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家大院規模宏大,始於清朝嘉慶年間,成於同治年間,歷半個多世紀,由數代人努力而完成。
據城村支書張孝本介紹:鼎盛時期的張家大院,占地約150000平方米,由近40座大院,1000多間房屋組成。是山西喬家大院的數倍,雖經百年風雨滄桑,張家大院不少建築物消失或破敗,但其輪廓還在,骨骼猶存,大部分房屋現在還住著人。從現存的建築來看,其基本建築單位是四合院,由四座四合院和五座四合院組成一排,排排布列,縱橫交織,氣魄壯觀。每排四合院互相貫通,整個大院按家族世系、血緣關係為內在組織對房屋進行分配、使用。其房舍以青石為階,青磚到頂,前後插檐,五脊六獸罩頂,屋脊圖案裝飾,瓦當多樣,甚為精美。
大院石雕、磚雕、木雕隨處可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藝術價值挺高。每排房屋大門前,幾乎都有石獅、石戶、石礎等石雕,尤其石礎,形態、大小不一,富於變化,無不精美。每座大院的迎門牆上鑲嵌的家神土地廟則是磚雕藝術的博物觀,其中一處,花果繁盛,鳥獸生動,半壁生輝,合以“諸侯寶三寶為首,大夫祀五祀當先”的磚雕楹聯,令人嘆為觀止。木雕更多,凡門、檐、梁、窗能雕之處,無不極盡其能。尤其是門和檐下楹樑上,麒麟送子、松鶴延年、耕讀傳家、百年和合為寓意的木雕技藝高超,古滕連荷花,鳳凰戲牡丹,風格朴茂,透出家主超凡的品位和雅趣。
歷史
據張家後代人介紹,張家大院的創始人叫張淳,精通中醫,救死扶傷,有資料顯示“曾醫活數千。”被誥授奉直大夫。張淳第三子張九思為當時豫西五縣首富,田過千頃,佃戶數千家,年收租萬石。
張孝本曾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來形容張家田地之多,一位乞丐到張家要飯吃,下人不敢擅自做主,就去問管家,管家說:給他吃吧,早晚他會還給我們的,因為走不出我們的地界,他的大便會給我們的田地上肥料,這位要飯的也聽到了,很不服氣,心想我就不信你們張家的地這么多,吃完飯就馬上趕了,忍了兩天沒有大便,走了很遠的路程,覺得應該差不多了出了張家的地界了吧,就拉了泡大便,後來一問這裡還是張家的地。這可能僅僅只是個故事,但是足以說明張家的田地之多。
張九思有二子,長子張師禹,次子張師周,被誥封授朝議大夫,當過鹽運使的肥差。張家師字輩最厲害張家數代為官,地位顯赫,為豫西有名的豪紳,能建起如此豪門大院也就不奇怪了。
張孝本說:大院曾立有2個牌坊,4個碑樓,存留古碑現被學校校舍當作地基壓在下面,而牌坊則倒於溝內。在他的帶領下,我們踏著泥濘的道路,看到了那塊斷碑。張孝本指著這塊斷碑心痛的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文革中破壞的。走進斷碑,由永寧知縣拜題的“禮重三從伊水家風重教遠,心堅化石榮膺鳳誥賁崤山”的對聯,字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