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宙

張振宙(1917—1993) ,1917年2月12日出生於渝水區南安鄉皂江村,張嶧(清朝舉人)先生之侄,退休前系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技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振宙
  • 出生地:渝水區南安鄉皂江村
  • 出生日期:1917年2月12日
  • 逝世日期:1993
  • 職業:植物教師
  • 畢業院校:廣西大學森林系
生平簡介,生平成就及影響,

生平簡介

張振宙1942年畢業於廣西大學森林系,畢業後於1943年2月至1945年1月在初創的新喻縣中任植物教師,1945年2月赴廬山植物園工作,1947年9月應台灣省林業試驗所之聘赴台,初時任職於南投縣魚池鄉的一個林業試驗分所,1948年調往嘉義縣中埔鄉,次年再調嘉義縣農業試驗分所(民權路2號),後建房定居於嘉義市王田里,直至1981年2月退休,在台工作30餘年。1988年5月回鄉探親後未返台,購房定居於深圳市沙頭角海濤花園,1989年至1992年被深圳市農科中心果樹所聘為顧問,1993年3月6日病逝於沙頭角。

生平成就及影響

張振宙學的原本是森林,1949年受嘉義分所楊分所長之託,根據分類系統重新編排“台灣熱帶果樹”一書而跨入果樹範疇,其後便畢生從事果樹栽培與管理之研究。在張振宙任職於嘉義分所的32年中,經他研究和改良的果樹種類很多,如咖啡、龍眼、荔枝、木瓜、芒果、澳洲胡桃、百香果、板栗等等,其中尤以荔枝和芒果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最多,成就也最輝煌。
1950年張振宙發現日本人在荔枝栽培與管理上的錯誤以後,經改正,乃發現台灣風土非常適合荔枝種植,推翻了日本人“台灣不宜種荔枝”的錯誤結論。於是從1961年開始推廣,約10年時間即奠定發展基礎,台島的種植面積由400公頃猛增到8000公頃,1990年更增到14000公頃。張振宙的主要貢獻是解決了荔枝栽培中的“春天不開花”“落果”和困擾果農的“大小年”等難題,使之年年高產(管理良好的成熟株一個收成可達100多公斤),廣大果農因種荔枝而紛紛發財致富,更為台灣當局增加了不少外匯收入。台灣荔枝種植的發展,張振宙實在是居功至偉,功不可沒。
繼取得荔枝栽培成功之後,60年代,張振宙又致力於改良芒果的栽培與推廣,幾經挫折,又使新品種芒果大放異彩,他造就了台灣地區的第一個芒果專業區“芒果王國”——玉井,並創造了每公頃6萬公斤的單產世界紀錄。
1967年至1972年間為學習和觀摩澳洲胡桃的栽培和管理方法曾兩度遠赴夏威夷,可惜因為胡桃的樹冠大,根淺且側根較少,枝幹質堅而脆,易受風害折斷,張振宙研究用根接法,頗有抗風效果,但台灣多颱風,能夠栽培成功的地區仍屬少數,胡桃栽培沒有取得最終突破,為其留下終生遺憾。
1981年2月退休以後,張振宙仍致力於百香果的育種工作,在深圳農科中心受聘期間仍雄心勃勃,力圖解決大陸荔枝的穩產高產問題,可是年歲不饒人,終未如願。
鑒於張振宙“專心致力於各種熱帶果樹開花結實問題之研究,發現調節荔枝抽梢時期,可促進開花提高產量;此外對龍眼之選種與推行高接,以及近年檬果專業生產區結實不良問題之研究解決,皆有重要之具體貢獻”,1980年台灣財團明德基金會特為張先生頒發該年度“特殊績效”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