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導民
- 別名:剛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廣濟縣
- 出生日期:1910年1月1日
- 畢業院校:武昌中華大學
- 主要成就:民國時期“廣濟五傑”之一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人物評價,夫人蔡孝義,
人物生平
民國“賢才型”清官
1933年8月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 “忠實黨員同盟會”湖北幹事會幹事。
1935年,年僅25歲的張導民出任湖北漢陽縣縣長,主政清廉,治績優良,成為鄂省政界一新銳人才。他勤於理政,廉潔奉公,縣府內部收支賬目定期張榜公布,主動接受民眾監督。尤其難得的是他關心治下百姓疾苦,常騎車去境內訪貧問苦,盡力為百姓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對依仗權勢欺凌鄉民的個別惡紳,他敢於制抑,不懼威脅。
1938年4月,張導民調任湖南平江縣長,不久改任駐湘二十九兵團後勤辦事處處長(上校銜),做出顯著成績。
1939年3月,為了服從戰局需要,張導民回任文職,奉調出任國民政府財政部印花菸酒稅局局長,在戰爭環境裡致力於充裕國庫,提升國家整體戰鬥力。由於成績優異,他於1941年被擢升為廣東省政府委員、財政廳廳長兼第四戰區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於粵桂兩省主持對敵經濟作戰,統辦兩省金融和財經工作,維持戰區的軍需民食財政部廣東區稅務局長。
1945年夏,抗戰勝利,日寇戰敗投降,張導民被調到南京,擔任國民政府糧食部田賦署長。
1946年秋,張導民因在湖北當官時素具清望,被推選為制憲“國名大會”代表。
1949年赴台後任“財政部”及“中央銀行”顧問,1963年任台灣“行政院”主計長,1968年改任檢察院審計長,1981年任“監察院審計長”,1987年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93年8月被聘為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長期被譽為“審計權威”、“財稅菁英”,頗具社會知名度。2001年7月28日在台北三軍總醫院病逝,享年91歲。時任台灣“總統”陳水扁特頒褒揚令。
1935年,張導民在南京結識蔡孝義。後與蔡孝義書信往還,情趣相投。1936年夏,兩人在上海訂婚,次年在漢口結婚。新郎新娘夫婦特將收到的禮金捐出一半給漢口養濟院,用以給孤苦無依的老人和婦女兒童適當改善生活。這一慈善之舉在當年受到社會輿論的好評。夫人蔡孝義早年從政擔任國民政府監察委員多年,潔身自好,亦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同獲清譽,殊為不易。
個人生活
人物評價
“導孝獎助學金”是愛國台胞武穴籍人士張鐘懋兄妹以父親張導民先生與母親蔡孝義女士的名義於2005年在武穴設立的。
有道是“羈馬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張導民先生從政五十餘年,離開家鄉七十多年,但他不忘鄉情,熱愛家鄉的感情始終未變。張導民先生在世時對家鄉廣濟縣魂牽夢繞,他時刻掛記家鄉發展,關心家鄉教育,其戀鄉情結深深感染著子女們。導公逝世後,其子女遵照其遺願共同捐資回鄉設立“導孝基金會”,以資助家鄉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發奮成才。資助時間暫定15年,從2005年開始發放,每年人民幣6萬元,每年資助6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每人1000元,資助對象為武穴籍在校高中生,由導公後人每年暑假開學前回武穴舉行發放儀式。2005年至2010年由導公次子張鐘懋執行。2011年由曾任台苯公司董事長的導公三子張鐘潛在武穴中學執行。2012年由任台灣中央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導公四子張鐘濮執行。
夫人蔡孝義
繁體寫作蔡孝義,1911年3月出生於上海。她的家庭是中山縣的望族,她尊翁蔡雨生,早年隨叔祖赴澳洲經商,賺了不少錢。清末,國父孫中山先生從事國民革命,蔡雨生先生出錢出力,悉力支援。殆革命成功,民國肇建,雨生先生回國,在上海\香港兩地投資,設立大新百貨公司,圖以工商業振興國內經濟。因而粵籍的蔡孝義女士,卻在上海出生。蔡孝義雖是女孩,但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其母見她喜愛讀書,乃視同男孩予以栽培,初入一所天主教辦的國小,後在美國教會辦的明德女中畢業,繼入私立復旦中學,均成績優異,1933年獲選直升上上海復旦大學。先讀會計系,後來轉入政治系,1936年(民國廿五年)以極優異的成績畢業,獲政治學學士學位。
隨夫張導民來到廣東後,出任廣東省新生活運動婦女工作委員會會員,在宋美齡的指導下,倡行新生活運動,宣傳禁菸禁賭、文明衛生、保護兒童權益,辦了很多得民心的實事。後來,她被聘為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女青年會董事、省新生活運動婦女會附設託兒所所長等職。1943年,蔡孝義被聘為私立南方商業專科學校教授和力行中學老師,兩邊教學,頗為忙碌,在戰亂環境裡做出了顯著成績,其事跡常見於重慶報端,被人們譽為“不讓鬚眉的嶺南女傑”。
1944年秋,蔡孝義當選為戰地優秀婦女幹部代表返回重慶開會時,受到宋美齡、李德全、何香凝等人的親切接見。宋美齡還在黃山官邸以家宴款待了蔡孝義,勉勵她多為國家作貢獻,蔡孝義甚為感動。自此後她對這位第一夫人的出眾氣質風度和“堅定的抗日愛國立場”更為欽佩。
1946年秋,張導民被推選為制憲“國大”代表,蔡孝義亦在上海選區當選“國大”代表。夫妻同為“國大”代表,一時傳為佳話。次年6月,張導民又再次當選湖北省農民團體“國大”代表,而蔡孝義則當選為國民政府監察院新一屆監察委員,這是國民黨政界對這位女性公職人員正派敢言的一種肯定。
蔡孝義秉性剛直,風骨嶙峋,不畏權勢,在任內最著名的是領銜彈劾代總統李宗仁失職案,使她名聲大噪。以後又彈劾台灣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曹祖慰,糾舉公務員違法失職等三案,糾正政府措施違法不當者20餘案,剛毅公正,儼如正義的化身。
1949年5月,張導民、蔡孝義夫婦攜家人去台灣。蔡孝義在台灣又連任兩屆監察委員,離休後歸於淡泊沉寂,於1991年辭世。享年81歲。
初識公子一見鐘情
1935年(國民廿四年)年底,大學畢業前夕,她到南京探訪姐姐,由姐夫介紹認識了青年張導民。兩人一見鐘情,花前月下,留下儷影雙雙,遂於1936年夏,兩人在上海訂婚,次年在漢口結婚。
結婚時,廿余歲的張導民先生已貴為湖北漢陽縣縣長,當時日寇侵華日急,風雲變色,湖北成了支援抗日後方要地。張縣長奉命積儲物次,支援前方。蔡孝義以縣長夫人身份,動員漢陽婦女,節衣縮食,紡棉織布。廣蓄戰力,卓著成效。1938扌,張導民奉調湖南省平江縣縣長,平江為湘西要衝,隨縣長夫婿在任所,蔡女士協助夫婿,安定地方,團結軍民,準備長期抗戰。
1939年,張導民先生驛馬又動,調升財政部廣東省印花菸酒稅務局長,不久再升廣東區稅務局長;1941年,接任廣東省財政廳長兼第四戰區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蔡女士隨夫回到廣東,出任廣東省新生活運動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領導下,倡行新生活運動,改善民俗習慣,提升生活品質。後來她又被聘為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女青年會董事、廣東省新生活運動婦女會附設託兒所所長等職,均全力以赴,卓著績效。1943年她又受聘為私立南方商業專科學校教授及力行中學教師。兩邊教學。忙碌不堪,但她喜愛教學,熱心公益,身邊雖有自己的幼兒,但她年輕體健,精力充沛,居然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做得有聲有色,被人們稱譽為嶺南女傑。
抗戰後期,廣東大部分地區淪陷,她隨夫出征,輾轉戰地,飽受戰火洗禮及生活煎熬,吃盡若頭。迨至抗戰勝利,張導民先生調至南京,擔任糧食部田賦署署長,兩人始獲安定生活。不久夫婿調任財政部國稅署署長,國家大創初復,百廢待,夫媚忙碌不堪,兩面三刀人雖同處一地,卻聚少離多,教子責任全部落在她的肩頭。
競選臨委高票當選
1947年行憲後,蔡孝義返回湖北競選監察委員。由於她素具清望,學識又好,遂告高票當選,其夫張導民先生亦膺選行憲國大代表,夫妻同為中央級民意代表,一時傳為佳話。
1949年,大陸局勢逆轉,蔡女士隨夫攜子來台,張導民先生先後擔任行政院主計長,監察院審計長等職,功在國家。蔡女士則在監察院行使柏台任務。自1950年起歷任國民政府第十屆外交委員會召集委員,七屆僑政委員會召集委員,亦曾擔任教育及司法委員會召集委員多次,均能不辭繁鉅,推動工作。處理人民陳情、請願或檢舉案件,態度公正,依法公正,依法論斷,依理處置,確實做到維護正義,主持公道,確保國家利益的任務。
由於蔡孝義家族多為澳洲華僑,幫故她對僑務非常關心,多年來她在監察院除但任召集委員外,其他時間均參加僑務及外交委員會,藉職務向政府直接反映僑情,介紹外國情勢,並幫助有困難的僑胞解決問題,也曾長期兼任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理事及財務委員會委員,籌措經費,推展僑務,爭取僑心,具有卓越的貢獻。
教導八子女成就大
蔡孝義和國策顧問前審計長張導民伉儷情篤,結婚近一甲子,在工作及生活上相扶持,為人間少見的佳侶。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她雖然工作繁忙,無片亥閒暇,卻教子女有成就,膝下四子四女,無不學有專長,品德優良,投身社會頭角崢嶸,表現傑出。其長子張鐘浚,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為科羅拉多大學電機系教授、兼微電腦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又由於他電機知識淵博,榮膺世界無線電科學聯盟美國委員會副主任。1994年榮任私立紐約科技大學(紐約大學理工分校前身)第九任校長。次子張鐘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系畢業,現任職於中華電視公司。三子張鐘潛,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企管學博士,曾任國營會副主任、經濟部常務次長,現任台電公司董事長;四子張鐘濮,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企管學碩士,現為興建東公司董事長。除兒子成就非凡,四人女兒亦非常出色,長女張鐘寧,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現任職美國;次女張鐘靖,靜宜女子文理學院畢業,現任職復華證券金融公司,次婿就是現任台灣政府的國貿局長許柯生;三女張鐘渝,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碩士,現為外僑青年活動中心教師;四女張瑤,銘傳商專畢業,現從事商業。八子女皆已婚嫁,孫子女多人也都讀書成績優良,前途無量。
子孝孫賢福壽全歸
唐代名將郭子儀傳有八子八媚,世所艷羨,人稱福祿壽俱全的福星。證諸葛亮蔡孝義女士與張導民先生的家族狀況亦不多讓,堪稱為現代福星。蔡孝義思想細密,聰敏好學,精通多種方言,生前公餘之暇,第日仍手不釋卷,讀書為樂,以八十高齡辭世,福壽全歸,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