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復興(桂林畫院院長)

張復興(桂林畫院院長)

張復興,1946年生,天津人,祖籍山西。系文化部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山水畫創作院副院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家、北京人文大學書畫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廣西美協顧問、廣西藝術學院名譽教授、廣西政協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復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汾陽
  • 出生日期:1946年
  • 職業:文藝家
  • 主要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一級美術師
  • 代表作品:《清漓人家》
藝術成就,素樸寓奇崛,平淡寄溫馨,作品賞析,

藝術成就

作品入選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先後十多次在全國性美術作品展中獲獎。曾獲八屆美展大獎、九屆美展優秀作品獎、世界華人書畫藝術畫展金獎,兩次獲廣西自治區政府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被評為廣西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授予“優秀人民藝術家”榮譽。此外,還是1990-2000年“中國畫百年大展”入選畫家,是“錦繡中華萬里行”、“彩墨境界”等有影響的學術活動的參展畫家之一,並在2004年獲黃賓虹學術獎。作品曾搭載神六、神七遨遊太空。曾為黨和國家重要機構、重要場所繪製大型山水畫,曾為中南海春藕齋、勤政殿、國務院三會議室、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大樓、京西賓館、中宣部、中組部、萬壽路國務院老幹部活動中心、京豐賓館等創作大幅山水畫。為外交部駐外使領館創作布置畫,為中國駐美大使館繪製大型山水創作,為國家圖書館繪製大幅山水畫。出版有《張復興寫意山水畫藝術》,《當代中國畫名家解析歷代大師作品·張復興篇》等,主要作品如《一溪寒水出秋水》、《侗鄉秋高》等。
張復興

素樸寓奇崛,平淡寄溫馨

———山水大家張復興的田園視野
文/孫克
張復興是當代卓有聲望的山水畫家,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已綻露其不凡的頭角。記得1994年在深圳市博物館由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和深圳動產拍賣行聯合舉辦的當代中國畫十位名家展,張復興被提名參加,他的山水畫以獨特的桂北山川形貌的南派風格,為界內專家所首肯,更得到藏家和愛好者的歡迎。從此,他和他的山水畫聲名遂廣為人知。張復興是北方人,多年在廣西生活、工作,其後到桂林畫院,長期擔任桂林畫院院長。文化部文藝研究院成立中國畫創作院,他被聘請擔任專職畫家。我初次認識張復興記得是1993年在桂林開全國美術理論時,參觀桂林畫院見到他和他的作品,算起來也有二十年時光了,在我的印象里,張復興很有才,作畫很有靈性,為人忠厚而低調,不張揚不膨脹,是那種埋頭努力“沉潛型”的畫家,復興看似寡言少語卻很有幽默感,在畫家群里,也屬於出類拔萃的好手。
做一個畫家是要有才華的,更要有天才,方能出類拔萃。這是我學畫從藝近六十年的體會。當然,天才不是唯一的、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些“才氣”當然學不成畫,做不成畫家,但是要突破習見的風範,超越前人、師輩典範的樣式,凸現出自家獨有面目,或者說站在大師們的肩膀,跨出哪怕一小步,這不僅需要努力和勤奮,更要有天才。張復興能夠在90年代初開始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家的樣式風格,與其說有勇氣毋寧說他有天才。山水畫和花鳥畫受惠於改革開放,擺脫了極左的束縛,藝術風格樣式開始呈現多樣化的態勢,這是令人高興的。近幾年來在展會上山水畫的數量迅速增多,不足的是跟風模仿的人多,獨具面目的少,這幾乎是令人感到無奈的,畢竟藝術創造和精品的出現有其獨特的規律,投入和產出比不同物質生產現象。上世紀80~90年代,受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一味追求“創新”,於是各種製作方法大行其道。新世紀以來,民族文化復興思潮湧起,山水畫界向傳統回歸,以黃賓虹研究興起為契機,“筆墨”開始受到重視,短時間內又出現一窩蜂“復古”趨同現象。這或許正是許多年輕畫家走向成熟的必然過程,無可諱言的就是全社會當下瀰漫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在藝術界的映像。
張復興的水墨山水以獨具的面目享譽畫壇20餘年,成功之道非僅個人天才擦出的靈感火花,更確切的說成功的取得是一項綜合工程。廣西是山水之美富甲天下的地方,光是桂林灕江一處就吸引了無數如醉如痴的畫家們。不過“美景”與“傑作”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就是說天下好景雖多,卻未必都能勾畫成“傑作”。正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口號不虛,身在灕江之上就體會到無論是“水光瀲灩”還是“山色空漾”都有令人驚心動魄之美。但是,除去許多表述性的作品之外,只有徐悲鴻先生的《灕江煙雨》等幾件作品令人難忘。董其昌有一段名言:“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以我們今天的理解,好的山水畫是畫家貼近自然,氤氳山川,積聚天地靈氣之後的再創造,所以石濤講“搜盡奇峰打草稿”。長期生活在廣西的張復興,似乎並沒有把目光定格在公認的“美景”上,儘管他擔任桂林畫院院長多年,問題在於並非桂林那些溶洞、那些如“碧玉簪…青羅帶”般的山山水水不能吸引畫家的目光,而是那些景觀的“奇怪”,即引起感官愉悅的、具有獨特視覺性狀的景觀,很大部分是照相機所能勝任有餘,而並非中國畫家與相機電腦爭一席地之所長。張復興在廣西多年,見多了廣西的奇山異水,但從他筆下流出的畫面,卻沒有什麼奪人眼球的“奇怪”之景。這或許正是他聰明過人之處:一方面他深諳中國山水畫理論精髓,明白景觀丘壑的描繪,是屬於“技”與“術”層面,而“意境”與“筆墨”這些文化屬性,則上升為“道”的精神層面。所以我看他的山水畫動人之處,其一是尋求樸實平談之美,在看似尋常的處處家山中,在南國青煙靇翠的茂林修竹里,達到素樸自然卻醇厚豐滿意蘊盎然的境界。其二是張復興特有的筆墨圖像構成,開創了山水畫具有個性化的新貌。上世紀80-90年代山水畫迅速恢復發展時期,影響於南北畫壇的是以李可染、陸儼少二位泰斗,此外則是各種“特技”試驗以及大量的追隨模仿者,在西化“創新”和“折中”的樣式試驗中茫然的探索著。而張復興這位遠在廣西的畫家,卻以自己特有的才華將多年的勤奮和生活積累,演繹出令人眼球為之一亮的既平談樸實又華美的筆墨圖像。他的許多作品常常冠以“家山”二字,道出了他的精神追求:平凡中的田園美感,溫馨中的情感歸屬。張復興沒有追隨當時流行的各種“製作”技法,也沒有簡單追摹大師前輩們的樣式來換得界內的認可。張復興成功之處在於駕馭前人留傳風格圖像的種種成法套路,用於探索自家腕下筆端出現形成的圖景意象。以至於觀者既感到他的圖象中有前人的種種因素在,卻又難以確切認定其出於何家何派。這正是中國畫現代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尋求的目標。許多年來現代美術教育教會人們素描速寫掌握造型能力,許多人並不憚於寫生畫出逼真的視覺圖景,但是中國畫要達到的是心中醞釀創造的意境圖像,其本質是游離於自然真景和記憶想像之間的模糊圖景,因此更具有個人慣性特點。張復興用筆墨編織的節奏感、韻律感極強的圖像,既是從傳統筆墨程式繼承而來更是以現代人的審美觀中演化而出的結果,從而為業內同道和廣大客群所接受。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畫經歷了快速發展繁榮時期,尤其是山水畫的成績可稱突飛猛進,從事山水畫創作的青年很多,難免出現跟風模仿急於求成的現象,但更突出的問題是作品的精神內涵欠缺、意境韻味談薄,筆墨功底不足反映了畫家文化修養素質有待提高。張復興的山水畫20年來異軍突起,以鮮明的素樸、綿密、寧靜的風格,產生很廣泛的積極的影響,成為當代山水畫重要一家。我對他的藝術給以更高的期待。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