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建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州市
- 職業:民營企業家
- 主要成就: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個人簡介,人物事跡,率先推行聯產承包,實行農村股份制,異地征地辦廠,熱心於福利事業,堅持業務學習,
個人簡介
張建好18歲時任村治保主任,28歲當選為村長,她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滿腔熱情工作在最基層。她以過人的膽識,率先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創立農村股份經濟組織,率先異地征地、租地開展“三高”農業,使一個貧困村發展成為人均收入38500元、年收入5.7億元、固定資產8億多元的“億元村”。她廉潔、公正,處處以身作則,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張建好原來只有高中文化,通過努力,她已拿到企業管理本科文憑。她曾獲南粵巾幗十傑、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村主任、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人物事跡
率先推行聯產承包
張建好以過人的膽識,帶領全村人多次“吃螃蟹”,把一個昔日集體存款只有150元的貧困村建設成為人均收入3.85萬元、年收入5.7億元的“億元村”。
1976年,28歲回鄉的張建好從老支書手中接過一本僅有150元存款的集體存摺,挑起了楊箕村黨支部書記的重任,後又兼任村長。當時村民生活十分貧困,全村的固定資產只有59萬元,村民們基本以種菜為生。1978年初,張建好在村里率先搞起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使村民有了自主權,改變了吃大鍋飯的局面,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一部分村民先富起來了。當時,她的“大膽”受到個別領導的批評,原因是“聯產承包”的方式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曾遭到批判和禁止,所以許多人都表示質疑,認為是反動行為,但她心底無私天地寬,最終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在村幹部和村民的支持下,邁出了成功的一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確定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一種。不久,該制度便在中國農村全面推廣開來。可此時的楊箕村已經比人家先走一步了,村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村里經濟也取得了大發展。到1987年,楊箕村評估的固定資產已經從59萬元迅速增長到4000萬元。
實行農村股份制
1987年,張建好又率先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股份經濟組織——村股份合作經濟聯社,聯社由股份合作理事會管理,下設經濟發展公司,把集體經濟折成股份,村民設定人頭股、勞動工齡股和發展股,集體經濟年終結算,按股分紅。聯社充分發揮楊箕村的資源優勢,藉助國營企業和外商的資金以及外商的技術,創辦了28家獨資、合資、合作企業,還把村民的閒散資金收集起來辦企業,既解決了辦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又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也解決了村裡的產權歸屬問題,從而又一次促使了楊箕村經濟的大騰飛,1989年,楊箕村成為了廣州第一個產值超億元“村”。隨後,全國各地都來楊箕村取經,農村股份制猶如星星之火照亮全國。
異地征地辦廠
1990年,由於廣州市政府要建設珠江新城,一下子將楊箕村650畝地全部徵用。征地後,楊箕村村民拿了1億元的補償費,卻失去了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地,工廠建在何處,企業辦在哪裡,還怎樣搞農業生產,靠什麼維持農民的生活,面對一連串新的問題,張建好一如既往,堅信路是人走出來的,與時俱進,借雞生蛋,從1992年起,她先後到海珠區、番禺區、增城等地征地建廠房、辦企業,租地發展“三高”農業,使楊箕村在土地被征後,在異區他鄉又擁有了一片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開創出了一條異地征地辦企業,發展高科技農業的新路子。期間,張建好還率領村幹部辦起了與台商合資的鞋廠,辦起了酒店。此外,在珠江新城政府留給楊箕村的發展用地中還蓋起了寫字樓出租。
熱心於福利事業
經過幾次變革創業的楊箕村,終於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全體村民也邁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楊箕村實行了“生有所優、幼有所育、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殘有所安、貧有所扶、死有所葬”的“八有”福利制度,真正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真正展現了共同富裕。富起來的村民是富而樂助,沒有忘記扶貧濟困。楊箕村捐款40多萬元,扶持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粵北乳源國小建校。張建好每年捐資4000元,幫助貧困地區4名失學兒童和2名孤寡老人的生活。
堅持業務學習
張建好始終工作在基層,村里兩年一選舉,每次投票,村民們都100%選她。她認為,作為楊箕村的帶頭人,要實現自己對楊箕村人的承諾,就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1987年,在工作非常繁忙的情況下,張建好毅然走進廣州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以驚人的毅力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經濟管理專業三年大專課程,並通過了經濟師資格考試。1992年,因管理外商投資企業的需要,又遠赴美國進行3個月的企業管理專業學習。2008年7月,經過近4年的勤奮自學,她終於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企業管理專業本科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