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秋

張恨秋(?-1935),亦作痕秋。大浦人。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中共大浦縣附城區委書記。

1929年8月任紅四軍前敵委員會秘書長、政治部主任;9月參加紅四軍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委員,起草“敦請書”,要求毛澤東重返紅四軍任領導工作。不久任紅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兼縱委書記。1930年春調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工作。後又調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遷到蘇區後,繼續留在中共中央上海執行局工作。後任上海某區委書記。1935年犧牲於上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恨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大浦
  • 亦作:痕秋
張恨秋(1905—1935),原名張高同,又名張杏秋,廣東大埔縣西河鎮麻園村人。自幼跟隨父母僑居馬來亞。青年時期參加馬共領導的工人運動,在與資本家的鬥爭中,被當局逮押入獄。民國16年(1927)春遭驅逐回國,返鄉後,即與縣內的共產黨組織取得了聯繫,從事革命鬥爭,任岩上支部和附城區委負責人,組織農民赤衛隊、鐵血團,帶隊攻打岩上民團,參加福建省平和縣長樂鄉的農民武裝暴動。
他的家成了聯絡站,其家人節衣縮食,接待來往革命人員食宿。其母陳完英,妻子陳勉英,經常冒著生命危險為游擊隊傳遞軍事情報和運送藥物。致民國17年秋,國民黨政府軍百餘人,突襲搜捕,搶其家財,封其房屋。其母親、妻子、兒女被迫遠走他鄉,流離失所。
民國16年(1927),他參加茶陽縣城暴動,迎接南昌起義軍入埔,後隨軍南下潮汕。次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前線委員會秘書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9月參加紅四軍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委員。曾起草“敦請書”,要求毛澤東重回紅四軍擔任領導工作,以加強黨的政治領導。不久,恨秋改任紅四軍第三縱隊黨代表兼縱委書記。民國18年夏秋,他隨軍轉戰閩西,出擊大埔,擊潰石下壩國民黨政府軍一個營;繼克梅縣,進軍豐順馬圖,回師閩西。年底,出席了上杭古田召開的紅四軍黨代會議。
民國19年(1930)春天,他離開軍隊,到贛西南的邊區蘇維埃政府任要職,領導廣大民眾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各級工農政府。
民國21年(1932),他奉調到上海中共臨時中央執行局工作。因對王明推行的“左傾”路線有異議而被解職,調任中共上海市區委書記。他穿上工人服裝,和工人同勞動,交朋友,秘密組織工人與廠方開展有理有節的鬥爭。
民國24年(1935),一天中午下班時,一位工人受到交通警察的欺壓,他挺身而出,據理與警方爭辯,遭押入牢房。後不幸被日本侵略軍殺害於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