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賦

張掖古稱甘州,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111年建郡,“張國臂掖,故曰張掖”,已歷2100餘年。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咽喉地帶。甘肅省名,即取自甘州(張掖)、肅州(酒泉)首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賦
  • 古稱:甘州
  • 建郡:公元前111年
背景資料,作品原文,文章注釋,作者簡介,

背景資料

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四千年前即有先民繁衍生息,“四壩文化”有考。古屬雍州,秦屬月氏,漢初陷於匈奴,西漢置張掖郡;自漢至魏為張掖治所。晉改永平,西魏為甘州治,隋為張掖郡治;唐陷吐蕃,宋入西夏;元置甘州路為甘肅行省治,明初置甘肅衛乃陝西行都司駐地;雍正二年改置張掖縣,為甘州府治。現轄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台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面積4.2萬平方公里,人口127萬。
發源於境內的黑河古稱弱水,為全國第二大內陸河。張掖灌溉農業發達,宜農宜牧,物產豐饒,素有“塞上綠洲”、“金張掖”之譽;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及加工基地,也是國務院確立的北方第一個節水型社會示範區。

作品原文

萬里絲路通西域,千年古城踞河西。漢武開疆,郡因作掖;一泉如飴,州亦稱甘⑴。合黎圍繞於郡北,祁連屏障於城南,兩山峰對,一川如砥。古道咽喉重地,歐亞陸橋通衢。東武威,西酒泉,張掖中峙;南湟中,北居延,古城比鄰。弱水西流萬頃綠,春風南來一時新。昔也虜騎馳逐,乍離乍合;今也烽煙永靖,天以大同。
斯地也,歷史名城。聲弗遠,乃西漢名郡,北涼舊地,西漢以降,已越二千一百年;古蹟微,有北涼彩塑,西夏臥佛,試問寰宇,誰能比肩稱第一!北周木塔無釘鉚妙手天成,明朝鼓樓有唐鐘雄鎮西北;黑水古國湮黃沙伊城肇始,漢、明長城兩並行華夏無雙⑵。追往於典籍兮,知史綿亘:元世祖生大佛寺,開一朝基業⑶;明英宗賜大佛經,為九州最全。永樂佛曲,海內孤本,《大般若經》,稀世之珍。北方佛教中心,西域通商視窗。南賈夸富,邑人自矜。甘州八景舊煙雨,改革風旋新氣象。馬可道異域情調,明清街流韻溢彩;泥巷開新路,舊墟起高樓;廣場白叟放鳶,公園青春泛舟。遊子尋舊地,不敢認故鄉。盛哉張掖!
斯地也,絲路咽喉。匈奴劍逼月氏馬,吐蕃兵陷唐王刀。得河西先得斯地,故兵家必爭;回望長安山河遠,走廊一夫能當關。走西域必走斯處,乃商旅必經。古道西風走馬,欄乾斜陽賦詩。張騫使西,匈奴無情,十載風雨羈張掖;左公戍邊,春風有意,兩行楊柳綠河西。陳子昂視察上疏,林少穆生情放歌⑷。唐宋元明清,將相士商僧,大將戍邊,騷人詠史,遷客傷別離,吏員察民生。往來皆過客,人事成古今。大哉張掖!
斯地也,塞上綠洲。無帝都王氣,有邊塞風光:長河落日映丹霞奇觀,八百里美景收眼底;遠客擊節賞七彩山嶺,億萬年神工嘆海內。無青山秀水,有肥土沃野:奔馬千群,傍祁連而開苑⑸;農桑四時,因一水而豐穰。無絲竹管弦之悠揚,有鐵馬金戈之激越:胡馬秋肥,羌狄逞勇邊地雄割據;將軍引弓,驃姚揚威化外歸漢冊。無鶯飛草長二月天,有邊庭八月之飛雪:雪積祁連銀屏列,晚照東山絳帳開。無南人精藻,有北人豪爽:人家客來茶當酒,舉觴稱品;我獨開懷“絲路春”,先乾為敬。小橋流水,大漠孤煙,南北景色共一地,東西風物集於斯。天不偏東南,地不欺西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烏江米貢品,蘋果梨上品,人無我有;民樂蒜個大,臨澤棗核小,人有我優。隴上糧倉,名至實歸。縱是他鄉春光好,一樣天香能醉人。美哉張掖!
斯地也,文化大邑。文可化人,武難服心。漢末起官學,五涼儒教興。夷風融漢俗,胡服媲漢冠。中原士子避戰亂,河西文壇起新風。五方共處一地,演成千年絕唱:甘州調融龜茲樂,成宮廷《國伎》;梵覺音入中原曲,開北朝法樂⑹。一曲《霓裳》人稱頌,殊知典籍出於茲⑺!一地興,興在文化,一地盛,盛在文化。邑人也,父子同進士,耿國公拜尚書,詩名更比政聲高;姊妹女奇才,陳縣令課姣娃,文采一如顏色好⑻。郭瑀設絳帳於晉,學府名河西在今⑼。開化、教化,功在文化,國學、儒學,業貴勤學。學子問師明理,院士窮治發微。舊是邊鄙地,文昌一脈傳。興哉張掖!
斯地也,名因人顯。史從地出,人隨史現。絲路小城古,人物氣象新:張義潮起兵收河西,米喇印抗令反清廷⑽。田大武擒叛將功追紫光閣,孔慶雲捉匪首名揚解放軍。時代不同,衛國心同。同盟會起,景從有我;革命黨興,獻身無他。雖隔京都遠,一樣與時共。西路軍,西風烈,軍聲壯河西;徐元帥、李將軍,軍魂招舊部⑾。先烈無意留青史,楊柳有情生五星⑿。光哉張掖!
前時風送雨,今夕月獨明。八級水電站燃一地火樹銀花,五區工業園列全國鄉企模範。無復西偏慚陋僻,盡同東南奮比翼。休陶然,古韻新風須接力;信前路,繁花更勝今年紅。《八聲》唱罷猶未盡,張掖我是故鄉人!

文章注釋

⑴漢武開疆,郡因作掖;一泉如飴,州亦稱甘: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霍去病大敗匈奴始置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故名;《甘肅通志》雲:“縣西南甘浚山下,亦有甘泉,味甘,甘州即以此山為名。”
⑵明長城兩並行:山丹縣長城分兩類。一為漢長城,建於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全長98.5公里,呈東西走向;另為明長城,建於1572年(明隆慶六年)。兩類長城走向、長度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在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
⑶元世祖生大佛寺:大佛寺在張掖城內。據記載,蒙古族別吉太后曾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忽必烈。
⑷陳子昂視察上疏,林少穆生情放歌:陳子昂奉旨視察張掖,撰《上諫武后疏》,提出加強防衛和屯墾建議,受到武則天賞識。林則徐遣戍西進,在張掖境內計九日,留有詩篇。
⑸奔馬千群,傍祁連而開苑:位於山丹縣南五十五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西漢起即為皇家馬場。今仍為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西漢以來山丹馬馳名天下。
⑹《國伎》:東晉時,張掖當地音樂、歌舞與龜茲樂結合,創造出《秦漢伎》,傳入中原,稱《西涼樂》,成為北朝宮廷《國伎》。法樂:張掖佛教音樂傳入中原,稱《西涼州唄》,成為北朝佛寺法樂。
⑺《霓裳》:甘州音樂《波羅門佛曲》傳入宮廷後,唐玄宗改制為《霓裳羽衣》舞曲。
⑻父子同進士:趙武孟、趙彥昭父子,唐代張掖人,先後舉進士。姊妹女奇才:陳秀全、陳秀勤姐妹,清康熙張掖人,均以“能詩”稱著於當時,其父陳史曾任洧川(今河南長葛縣)、河內(今河南泌陽縣)縣令。
⑼郭瑀:敦煌人,晉代名儒。在張掖設帳授徒,盛時弟子多達千人。河西:張掖河西學院,為河西地區最高學府。
⑽張義潮:唐代張掖人。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張義潮在沙州(今敦煌)發動起義,四年間連克十一州,後又收復涼州。米喇印:張掖回民。與清軍將領丁國棟(回族)聯合,於1648年(順治五年)舉行反清鬥爭。
⑾軍魂招舊部:徐向前元帥、李先念將軍逝世後部分骨灰播撒於西路軍征戰的張掖祁連山中。
⑿楊柳有情生五星:當地楊柳樹,每枝斷面皆顯五角星,民眾名之曰“紅軍楊”,以紀念西路軍。

作者簡介

張佩榮,男,甘肅張掖人,生於1950年。高級政工師。原西北石油管道建設指揮部副指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