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明(甘肅非遺傳承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富明,男,漢族,1963年5月生。國小文化程度,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蘭州砂鍋燒造技藝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富明
  • 民族:漢族
  • 項目名稱:蘭州砂鍋燒造技藝
  • 性別:男
人物經歷,項目申報地區,項目級別,

人物經歷

現為蘭州市七里河區八里鎮峴口子村農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張富明從記事起,家裡條件很不好。經常被溫飽困擾的他,上學到四年級就輟學了,加上那時父親病重,他開始撿廢品,粉刷牆,打零工等。不幸的是,1984年他父親病重離世,母親沒有了家庭支柱,身體一下子垮了,家裡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他和哥哥身上,哥哥開始出門謀生,家裡的一切交給了他。那時候他懂得父親不在了,他該長大了! 張富明沒有文化,沒有一技之長,1985年毅然決定去阿乾鎮砂鍋廠學習砂鍋製作技藝。蘭州砂鍋主要的生產基地在阿乾鎮,祖輩們常講砂鍋的製作方法,慢慢地,他對製作砂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一輩人的身後看著慢慢學。1986年,村領導邀請耐火材料廠的王得伍師傅到村里做砂鍋,張富明就拜王師傅為師學習,掌握這門手藝後就在自己的後院砌了窯,置辦了必需的工具燒制砂鍋。農閒時,一年可燒五次窯,總共約燒兩三千隻砂鍋。 看似一個個簡單的砂鍋,它的製作流程是非常複雜的。先要將煤矸和成泥,反覆擊打提高柔韌性,再堆起來蓋上一層塑膠,上面再加一層布,悶一段時間,矸泥又柔又軟,就可以做砂鍋的坯子,取適量的泥製作成一個個圓餅狀,然後在需要的圓柱模型上攤開,放均勻,旋轉模型的同時用木板均勻敲打,力度一定要掌握好,敲打成砂鍋形狀,切掉毛邊後取下來,待晾乾後塗上一層釉。把做出來各種不同的砂鍋完全晾乾以後,就可以放進地爐燒了。燒制砂鍋的地爐是用耐火磚砌成的,把炭砸成小塊,大小均勻,幾乎都是一樣大的,在地爐里舖一層麥草,上面加一層柴,再把砸好的炭鋪一層。地爐四周都有設計好的通風口,兩台鼓風機對準進風口,然後點火,等炭全部燃燒起來變為紅色時,用工具全部把炭攤均勻,這時候停下來,等火的溫度降一點,再鋪一層砸好的煤炭,鋪平後用工具拍成平面,再把晾乾的砂鍋一個一個慢慢地放下去,擺得整整齊齊,這時候地爐上面蓋一層蓋板,蓋板也是屬於耐火材料製作,開始讓它熏砂鍋,熏到一定的程度才開始用鼓風機吹,等燃燒起來,這一爐砂鍋至少燒三個小時才可以出爐,而且隨時掌握火候,如果火候掌握不好,很容易成為廢品,除非有多年經驗才可以掌握火候。這是一項極其複雜又需謹慎的技藝! 1987年張富明結婚了,婚後和妻子一直在家製作砂鍋。上個世紀90年代末,砂鍋和陶瓷業的不景氣,使阿乾鎮的砂鍋廠全部停業關閉。但張富明熱愛砂鍋技藝,他一心想把老祖宗的優秀技藝接傳下去,他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如今他是阿乾鎮地區砂鍋製作的唯一繼承人,每年前來參觀砂鍋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來自新疆、河南、北京等地的遊客。 張富明出了名,專門找他訂做砂鍋的人越來越多,蘭州市內飯店的需求量更大,因為它是蘭州人傳統煮肉、煲湯不可缺少的炊具,它和普通鐵、鋁鍋做出來的口感有很大的差別。 2010年3月24日,蘭州砂鍋製作技藝經過專家評審確定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富明被推薦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多人通過網路、電視、報紙進一步了解蘭州砂鍋,了解砂鍋文化,了解張富明的精湛技藝。 張富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但他願意將畢生所學的砂鍋製作技巧傳遞給下一代,因為他敬仰那些一生不求任何回報、默默奉獻的文化傳承人,因為他始終有一顆熱愛家鄉的心!他全面繼承了蘭州砂鍋的傳統燒造製作技藝,從配料、製作、上釉、燒窯都有自己獨到的技藝,製作的砂鍋美觀、堅固、實用,得到了用戶的好評。在當今這門技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時,他堅持不懈地為傳承這門富有特色的燒造技藝而努力著、奉獻著。

項目申報地區

蘭州市,七里河區

項目級別

市(州)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