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軍(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張少軍(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少軍,男,1962年1月出生,籍貫甘肅省武威市,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從事專業為冶金工程,物理化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少軍
  • 出生日期:1962年1月
  • 職業:教師
  • 籍貫:甘肅省武威市
人物經歷,社會兼職,研究領域,技術專長,科研團隊,研究項目,所獲榮譽,學術成果,

人物經歷

1979.9~1983.7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熱能工程專業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3.9~1985.5 寧夏吳忠市鍋爐廠從事工業鍋爐設計開發,先後任技術員、技術科長。
1985.5~1992.3 寧夏吳忠市鍋爐壓力容器檢驗研究所從事技術檢驗及研究,先後任副所長、所長。先後被吳忠市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人事廳、寧夏回族自治區經貿委等授予“先進工作者”、“節能標兵”等稱號。
1992.3 調入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協所屬寧夏科技諮詢服務中心(處級事業單位),先後任副總工程師、副主任、書記。在此期間,研究水介質真空相變及傳熱技術,申請真空鍋爐等三項專利。
1993.1 為實現專利技術成果轉化,受派(在職)創辦國有參股寧夏三新技術有限公司(寧夏熱工技術研究所)。依託真空鍋爐等多項專利技術,三新公司逐步發展為在全國鍋爐行業、石油加熱爐行業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有一定影響的企業集團——寧夏三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1993.1~2003.9 先後擔(兼)任寧夏三新技術有限公司、三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三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工程師、集團黨委書記等職。1994年12月晉升高級工程師。
1993~1994 先後承擔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攻關計畫”、“國家火炬計畫”,研究開發20多個品種規格的系列真空鍋爐產品,並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五個廳局聯合發文推廣;真空鍋爐榮獲“第八十五屆巴黎世界發明博覽會特別獎”、“第八屆全國發明博覽會金獎”、“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等。
1995~1996 主持研發的真空鍋爐系列產品被列入“國家級科研成果重點推廣項目”、“國家級最佳環保實用技術推廣項目”、“國家級新產品”、“寧夏名牌產品”等;向核工業西北地勘局、邯鄲康城煤礦等單位轉讓真空鍋爐生產技術,並得到中國核工業總公司300萬元經費支持。
1997~1998 主持承擔國家計委“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 項目,並獲1200萬元經費支持;真空鍋爐項目獲上海浦東發展集團社會事業發展投資公司400萬元投資支持;擔任中國民營科技企業促進會理事、寧夏回族自治區工商聯常委、寧夏青聯常委、寧夏青年科技工作者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寧夏青年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寧夏環保產業協會常務理事等。
1998~1999 承擔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研發計畫”,主持開發成功水介質、有機介質真空相變石油加熱爐,並轉讓中石油所屬多家企業。
2000~2002 真空相變石油加熱爐獲上市公司大元股份1000萬元投資;以專利技術合作方式,先後許可大慶油田、中石油管道局、中油現代等國內十多家油田及石油設備生產企業生產;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開始在全系統推廣使用相變加熱爐,目前已成為我國油氣集輸主導產品。
2003.9~2005.7 在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班學習,並研究油/氣/水多相混輸技術以及多相流彈簧擾流子強化傳熱技術。
2004.2 擔任GB/T21434-2008《相變鍋爐》和GB/T21435-2008《相變加熱爐》兩部國家標準聯合工作組組長,並主持起草該兩項標準。
2004.8 晉升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除繼續兼任三新集團總工程師外,辭去三新集團及其所屬子公司董事長、集團黨委書記等職務,專心在高校工作和學習。
2005.3 主持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攻關計畫”,成功研究開發國內外首台雙相變鍋爐(冷凝式相變鍋爐)及其配套“煙蒸汽冷凝器”,並成功套用。
2006.4 考取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陳學俊院士博士研究生,並在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超臨界水制氫、太陽能利用等方向的研究。
2007.9 擔任“西安交通大學三新熱工環保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並協助指導超臨界水制氫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008.4 擔任國家標準化委員會首屆“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鍋爐分技術委員會”(SAC/TC262/SC1)委員,並於2016年連任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2008.5 參與研究並主持實施“超臨界水太陽能耦合制氫”國家“863計畫”項目(項目組副組長)中試裝置建設,國撥縱向經費450萬元。
2008.6 兼任西安交通大學陝西省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並在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鎂基技術研究團隊,開展鎂及鎂合金儲氫以及原鎂冶煉技術研究。同年,開始獨立指導培養鎂冶金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3名。
2010.7 寧夏三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其所屬子公司進行資產重組及股權轉讓,辭去兼任的三新集團及其子公司所有職務。
2010.10 成功申報“新一代相變石油加熱爐的研發與產業化”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得到750萬元縱向經費支持。
2012.9 主持研發的“複式豎罐”原鎂冶煉技術被國家工信部列入“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得到600萬元縱向經費支持。
2014.6 主持研發的“複式豎罐”原鎂冶煉技術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目錄”。
2015.3 調入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專門從事“鎂基技術與材料”研究。
2015.6 博士論文“新型矽熱法煉鎂理論與實驗研究以及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通過答辯,取得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工學博士學位。
2015.9 開始在鄭州大學籌建鎂基技術與材料研究團隊並進行實驗研究平台建設。現為鄭州大學特聘教授,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博士生導師,河南省資源與材料工業技術研究院教授,學科方向帶頭人,鎂基技術與材料研究所所長。

社會兼職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鎂合金分會理事
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鎂業分會金屬鎂研發中心專家

研究領域

(1)有色金屬熱法冶金:短流程綠色鎂冶金技術工藝研究。
(2)材料冶金物理化學:非線性化學動力學理論研究。
(3)物理化學基礎理論:多維時間與運動分形論研究。

技術專長

在熱法鎂冶煉及催化冶金、工程熱物理、物理化學動力學以及基礎前沿科學領域,具有相互融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工作基礎,取得多項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長期從事短流程綠色鎂冶金、油氣水多相混輸、強化傳熱、固相化學反應等技術研發工作,具有深厚的工程技術背景,擅長基於基礎研究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取得多項具有顯著工程化套用價值的系統性工藝和大型裝備研發成果。

科研團隊

本團隊現有研究開發人員10多名,由正副教授、博士等教學、科研人員,以及中高級工程師等技術開發、設計人員組成。
團隊主要成員:孫玉福教授、陳喜平教授、王成鐸副教授、杜江副教授、劉金輝副教授、楊沛胥高級工程師、張偉東工程師、張澤學工程師、劉剛工程師、周壽山工程師等。

研究項目

(1)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高性能鎂合金變形加工材製造技術”項目“原鎂純淨化技術與裝備”專題(編號2016YFB0301101,經費100萬元);
(2)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高性能鎂/鋁合金高品質鑄件製備技術”項目“高純淨鎂金屬材料製備”專題(編號2016YFB0301001,經費76萬元);
(3)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編號25123240001/25132210968,經費2000萬);
(4)“多維時間與運動分形論”基礎理論研究(自選課題);
(5)催化劑熱法煉鎂及催化冶金理論和技術研究(自選課題)。

所獲榮譽

(1)中國科協第二屆“金牛獎”先進個人二等獎(中國科協,1991年);
(2)寧夏青年科技獎(自治區科協,1992年);
(3)中國青年優秀環保企業家(共青團中央、國家環保局、全國青聯,1994年);
(4)寧夏十大傑出青年科技標兵(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勞動人事廳、自治區團委、自治區青聯,1995年);
(5)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模範(自治區人民政府,1995年);
(6)中國青年科技創業獎(共青團中央、國家科委、全國青聯,1996年);
(7)優秀民營科技實業家(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96年);
(8)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96年);
(9)寧夏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自治區“313人才工程”領導小組、勞動人事廳,1997年);
(10)寧夏十大傑出青年(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勞動人事廳、自治區團委、自治區青聯,1997年);
(11)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2002年);
(12)省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三,陝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
(13)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第四,國務院,2009年)。
(14)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22年)

學術成果

先後發表SCI及EI等論文3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申請專利5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20多項),基本全部在實際生產中套用,累計已產生數十億元以上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