡的最高紀錄,比2001年9月1#轉爐的17788爐提高了1.4萬爐。
積極探索,攻克難關,品種鋼產量、種類實現大幅度增長。品種與質量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年來,他帶領煉鋼大組緊緊圍繞品種開發、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三大課題,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以效益為中心,進一步加大開發新品種、提高質量的力度。為了處理好產量與品種鋼生產和開發矛盾,他堅持從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入手,使每一名煉鋼工人樹立起沒有品種、質量,就沒有三煉鋼的一切的發展理念,並把每個品種開發當作發展的機遇。在實際工作中,他經常告誡煉鋼工人:我們有了開發品種的工藝裝備和能力,不等於就有了品種。為此,他從規範管理和操作入手,僅2001年以來在煉鋼等崗位組織職工總結推廣最佳操作法9篇,提升了崗位職工素質和操作水平,解決了新品開發中的一道道技術難題。
在新品種研製開發工作中,他積極參與其操作要點的討論,並通過班前會,跟班指導及《技術通知單》《技術指導協調書》等多種形式對品種鋼的操作要點進行講解,共同為品種開發獻計獻策。期間,他組織煉鋼大組人員在生產中堅持以穩定終點為基礎,加強鐵水扒渣,出鋼過程渣鋼分離,低碳鋼脫硫,中高碳鋼脫磷等具體工作,為新品種的開發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進入2004年,他帶領煉鋼大組全體同志全面把握經營生產的內外部形勢,認真落實廠職代會精神,從抓好“一個中心、兩個重點、三個關鍵”和堅持總量與品種同步增長的方針,實現“雙50%”目標入手,把品種鋼開發工作落實到提高品種鋼產量和質量上。為適應生產形勢的需要,他及時召開煉鋼核心會,研究討論生產操作,讓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全面細緻地分析品種結構的變化給煉鋼冶煉帶來的各種變化。
針對年初鐵水Si偏高的客觀情況,他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摸索、組織實施了“脫Si降白灰操作法”,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尤其是逐步推廣了用輕燒白雲石代替白灰操作法後,通過改造上位機實時採集系統,每天公布各班組的白灰、螢石消耗,對消耗高的班組及個人進行考核,對消耗低的班組個人進行嘉獎,取得了更明顯效果。其中,12月份品種比例較高的情況下白灰消耗控制在54Kg/t以下,實現了增收降耗的目的。
在大規格和軟線兩大系列鋼種的生產中,他協助車間分別制定了到站鋼水重要指標的合格率考核嘉獎辦法,提高了崗位人員對這兩個系列鋼種的重視程度;並及時記錄冶煉過程中的各種數據,為技術人員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為這兩個系列的主線產品生產把好了第一關,為精煉工序提供了合格的鋼水,實現產量、質量雙豐收付出了努力。而在冷墩鋼的開發試製中,每個冶煉過程他都在現場指導操作,記錄、總結相關數據。ML15和SWRCH22A兩大鋼種,在終點控制上已經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最佳操作方法,並且迅速推廣到四班,煉成率大大提高,到站條件也趨於穩定。截止年末該廠已累計開發品種鋼129個種類,並逐步形成了以大規格82B等拳頭產品為代表的優質鋼生產系列。2004年,該廠全年實際完成品種鋼172.5萬噸,比計畫增產24.5噸,比2003年同期增產38.34萬噸,品種鋼比率達56.37%;其中“拳頭”產品完成135.38萬噸,占品種鋼總量的78.48%,超額實現全年“雙50%”的目標任務。
強化設備管理、最佳化改造,為生產創造有利條件。完好的設備是保障生產任務完成的基礎。作為大組長,他除了自身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設備的革新改造外,還經常組織職工圍繞生產操作中的難點和薄弱環節,出主意、想辦法,獻計獻策。
針對該廠原使用的氧槍噴頭設計不合理,在吹煉過程中存在工作氧壓低、氧槍內管氧氣流速過高,使氧射流對熔池攪拌能力降低和用氧系統不安全的狀況,他與廠技術科有關人員做好其最佳化改進的試驗工作。期間,他積極配合在現場測定不同氧流量時氧槍管道損失,取樣對鋼樣和渣樣進行分析,並對吹煉過程進行監控和詳細記錄,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為儘快使新型噴頭投入現場使用,他常常加班加點,有時甚至中午飯都吃不上。在試驗過程中,他親自指導一助手和煉鋼工操作,取鋼樣和渣樣分析檢驗,使新氧槍噴頭試用效果明顯:吹煉衝擊深度、攪拌力提高了,有效地避免了“吹不透”的現象;同時化渣能力也有所提高,槍位比過去高100~200mm,氧槍平均槍齡由74爐提高到了105爐。改進試驗取得了成功,而且實現了一次定型,達到了預期目標。新型氧槍噴頭已在該廠三座轉爐推廣使用,使煉鋼操作更趨於規範化,減少因碳高、磷高等成分不合而回爐,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同時,他還針對幾次因出鋼口不好引起的磷高現象以及鋼包翻事故,及時和廠家聯繫,建議引進並組織試驗了十幾支整體出鋼口。經試驗效果比較明顯,以前套管磚式出鋼口壽命只有100~120爐,現在可以達到最高300爐,而且出鋼時鋼流能夠保持圓流出鋼,防止了卷渣現象;減少了更換出鋼口次數,為組織生產和提高產能提供了有利條件。而鋼包線上底吹是一種均勻鋼水成份,防止鋼包大翻的有效手段。他通過與有關科室、技術人員反覆研討,在三座轉爐均安裝了線上底吹設備。經過組織試驗,基本確定了操作辦法,現已經開始逐步推廣使用。
ERP管理工程是首鋼公司2004年在管理創新方面的一項重大舉措。作為煉鋼工段的負責人,他在5月份參加了系統的前期培訓。六月份ERP工程進入壓力測試階段,由於煉鋼流程是全廠投料種類最多、投料量最大的一道工序,他連續十多天值夜班,在培訓四班一助手的同時,保證了系統正常運行和上傳數據的準確性。為該廠在六月份的壓力測試成功,ERP系統運行平穩,一助手操作熟練,做出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