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營,男,漢族,1962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希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 職業:教師,校長
- 性別:男
徐州市名校長,學校的驕傲,
徐州市名校長
1984年8月畢業於徐州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中學高級教師。連續13年任高三畢業班語文課和班主任,歷任鐵富高中年級主任、校長辦公室主任;鐵富國中校長、黨支部書記。現任港上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
張希營任邳州市鐵富高中校長辦公室主任期間,協助領導創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負責籌建校史館,整理創建檔案,該校順利通過三星級高中驗收。2002年2月起張希營任鐵富國中校長,僅僅兩年時間,該校四星級重點高中升學人數翻了兩番,超過120多人,進入邳州市綜合考核前三名,使這所從前位居中游一直徘徊不前的邳北老校煥發了青春,一躍成為邳北名校、強校、大校。
2004年8月起張希營任港上中學校長。當時的港上中學,教學質量在邳州市處於中下游,骨幹教師紛紛外流,同時學校還面臨著危房改造、聯中撤併、學校擴建、“六有”工程建設,許多工作千頭萬緒,未來是個未知數,前途未卜,荊棘叢生……他沒有退縮,而是勇敢地接下“軍令狀”。他不畏艱難,敢為人先,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情,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他結合當時形勢,振臂一揮,提出了“弘揚長征精神,創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的奮鬥目標。他帶領全體教職工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學校於2005年12月高標準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驗收,為港上鎮六萬老百姓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張希營堅持學陶師陶,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滋養當前的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學校也被申報為江蘇省第四批陶行知實驗學校。他十分重視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並主持承擔了一項國家級陶研課題《農村國中青年教師培養的有效途徑研究》。他提出了“科研興校、科研強校”戰略,為使學校走在全市課程改革的前列,他積極投入到教研教改活動中去,深入到課堂教學中聽課、評課,率先在全市推行集體備課。
張希營提出“細節決定成敗、落實重於一切”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到港上中學後,他打破以往吃“大鍋飯”的管理方式,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嚴格獎懲,對各崗位的工作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教職工評優晉級、獎懲的主要依據。在精細化的管理下,港上中學中考成績一年一個台階,三年邁出三大步:2005年中考四星級高中進線人數比往年翻一番,首次超過60人,勇闖邳州市第一方陣;2006年中考穩中有升,繼續在邳北保持絕對領先優勢;2007年中考四星級高中進線人數突破百人大關,位居邳州市前列。
近年來,張希營先後榮獲省市“先進教育工作者”、“青年名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政協委員”等榮譽稱號,是市級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他先後參加了江蘇省農村校長培訓班、徐州市骨幹校長提高班進修培訓。1992年起,他連續兩屆當選為邳州市政協委員。2006年7月他光榮地出席了邳州市第11次黨代會。2007年他榮獲邳州市“教育驕傲”年度人物。
在張希營的領導下,港上中學三年來連續榮獲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徐州市“十佳文化校園”、徐州市“優秀家長學校”、徐州市“教育科研成果獎”等榮譽稱號,並多次迎接省、市領導檢查,贏得了社會各界和港上鎮老百姓的廣泛讚譽,樹起了農村國中教育的一面旗幟,被譽為綻放在大沂河岸邊的“金花”。
學校的驕傲
在310國道與沂水交匯處,在國家級銀杏博覽園的懷抱里,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邳州市港上中學。如今的港上中學,正發生著脫胎換骨式的歷史性巨變,一個大而強、優而美的江蘇省示範國中已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陶行知先生說“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港上中學的驚人崛起,正是有一位乾必成、成必優、要乾就乾最好的好校長——張希營。
2004年8月,教育局一紙調令,張希營從鐵富初級中學調到港上中心中學擔任校長、黨支部書記。當時的港上中學,面臨著危房改造、三校合併、學校擴建、“六有”工程,許多工作千頭萬緒,未來是個未知數,前途未卜,荊棘叢生……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在港上中學發展的節骨眼上,張希營走馬上任了。當年毛主席把全國解放比作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到港上中學的第一天,張希營人生中又一個新的“長征”開始了。為了走好新“長征”的第一步,在對學校的師資配備、教學管理、學校環境、存在問題等方面深入調查、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他帶領新的領導班子大膽改革,先是借鑑“洋思經驗”,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然後爭取鎮村和派出所支持,整治學校周邊環境。
有了好的環境,張希營順勢提出了“創建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國中”的奮鬥目標。那時,電視連續劇《長征》正在熱播,他和全體教職工重溫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1934年10月開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縱橫十一個省份,攻占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餘次戰鬥,四渡赤水,兩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於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他把創建示範國中比作一次“長征”,發出了“弘揚長征精神,創建示範國中”的號召。他要求教職工要像革命先輩那樣,確立“革命理想高於天”的雄心壯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港上中學基礎薄弱,他提出打破發展“唯條件論”,“不比條件比干勁,不比基礎比精神”。在長征精神的指引下,全體教職工自覺形成了一個比誰的思想水平更高、比誰的幹勁更足、比誰的發展最快、比誰的貢獻更大的工作作風。
為爭取建設資金,張希營親自上教育局、找黨委政府、托親戚朋友……一個部門一個部門地跑,一件事一件事地協調落實。他平時不抽菸,也不喝酒,出門在外,渴了,就買瓶礦泉水,餓了,就買個菜煎餅。學校經費緊缺,他發動教職工集資,自己七拼八湊,帶頭拿出10萬元錢。他從自己做起,不拿獎金和補課費,節假日加班從不拿加班費,從不報銷車旅費,也從未報銷過手機話費,僅這些開支,他就給學校節省了近一萬元。在創建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想不到的困難,比如說有時資金不到位,包工的老闆停工不幹了,他急的睡不著覺,飯也吃不香,幾次想打退堂鼓,可一想到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取得了勝利,這點困難算得了什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幾個工程跑下來,他瘦了一圈,掉了十幾斤肉,四十出頭的他兩鬢添了白髮。可他決不後悔,只要是認準的事情再苦再累也要幹下去!憑著這一股勁,兩年多來,他多方籌措資金600多萬元,校園面積增加到9萬多平方米,新建了實驗辦公綜合大樓、兩幢教工宿舍樓、高標準學生公寓樓、多功能餐廳和水沖式廁所,配有省級一類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裝備了多媒體教室、微機室、校園網,充實了音、體、美器材……2005年底,港上中學高標準通過了“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國中”驗收,實現了港上鎮幾代人近半個世紀的夢想。
陶行知說:“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而這大事,正是由無數的小事組成的。張希營由此提出“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的精細化管理理念。他送給班子成員人手一本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告誡自己和每位教乾:把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自他到港上中學後,打破以往一成不變的管理方式,引入競爭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嚴格獎懲,對各崗位的工作進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教職工評優晉級、獎懲的主要依據。他非常重視教師的業務學習,堅持每年為教師人手訂一份教學雜誌。為鼓勵教師學習,中文本科畢業的他,又帶頭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他提出“科研興校”戰略,為使學校走在全市課程改革的前列,他積極投入到教研教改活動中去,深入到課堂教學中聽課、評課,率先在全市推行集體備課。目前,學校承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途徑、方法及策略研究》等三個省級重點課題和一個市級實驗課題已經結題,又一個省級課題已經申請立項。
陶行知一生“愛滿天下”。張希營也同樣認為:“愛是教育工作者一生的必修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他現在雖是校長,管理著港上中學180多名教職工、2200多名學生,但他仍主動要求兼任作文教學任務。他愛生如子,在學校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擠出一部分,發動教職工捐助一部分,設立助學資金。他常說:“一個都不能少,我不能讓一個優秀的特困生失學!”。
張希營對學生如此,對教師也同樣傾注滿腔的人文關懷。教職工有病,他組織一班人及時探望,連家屬、孩子生病,也儘可能組織人員看望;每逢教師節、春節,他同一班人到老教師家去問寒問暖,送慰問品;他號召工會為每一位教職工過生日,集體吃蛋糕,分享生日的快樂;節假日組織教職工集體聯誼,同唱一首歌;重陽節到了,組織老教師外出參觀旅遊;看到值夜班的同志沒法洗熱水澡,他安排總務人員買了兩個太陽能熱水器......
張希營身為一校之長,且學校正在大力發展之際,許多人都十分清楚這個位置的份量,因此找他辦事的、求情的、攬工程的有很多。在原則和誘惑面前,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原則問題按規定辦。在簽訂基建工程、購買教學設備等契約時,他主動請校委會成員和教師代表在場,與對方公正洽談,使學校的每個項目都是“陽光工程”。
目前,徐州市副市長、邳州市委書記李連玉向全市人民發出了“闊步新長征,打嬴大決戰,建設東隴海第三大市”的號召。作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的校長,張希營又有了新的目標:帶領港上中學教職員工,站在示範國中新的起點上,尋求內涵式發展道路,樹品牌效應,走特色發展之路,力爭通過兩至三年的努力,使學校成為一所整體管理規範、教育質量高、學生髮展和諧、社會信譽較高、學校特色初具、邳州市一流的示範國中,為加快建設“小康步伐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