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出版著作,作品風格,
人物履歷
1951年於新鄉市文化館從事民眾美術工作。196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後留校任教。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畫室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1年畢業創作《山河詠》,1964年創作《忽報人間曾伏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79年創作《煙霞天都》為人民大會堂陳列、收藏;1984年創作《灕江勝境圖》由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丹麥首相;1985年創作《江峽帆影》由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送巴西總統。80年代以來,陸續創作了反映時代風貌和民族精神的巨幅《黃河》、《太行贊》、《龍羊峽之夜》、《燕山雪霽》、《砥柱》、《屹立》、《海》等。出版畫集:中文版《張憑山水畫集》(1984年)、英文版《水墨天地-張憑山水畫集》(1986年)、日文版《張憑山水畫集》(1992年)、中英文版《張憑山水畫集》(1995年)。
《屹立》獲1992年全國美展金獎。
《海》為1994年全國第八屆美展優秀作品展獲獎作品。
1988年至1992年三次在日本東京等地舉行個人畫展並講學。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地區展出和出版。
出版著作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張憑》 作者:張憑 2013年05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品風格
始於80年代中期。其時創作的《朝渡圖》、《月光》等作品中,已不再使用以前習慣使用的線條,而主要靠墨色的濃淡或膠礬的特殊效果來表現。1986年所作的兩幅《月夜》,分別以水墨和淡彩繪出,一粗一細,但都畫出了月照江河的光亮感和深邃意境。1988年的《蘆盪月色》和1990年的《冬旅圖》、《秋收時節》等作品,已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山水畫風格。這類作品多以林木、遠山為主體,層層漸進,有較強的縱深感。畫中略加人物、房舍等進行點綴,使總體上有一種創造意境的抒情感。
如果說80年代中期的轉變主要是體現畫家側重於繪畫語言的探索,表現為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的話,那么,90年代初的第二次轉變,則體現了他在創作構思上的變化,既在山水畫社會性主題較強的作品創作的發掘上和表現手法上,更加嚴謹、細緻和深入。
藝術家的探索往往不是呈單線進行的。在80年代中期描繪霜林山水畫的同時,張憑還有另一方面的探索,即沿著60年代中期《忽報人間曾伏虎》等一類社會性主題較強的作品創作。1982年所作《黃河》便是這一方面創作的成功之作,它看上去很寫實,其實與生活原型距離很大,作者主要意圖不是要表現作為自然景物的黃河本身,而是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表現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屈的精神。沿著這一思路,畫家又創作了《千秋》、《磬石》、《砥柱》及《屹立》等,其可構成一個系列。從中亦可看出畫家創作思考的脈絡。
這些作品突出的特點,是以自然景觀表現較強的社會意義。畫家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藉以象徵、隱喻某一社會性主題。局部刻畫得精細、深入,但總體更單純、更完整。
張憑關注生活,重視寫生,在表現手法上講究光影效果和透視關係,使畫面具有實境感。他用筆凝重、意境深遠。這些作為張憑繪畫藝術的基本要素,不斷發展和完善並與他新的探索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構成他新的藝術風貌。張憑的山水畫在刻畫中嚴謹、精細、深入,如銅牆鐵壁,而其意境空靈,內涵豐厚,又如天風海濤,從這種意義上講,張憑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是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