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福(理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振福(1900.10-1970.1),原名張玉山,男,羌族,1900年10月13日出生於四川省理番縣九子屯(今理縣木卡鄉)。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理縣時,張振福參加了紅軍,1936年11月,張振福在陝北黨校學習後到民運處任民運科長兼任山西孝義縣縣委組織部部長。1950年2月中旬,張振福受四川人民政府委派,出任理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1952年黑水戰役時,張振福被調任茂縣專區民政科科長,以加強支前和統戰工作。1956年張振福調任州檢察院檢察長,1961年調州政協任副主席。1970年1月,張振福病逝於成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振福
  • 別名:張玉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羌族
  • 出生地:四川省理番縣九子屯(今理縣木卡鄉)
  • 出生日期:1900年10月
  • 逝世日期:1970年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人物榮譽,

人物生平

張振福(1900.10-1970.1),原名張玉山,男,羌族,1900年10月13日出生於四川省理番縣九子屯(今理縣木卡鄉)。幼年讀過三年私塾,尚未成年,父母先後過世,過早地挑起生活重擔,以其所學得的泥、石工手藝,農閒時,均在外砌牆修房掙錢。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經過理縣時,張振福參加了紅軍,積極宣傳紅軍的主張,協助紅軍組建蘇維埃政權,並帶領一批列列村、爾瓦村等羌族村寨的青年到薛城鎮(當時的理番縣縣城)參加紅軍。最初,張振福被安排在省委工作團當通司(翻譯),同時建新兵連隊,擔任新兵連連長。8月,紅軍離開理縣,他也隨隊西進,行至松崗,並調入三十二軍二八二團一營二連擔任連長。1936年1月,部隊進入甘孜時,籌糧更為困難,張振福又調去三十二軍政治部民運處負責此次艱巨的籌糧工作,2月在理化(今理塘縣)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11月,張振福在陝北黨校學習後到民運處任民運科長兼任山西孝義縣縣委組織部部長。到延安又任延安聯防衛生部會計、商店主任、管理股長等職。
隨著民族地區解放,黨組織從部隊抽調了大批幹部到地方工作,特別是少數民族幹部,回本地區工作。這樣,1950年2月中旬,張振福受四川人民政府委派,出任理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在任縣長期間,力抓建政和清匪支前工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團結少數民族上中層人士,鼓勵他們為建設和解放自己的家鄉出一份力,與自己一起並肩作戰、工作,並迅速建立了各級各族各界的聯合政府。
為支援進軍“四土”(原理縣西部的四個土司領地,今馬爾康縣一帶)和靖懋地區(今金川、小金),張振福僅帶一個警衛員和通司,多次在王蔭三的陪同下深入尚未解放、尚有土匪出沒的“四土”門戶——來蘇溝(今米亞羅地區)開闢工作,宣傳黨的政策和全國解放的形勢,對夾壁頭人蘇家邦的妻子依官在解放軍進入藏區的問題上不抵抗、不逃跑、表示歡迎與擁護的態度給以讚揚,並教育、鼓勵她吸取過去來蘇溝頭人之間以及民族之間仇殺給百姓帶來災難的教訓,出山協助解放軍和人民政府消滅國民黨殘部和土匪,確保一方安寧。依官對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藏區工作的共產黨所派的官員張振福甚為欽佩,表示真心擁護人民政府,積極協助政府,組織、動員民工和老百姓共同抗匪。依官一再懇求張振福縣長賜改一個漢名。為此,張振福給依官改名“高愛民”,後來蘇區自治政府成立時,委任高愛民為區長職務。
1952年黑水戰役時,張振福被調任茂縣專區民政科科長,以加強支前和統戰工作。茂縣專區改為四川藏族自治區後,為進一步開展對少數民族領袖人物的工作,張振福任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張振福先後帶領一批批少數民族中上層人士到省內外參觀、學習,為開闢和發展這一地區工作奠定了基礎。
四川藏族自治區更名為阿壩藏族自治州後,1956年張振福調任州檢察院檢察長,同年8月選為中共阿壩州委委員,1958年獲州檢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1961年調州政協任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慘遭批鬥,飽受折磨,激憤成疾,1970年1月,張振福病逝於成都,享年70歲。

人物榮譽

1942年,獲“勞動英雄”獎章。解放戰爭中,張振福從華北轉戰中南、西南、西北,先後獲得“解放中南紀念章”“解放西南紀念章”“解放西北紀念章”。1950年被西北軍事委員會授予“人民功臣”榮譽稱號。1950年被西北軍事委員會授予“人民功臣”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