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璽(1803~1876),字爾玉,號惺堂,又號寶邑。清道光5年(1825)乙酉舉人.甲辰大挑一等。歷任河南汜水縣、密縣、滑縣知縣,該縣兇悍多盜,公督率兵役捕獲盜手數人,置諸法,民皆稱頌,上憲廉其能,調服新鄉、輝、獲嘉等縣,已軍功迭蒙,保舉升遷知府,賞戴花翎,頗有政績,官至河南歸德府知府。
張廷璽在任期間愛民如子,勤於政務,清正廉明,屢斷奇案,政績卓著,被當地人呼為張青天。授予“萬民衣、萬民傘”。(文革時期毀壞),以表百姓衷心之愛戴。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廷璽
- 別稱:張青天
- 字號:字爾玉,號惺堂,又號寶邑
- 所處時代:清道光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時間:1803
- 去世時間:1876
- 主要成就:德府知府
張氏祠堂
張氏先祠俗稱家廟,始建於清朝中期,應是張廷璽晚年修建,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長嶺鎮東張家洙流村西北部。大門口兩座石獅雄居門兩側,高高的門樓上書四大鎏金大字——張世祠堂。
門樓東西兩邊設有兩間耳屋,供看廟者起居用。大門和正殿之間設屏門,是一座類似亭榭式的長方形建築物。三個門口比肩而立,造型美觀、古樸、典雅,整齊而不呆板,華麗而不俗套,令人嘆為觀止。這種造型據說是參照了河南的建築風格,致使祠堂頗具園林風貌。院內外植栗樹百餘棵,解放前已有合抱粗,外觀祠堂,綠樹環抱,環境優雅,清秀文靜。院內縱橫交錯的通道切割出一塊塊大小不等形體各異的綠地花圃,給人一種曲徑通幽之感。襯托著朱紅的廊柱、雪白的牆壁和灰色的牆帽,整個院內清雅中透著莊嚴肅穆,顯得異常靜謐和諧。
大殿三間,用大青磚、石料構成。殿前出廈,用兩根朱紅色圓木柱支撐,柱底圓鼓青石墊基,上面雕有盤龍。房頂為月牙瓦,前檐有貓頭、房梢、屋脊鑲嵌哈巴狗、鋼杈獸和飛禽。
大殿內,重梁掛柱。樑上繪龍鳳圖案,每梁吊有九隻大銅環。正面牆上掛著張廷璽的巨幅畫像,兩側奉承著張氏族譜的列祖列宗牌位。
抗日戰爭時期一家新四軍的醫院部在此住過很長時間,解放戰爭時期,莒縣縣委曾把這裡當做大本營,並在此辦過幹部學校。解放後一直為村辦國小校舍。由於年久失修,破爛不堪。2005年,村兩委投資1.5萬元重新維修,現為村兩委辦公場所和村文化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