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寄蝶
- 別名:粉鼻居士
- 出生日期:1945年
- 職業:戲劇家,書法家
- 代表作品:《群醜爭春》《洞房花燭夜》
人物簡介,星路歷程,
人物簡介
1962年學藝,工醜,得到“傳”字輩和“繼”字輩老師的傳授。他聰敏而好學,潛心習練,在台上表演質樸,力求嚴謹,以扮演善良的小人物見長,如《繡襦記·賣興》的來興,《孽海記·下山》的小和尚本無,《小放牛》的牧童,尤其是《義俠記·遊街·顯魂》中忠厚善良的武大郎,都相當出色。《遊街》中武大郎演練的一套“蜘蛛形”的矮子拳,展現了他“矮子功”的嫻熟與功力,使之成為他的成名之作,有“活武大郎”之稱,也因而榮獲了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3年參與春晚戲曲小品:《群醜爭春》。
1997香港回歸後,他的藝術形象無數次在鳳凰衛視滾動播出,連續四屆任江蘇省政協委員。2002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聯合授予“長期潛心崑曲藝術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稱號。曾出訪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芬蘭、美國等國家和台灣、香港等43個國家和地區。戲曲啞劇小品:《洞房花燭夜》。在電視劇《西遊記》中飾演御馬監監副、地保、老虎精。
星路歷程
“我就這樣演起了丑角行當”
張寄蝶,1946年出生於風景如畫的江南蘇州,也許是毓秀的人間天堂給予了他太多的靈性,打小就喜歡蹦蹦跳跳、學拉學唱。早年的蘇州戲院、劇場特別多,正如他所說:“還在念國小的時候,臨家有個戲院每天下午兩點開演,三點多鐘就不收門票了。我在學校里坐不住,天天跑到劇場裡去,趴在舞台的台沿上看,黑臉的、紅臉的、背上插旗的,又是拿叉拿棍,打來打去,好玩極了,總覺得他們了不起,我要是能跟他們一樣,那該多好啊!”
就這樣,懷著對藝術的強烈追求,張寄蝶13歲那年考進了省崑劇團,開始學習武生,後工醜行。戲曲歷來講究“生、旦、淨、末、醜”,丑角素來很少有人願意去演,也很難據此成為名角,但是“無醜不成戲”啊。時任省文化局副局長的鄭山尊曾找他談話,鼓勵他今後專攻丑角行當,他沒有怨言,踏踏實實地走上了舞台,演起了醜行角色。
張寄蝶天資聰慧,學習勤奮,先後向蓋派傳人小蓋叫天和周榮芝老師學習基本功,向傳字輩老師學習,拜漢劇名醜李羅克為師,為了多方面學習丑角表演藝術,又拜中國京劇院著名武丑張春華先生學習張派表演藝術。他飾演的《小放牛》、《雙下山》、《扈家莊》以及京劇現代戲《沙家浜》中的沙四龍、《平原作戰》中的李虎等形象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張寄蝶常說,一個演員要想取得藝術上的成就,應把兩個字作為座右銘,一個是苦,即刻苦;另一個是慧,就是智慧,要善於思考。他練功刻苦在省崑劇院可是出了名的,1982年蘇、浙、滬三省市南昆會演,他接受了在崑劇《打虎·遊街》中扮演武大郎角色的任務。為了演好武大郎,他苦練傳統“矮子功”,每天練4小時,早晨起床就蹲在床邊練,四肢收縮、控腿,以至於抹桌掃地、幹家務活都蹲地而行。他的雙膝出現了水腫,上下樓梯都困難,但是皮肉之苦沒有難倒他,終於取得了成功。
另一方面,張寄蝶還善於思考、勤于思考,在傳承的基礎上力求創新,力爭演出自己的風格特點:他所扮演的武大郎每次出場都是笑眯眯的,沒有天生的苦澀相和被醜化的奴才相,而是活生生一個充滿了情感的真實的人。在武大郎得知武松成為打虎英雄以後的這齣戲中,他以高超技藝把武生的“打飛腳”、“拍十三響”、“跺泥”、“抬腿”、“出八卦掌”、“探海”、“掃堂”等一系列絕活融入人物形象,把這個不甘任人欺壓的小人物揚眉吐氣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惟妙惟肖,醜中見美,因醜而美。這齣戲在全國南昆會演時,連續八次謝幕而不能,在德國演出謝幕高達十三次之多。1986年7月,張寄蝶晉京演出了《扈家莊》、《遊街》、《雙下山》、《小放牛》等四折戲,傾倒了首都的觀眾,漸漸地一個人見人愛的“活武大郎”形象定格在民眾的心目中,他也因此摘取了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桂冠。
每當言及於此,他總是謙遜地稱獲得“梅花獎”是意外的收穫。但是業內人士都知道,張寄蝶得到“梅花獎”實在是長期辛勤錘鍊、水到渠成的結果,是靠真本事得來的!
“我的表演要對得起我所站在上面的舞台”
對於全國觀眾,真正認識乃至認同張寄蝶,還是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從1986年起他先後八次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或戲曲晚會,所演的小品《孫二娘開店》、《武大郎大戰孫悟空》、《洞房花燭夜》、《群醜爭春》、《天鵝與企鵝》等贏得了全國電視觀眾的青睞,同時也把崑劇藝術的觀眾面大大拓展開來。
記得第一次闖入春節聯歡晚會,是在1985年的秋天,當時還在杭州參加崑曲名劇展演的他被中央電視台看中,鮮活的舞台形象、機靈的表演一下吸引了中央電視台領導們的注意,不久,即被點名選調進京備戰春節聯歡會。?
機會只垂青有所準備的人!進京後他非常興奮,拿到台里為他準備的劇本《武大郎開店》,要求用現代語言宣傳對人才要敢於請進來、派出去的觀點,故事情節適合時代精神。但是對劇本主題和效果要求極高的張寄蝶憑著藝術家的負責精神,很快感悟到了一些不和諧、不融洽的地方:一是劇本戲劇衝突不夠,很平淡;二是沒有戲劇包袱,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起不到耐人尋味的教育意義;三是從武大郎的嘴裡說出對人才要實行“請進來、派出去”的政策,不是太合適。他將自己的想法反映給了晚會領導班子,大家非常重視,當即決定重新製作劇本,並讓他參與創作和演員陣容的推薦。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折《孫二娘開店》出現在大家眼前,把那些各有不足但各有本事的人物武大郎、楊八姐、焦光甫、賈桂、時遷等人圍繞著一個目標,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共同奮鬥開好了自己的“店”!節目一次性得到了總導演鄧在軍的通過,並在晚會上一炮走紅。在以後的春晚中,張寄蝶又創作了如《武大郎大戰孫悟空》、《洞房花燭夜》等劇目,這些戲曲小品都產生了強烈的藝術衝擊力和戲劇效果,走紅大江南北。每當談及春節聯歡晚會,張寄蝶既激動又嚴肅,他常說:“看春晚的人太多了,影響太大。一個演員在台上哪怕一閃面,都會留下印象。我深深地體會到:藝術離開了民眾的喜愛是站不住腳的,離開了媒體的傳播也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應有效果。‘生、旦、淨、末、醜’無論何種角色演好了均可出成績,表演要對得起觀眾、對得起站在上面的舞台。”
正是憑著這么一種勇於負責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他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肯定和認可,他的刻苦和對藝術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深深打動觀眾的同時,也贏得了業內人士甚至有關領導的讚許。1991年除夕前,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同志視察春晚現場、審查節目,觀看了張寄蝶表演的《洞房花燭夜》,非常高興,稱讚節目有創意、有新意,得知他刻苦排練的詳細情況,也被張寄蝶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功所感動,高興地說:“小張真乃大將風度。”每每談起此事,他無比激動,他說:中央領導同志能夠這么重視一個演員,這不僅僅是鼓勵,更是一種鞭策。我們演員只有做出更好的成績來,才能對得起領導和觀眾的愛護與關心。
曲為心聲,心為事成
張寄蝶於1983年5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同年開始歷任省政協委員至今,多次擔任農工黨省委常委。作為一名專業演員,他參加民主黨派組織和擔任政協委員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特長、聰明才智和自己接觸民眾面廣泛的工作機會,積極履行委員職責,當選政協委員二十多年來,他積極參政議政,寫提案、搞調查儘可能不缺席。儘管演出任務很重,但他想辦法、擠時間處理好本職工作與參政議政的關係,積極參加政協組織的各項活動。1996年,江蘇省率先提出“把江蘇建設成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文化大省”的目標,他充分發揮自己身在文化戰線第一線的優勢,參與圍繞江蘇文化事業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大量的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他提出要加大步伐跟上形勢,“將首批獲得‘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的中國崑曲發揚光大的建議”。其《“三個代表”思想是崑曲藝術發展的必由之路》的書面發言被收入省政協第一期委員論壇論文彙編《先進文化與建設江蘇文化大省》中。
每年初出席省政協全體會議前,張寄蝶總會結合形勢,認真學習有關檔案,傾聽民眾意見,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為出席全會做好充分準備。每次會議他都踴躍發言,鄭重寫好每一份提案,建言獻策的內容也相當廣泛,既有關係到我省文藝事業的發展,又有關係到百姓的生活。他先後提出《文藝界人才流失不宜疏忽》、《維護秦淮河橋樑的正常承受力,轉移橋面公車站》等提案,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落實。1998年,張寄蝶發現城裡到處張貼著小廣告、小傳單,“城市牛皮癬”現象十分嚴重,城市文明形象受到了很大傷害,他為此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親自走上街頭,收集了許多小廣告和聯繫號碼,進行細緻的分類,從其產生的根源、城市管理的力度和法律制度建設急需完善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省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上,以提案形式提出“必須堅決打擊有損城市形象的‘城市牛皮癬’”的建議,並利用出席各種會議的機會再三呼籲要根治這種不良現象,提案很快得到了省公安廳等部門的答覆,有關部門會同研究後出台了許多相應的規章制度並付之實施。
平時,張寄蝶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要力爭當好一名合格的政協委員。他常說,政協委員是黨的路線政策的宣傳者,是和人民民眾多做溝通工作的協調者,是上傳下達貫徹實施的參政者,必須從自我做起,做一名能上傳下達,獻計獻策,民眾滿意,領導滿意的合格的政協委員。
張寄蝶已從本職工作崗位上退休。但他說,人退休,那顆火熱的心卻永遠不會退休。2004年,省政協成立昆評室,他擔當了副主任。張寄蝶立志要為振興崑劇、評彈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要為江蘇率先建成文化大省做出自己應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