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樓鎮於2020年07月08日正式掛牌為張家樓街道。青島市黃島區下轄街道。張家樓街道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西南部,轄6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5127人 (2017年)。總面積137.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5公頃。該街道“一帶兩翼”發展戰略和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定位了駐地經濟發展主框架。“一帶”經濟區域內致力發展商貿、三產服務及“短、平、快”中小項目,實現了駐地框架的橫向拉伸,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搭建了有效載體。“兩翼”經濟區域內重點面向車輛配件、橡膠輪胎、五金製造及食品加工等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實現了駐地工業園區向南北雙向的縱深延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家樓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青島市西海岸新區
- 面積:137.18 km
- 下轄地區:張家樓中心社區,達尼村、崔家灘村等
- 政府駐地: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石樓街7號
- 電話區號:0532
- 郵政區碼:266406
- 人口數量:45127人 (2017年)
- 著名景點:沃林藍莓採摘園 達尼畫家村 文匯中學舊址 清涼寺遺址
- 車牌代碼:魯B
- 方言:膠南土語
- 捷運:青島13號線
- 轄區名校:對外經貿大學黃島校區
歷史沿革,文化遺址,經濟建設,主要經濟指標,農業,工業,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城鎮建設,回訪工作,發展措施,轄行政村,人口數據,
歷史沿革
張家樓街道境域在民國時期屬膠縣第七區。
張家樓鎮
1949年建立張家樓區。
1949年7月改為第三區。
1951年將藏馬縣第四區所轄的大山張、野雞口劃入,共轄51個村。
1955年第三區復稱張家樓區。
1958年3月撤區劃鄉,把張家樓區劃分為張家樓、河頭兩個鄉。
1958年9月,張家樓鄉、河頭鄉合併成立勝利公社,後改為張家樓公社。
1984年行政區劃改革,張家樓公社改為張家樓鄉。
1993年改為張家樓鎮。
2001年2月,撤銷寨里鎮,將大泮、崔家灘、秋七園等22個村莊劃入,共轄63個行政村。
2020年5月,全鎮合村並居,鎮黨委分別印發調整村黨組織設定和公布村黨組織成員的檔案,成立草泊河村、松山村、丁戈莊村、桃源山村、廈安村、山張村、達尼村、崔家灘村、同泰新村、寨里村、張家樓村11個新村黨委
2020年6月3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覆同意撤銷張家樓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張家樓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張家樓鎮駐地。
文化遺址
清涼寺遺址
今張家樓鎮馬家屋子村北1.5公里處陡陽山上,建於明代。原寺內設有天王殿、大殿、菩薩殿、關帝殿、牛王殿,殿內均有神佛塑像。寺院占地4畝。
文匯中學舊址
位於張家樓鎮西崔家灘村,占地18畝,院內有兩棵百年銀杏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文匯中學創辦於1933年,由愛國人士崔仁卿先生髮起籌資建成。初期規模不大,名“育英”
初級國小,後逐步發展,改名為“文匯中學”。鼎盛時期發展到6個國小班、3個國中班,教職工26人,學生400人,為當時青島地區規模最大、聲譽最隆的學校之一,與青島中正中學、即墨信誼中學(今即墨一中),並稱青島三大名校。該校培養了許多抗日救國仁人志士。今舊址有9間高大瓦房,黑磚牆、拱形門依然如故,記載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
“達尼畫家村”位於張家樓鎮大泥溝頭村,距市區世紀大道6.5公里。村北有松泉山,面積3000多畝,山林茂密,植被豐厚,2004年被青島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森林公園。2006年2月,被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命名為“文化(美術)產業示範基地”。
經濟建設
主要經濟指標
2005年,全鎮轄63個行政村,總人口44388人。總面積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005公頃。完成生產總值8.4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0%、76%、3%。財政收入14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01元,比上年增加771元。
農業
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6億元。其中,農業3.2億元,林業1.1億元,牧業1.3億元,漁業0.4億元。糧食總產2.77萬噸,增長3.1%;花生總產1.1萬噸,增長2.7%;蔬菜、瓜類總產2.53萬噸,水果總產37000噸。淡水產品產量520噸。擁有農業機械5252台,農業機械總動力37.8839萬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920公頃。完成造林775公頃,林地面積5779公頃,林木蓄積量達到72855.3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8%。
工業
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7.75億元。工業企業92個,其中限額以上企業13個。工業總產值5.45億元,銷售收入5.3億元,上繳稅金1045萬元,利潤總額710萬元。
個體私營經濟。 個體私營企業累計達到195家,個體工商戶956戶。個體私營稅收644萬元。
招商引資。 2005年內入駐內外資項目36個,到位資金31700萬元。
園區建設
該鎮立足變資源為資本、讓資本出效益的原則,加快駐地規劃建設進度,拓展園區規模,明確“一帶兩翼”發展戰略和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定位了駐地經濟發展主框架,提高了工業園區的發展水平和對項目的承載能力。“一帶”經濟區域內致力發展商貿、三產服務及“短、平、快”中小項目,實現了駐地框架的橫向拉伸,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搭建了有效載體。“兩翼”經濟區域內重點面向車輛配件、橡膠輪胎、五金製造及食品加工等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實現了駐地工業園區向南北雙向的縱深延展。
2005年新開闢700畝工業小區1處,使鎮駐地工業園區面積達2平方公里,新入駐企業23家,新開工建設13家,已投產5家,計畫總投資額2.5億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鎮工業園區共入駐企業72家,總投資達10億元,總建築面積近32.5萬平方米。
新農村建設
一、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以“南部村發展水產養殖和果品生產,北部村發展畜牧養殖、茶葉和苗木生產、文化生態旅遊”六大產業帶建設為切入點,積極構築現代農業發展框架,打造以現代農業為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村鎮。
二、搭建新農村建設服務平台。建立新農村服務中心,把涉農鎮直單位實行集中辦公和統一管理,滿足全鎮農民在政策諮詢、便民服務、農技培訓等方面需求。舉辦藍莓、茶葉等培訓班和鎮域企業招工洽談會22期,培訓各類專業人員1348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52人。
三、抓好產業示範帶頭村。培植上疃茶葉、大崮櫻桃等養殖業、種植業為主的28個專業村、特色村,加大“增祥綠”牌茶葉、“大崮”牌櫻桃等一系列農字號品牌的培育和宣傳,提升壯大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四、建立現代農業發展組織機制。通過專業人員指導、政府扶持等方式,壯大大泮蘋果、東潘家莊藍莓等7家發展潛力大、示範帶動作用強、運轉規範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帶動集體和農民增收。
城鎮建設
2005年該鎮積極配合省規劃院完成對全鎮總體規劃的新一輪修編,聘請專家進行環境規劃,並通過專家組的評審認證。實施鎮駐地亮化工程。投資20萬元,新上路燈40盞,實現了境內204國道7.5公里的全面亮化,帶動了204國道經濟帶的全面發展。204國道兩側共新增三產業戶29家,總建築面積9000多平方米。進一步改善鎮駐地環境。投資60餘萬元對鎮駐地苑莊河進行了綜合治理。投資5萬元,對駐地村6000平方米路面進行了淨化、硬化,主街道衛生進行了徹底清理,實現了垃圾定點投放,生活污水有序排放。投資25萬元對松蘭街路面加寬6米、單側下排水管道。對原政府家屬院實施房地產開發。總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共174套商品房,2005年已基本完工。
回訪工作
張家樓鎮為進一步摸清村莊換屆後的村情民意,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基本情況及村“兩委”班子現狀,及時幫助解決民眾的所急、所需、所盼,由全體黨政班子成員、管區主任和村支部書記集中開展了“四民”回訪觀摩活動,把此次活動重點確定為新任村“兩委”班子、村情不穩定和問題矛盾突出的重點村莊。回訪觀摩的內容為各村政務、財務公開情況和民主議事情況;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情況;集體和農民增收情況;2007年村莊為民眾辦理的實事工程四大方面。
一是建立信訪穩定領導機制。建立健全掛管區(單位)黨政成員、管區主任、包村幹部三位一體的穩定工作領導運行機制,實行黨政成員包案,管區主任包村,包村幹部包重點戶,嚴格工作責任,層層分解任務,對民眾反映比較集中的重點突出矛盾問題列單子,定領導、定方案、定期限。
二是建立信訪矛盾糾紛調處長效機制。各村和相關單位每周填報《不穩定問題排查表》,由掛管區(單位)黨政成員、管區主任、包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分別認真分析,有針對性地研究解決問題的措施和確保穩定的具體辦法,實行一周一排查、一周一調度、一周一匯報通報的工作機制,力爭從源頭上發現和治理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三是建立信訪激勵約束工作制度。各村、各單位與鎮黨委政府簽訂年度穩定工作目標責任書,加大農村“三個文明”信訪穩定工作考核分值,其考核結果與單位、個人評先樹優掛鈎。
在回訪觀摩活動中,參加回訪人員深入村莊農戶,兩人一組,按照《張家樓鎮走訪觀摩活動調查表》作詳細記錄,回訪結束後收集匯總。此次活動的開展,使鎮、村幹部深入基層和民眾打成一片,工作作風明顯轉變,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發展措施
勞動力轉移
一是建立勞動力信息資源庫。由鎮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牽頭,對各村有外出務工需求的勞動力資源情況,建立農民教育對象資料庫和培訓需求信息庫,實行微機動態管理。二是開展訂單培訓。鎮經貿服務中心與鎮內企業建立空崗登記制度和招用工申報制度,依託鎮新農村服務中心和青島海洋職校勞動培訓基地,按照企業用工需求,開展對應專業培訓。三是拓寬用工渠道。通過上網發布信息、組織參加勞動力市場招聘會、積極協調鎮內企業和由鎮引進的項目單位,優先招用經過培訓的農村勞動力等方式,擴大農民工就業渠道。四是加強保障體系建設。把務工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知識作為各類培訓班的必修課程,提高務工農民的就業素質和維權意識。通過鎮新農村服務中心“務工信息專欄”、村務公開欄等途徑發布各類招工信息,使務工農民及時了解企業招工情況。
農業技術推廣
一是組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中心。整合人員、設備、場所等各類資源優勢,把涉農單位實行集中辦公,統一管理,組建3000平方米的新農村服務中心,設立農技推廣展覽室、便民服務大廳、新農村培訓教室等服務場所,滿足農民在政策諮詢、致富信息、便民服務、農技培訓等方面需求。二是加強機關幹部農業技術培訓。結合全鎮重點產業發展,建立健全機關幹部每周學習和每月考講制度,通過聘請專家授課、實地觀摩學習等方式著力提升機關幹部自身科技水平,增強指導所包村莊產業發展的能力。已舉辦藍莓、蘋果等產業技術培訓班5期,為培養技能型機關幹部,有針對性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和科技推廣服務奠定基礎。三是建立村級技術服務聯絡員隊伍。根據各村主導產業,每村推選一名致富帶頭能力強的“兩委”幹部具體負責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並確定1—2名村級技術服務聯絡員。由鎮農業服務中心牽頭,通過優先指導良種試驗、新技術推廣、新產品套用等方式扶持農技服務聯絡員將產業做大做強,健全完善農技服務聯絡員聯繫科技示範戶、種養殖戶制度,帶動民眾致富增收。
為農民增收
為破解農民增收難問題,該鎮積極指導農民因地制宜建立起了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如丁家寨綠色農產品、東潘家莊藍莓、大崮櫻桃、上疃茶葉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會員共擁有會員1800餘名,帶動農戶5000多戶。通過這些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銷售等一系列服務,一方面把千千萬萬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納入整個市場體系,使之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另一方面把農民自產自銷的單個產品納入整個產品鏈條,從而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格局,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不僅為張家樓鎮廣大農民的增收提供了實力強大的“靠山”,而且有效地提升了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張家樓鎮已建立各類協會或專業合作社22個,全鎮有大半農副產品通過這些經濟組織統一進入了市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迅速遞增。
農村文化建設
黃島區張家樓鎮積極推進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全鎮63個村均建立了文體活動室、文化培訓室、圖書室、閱覽室等文化娛樂場所,多次組織開展民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提高了居民的文化素質。
黃島區張家樓鎮在“文化齊魯·創意山東·品牌100”評選活動中,榮獲“2012年山東十佳文化鄉鎮”稱號,是島城首個獲此殊榮的鄉鎮。
轄行政村
張家樓村、秋七園村、大崮村、小崮村、北安子村、馬家屋子村、黃崖前村、松山子村、石河頭村、北馬家莊村、紀家店子村、紀家溝村、土山屯村、大山張村、上疃村、西碾頭村、朱家屯村、呂家屯村、張家屯村、王家窪子村、小泥溝頭村、大泥溝頭村、西石嶺村、東碾頭村、東石嶺村、東潘村、河頭村、丁戈莊村、良家莊村、成家莊村、苑莊村、東李村、東馬家莊村、中草泊村、范家草泊村、西草泊村、劉家草泊村、海龍村、東草泊村、小崔家莊村、大崔家莊村、嶺前馬家莊村、東潘家莊村、李家村、西寨村、北寨村、丁家寨村、小北溝村、大泮村、逄家桃園村、畢家溝村、山家前村、山家北村、逄家台後村、東崔家灘村、西崔家灘村、中崔家灘村、莊家疃村、西安子村、下村村、東安子村、東寨村、閻家官莊村
人口數據
常住人口45127人(2017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5436 |
男 | 12983 |
女 | 12453 |
家庭戶戶數 | 833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5081 |
家庭戶男 | 12804 |
家庭戶女 | 12277 |
0-14歲(總) | 4349 |
0-14歲男 | 2290 |
0-14歲女 | 2059 |
15-64歲(總) | 17954 |
15-64歲男 | 9179 |
15-64歲女 | 8775 |
65歲及以上(總) | 3133 |
65歲及以上男 | 1514 |
65歲及以上女 | 161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3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