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亭

張德亭(1890—1963),號亦榮、逸榮,宿遷市沭陽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德亭
  • 出生地:宿遷市沭陽縣
  • 出生日期:1890
  • 逝世日期:1963
風格特點,生平介紹,人物評價,

風格特點

宿遷市沭陽縣歷史上出過一些文人學士、騷人墨客。特別是自清乾隆年間大詩人袁枚在沭陽任縣令後,從文從藝之風大興,人才輩出,山水畫家徐廣緒、周宗濂不但在淮連徐地區甚至在江南影響都很大。清末山陽(淮安)魯一同是一位學者兼畫家,他畫墨梅久負盛名,影響了沭陽幾代人,其中突出者有魏鷺西魏鷺西畫梅直接繼承魯一同,且又能自出機杼,世稱“呂(次侯)家山水魏(鷺西)家梅”。張德亭是魏鷺西的高足,他的水墨梅花得魏鷺西的神韻,且注重寫生,並汲取華光長老、楊補之、王冕、揚州八怪等大畫家的精華,融會貫通,自成風範。張德亭畫的墨梅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聞名於世,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蘇州、鎮江等地展出,名重大江南北,五、六十年代已達爐火純青境界。他寫梅乾,中鋒、側鋒兼用,簡中有繁,用筆多盤曲,疾徐交替,轉折有致,虛實並用,凝於內而發於外,浪漫而不飄浮,朴茂而不僵板。他通過多變的筆勢表示梅的蒼老斑駁的樹幹;其枝條喜用蟹爪法,變魏家梅的長枝條為延展多變。畫面乾濕濃淡得體,層次分明。他畫的梅瓣,只作幾個圈,強調疏而透逸,所謂“幽香淡淡影疏疏”;有的僅為半個圈,一筆兩頓挫,猶如鐵線鋼圈,突出了梅的芳華清麗的姿態,超塵拔俗的風格,抖擻勁健的氣魄。張德亭作畫用筆用墨剛勁、凝重,繼承並誇大了魏師用筆節奏強烈的陽剛之美,看他的畫,覺得幾欲脫紙而出,濃香四溢,寒氣逼人,給人以一種“樹樹立風雪”之感。

生平介紹

張德亭出身貧苦,解放前以教書為生。他少年時代就醉心畫梅,治學嚴謹,以畫寄情,抒發他作人的錚錚傲骨。張德亭逝於1963年,時年73歲。逝前,正處於國家三年困難之際,加之他沒有固定收入,故他常以畫換幾個錢或幾斤糧票以解燃眉之急。他待人隨和,凡請他作畫者,有求必應。他為人作畫,既不計較報酬多寡,也不講究紙張筆墨的優劣。作畫,對於他來說,是一種享受。往往是天機入神,任情揮灑,信手塗來,酣暢淋漓,頃刻之間,頓覺清香四溢的一幅佳作,便躍然紙上。?
張德亭晚年僻居鄉間,但不甘淪落,爭雄之心猶存。他有一首題畫詩:“二十年前淞滬游,展覽會上姓名留,虬枝鐵乾今猶煉,不讓他人出一頭。”還有一幅畫上題:“余研究墨梅畫五十餘年矣,惟有梅花是知己。”六十年代,他雖已年老,且生活窘困,但作畫仍極力追求創新。在一幅畫中他題詩曰:“疏疏密密總相宜,不辨南枝與北枝,何處覓來新畫稿,灞橋風雪立多時。”灞橋(同霸橋,在古代長安)是好友灑淚惜別、不忍分離的代詞,為了“覓來新畫稿”,他竟像在灞橋依戀好友那樣,立於風雪中觀察梅花的神韻。?

人物評價

由此可知,張德亭作畫,功力高超,不僅緣於他在紙墨上的潛心鑽研,更緣於他從實際生活中求取藝術的態度。他長期觀察真正的梅花,把“天工”的無窮奧妙化為形神感人的藝術品。張德亭的畫深得行家的喜愛,有人讚揚他的畫愈看愈覺神奇。他的作品在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山東都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徐淮連地區流傳甚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