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祜

張宗祜

張宗祜(1926年2月19日—2014年2月19日),河北滿城人,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家、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原名譽所長。

194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50至1951年,張宗祜任北京地質調查所、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地質調查員。1951年10月至1955年2月,張宗祜在原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副博士。自1948年大學畢業後,曾參加過石油地質、非金屬礦地質調查、以及鐵道工程地質調查工作。

張宗祜長期從事中國黃土、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第四紀地質研究,主持完成百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重點科技項目,揭示了黃土濕陷力學變形發生機理,提出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基本模式和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類型分類體系,是世界首位發現黃土滲透性規律的地質學家。張宗祜主持完成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華北地區水資源評價及合理利用”,解決了河北省大區域複雜地質條件下科學評價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量的重大難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宗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
  • 出生日期:1926年02月19日
  • 逝世日期:2014年02月19日
  • 職業: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原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
  • 主要成就:1980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批)
  • 代表作品:《中國黃土》《中國第四紀地質》《中國水文地質圖集》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黨員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26年2月19日,張宗祜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幼年時隨祖父在北京生活時間較長。祖父為清末秀才,父親曾操律師業後從政。他在中學時,由於數學老師多次講述有關礦物岩石方面的知識,對地質產生較大的興趣。中學畢業,張宗祜報考了北京大學地質系並被錄取。經常和同學們一起,騎上腳踏車,背上水壺,帶上鐵錘、羅盤去北京西山看地層,打化石,回來後還進行小結。這種堅持野外地質工作,培養了他細微調查觀察的良好習慣和作風。
1948年7月,張宗祜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9月到甘肅蘭州中國石油公司地質勘探處工作,擔任工務員,並在中國石油地質先驅者孫健初領導下從事石油地質工作。
1950年4月,張宗祜調至北京地質調查所。同年進入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沙漠區和當時在永利制鹼廠任職的鉀鹽專家李悅言在一起,進行鹼湖的天然鹼資源地質調查,成為中國最早進入該荒漠地區的地質工作者。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最早的一次鹼湖水文地質和水化學調查研究工作。1950年末,為了完成建國後中國第一條全部由中國自行勘測設計的鐵路線——包頭至銀川線,張宗祜和姜國傑步行近600千米進行沿線工程地質調查。多次穿越近百千米荒無人煙的地帶,穿過沙地鹽鹼灘,4次渡過黃河,條件十分艱苦。當時治安情況很差,雖有解放軍保護,仍3次遭遇武裝匪徒襲擊。但他們堅持完成了這項系統的鐵道工程地質調查工作。
1951年,張宗祜又前往山西太原西山進行石膏礦產資源的地質調查。這一段經歷雖然時間不長,卻從事了石油地質、非金屬礦產地質、鐵道工程地質調查等不同方面的地質工作,拓寬了專業知識面,增加了對地質現象的認識深度和對野外地質工作的興趣,這對張宗祜以後業務上和學術上的成就,有著很重要的影響。1951年底張宗祜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攻讀研究生。導師為蘇聯著名工程地質學家И.В.波波夫。由於波波夫考慮到中國黃土分布面積廣,厚度大,與工程關係密切,因而建議張宗祜選擇黃土地區工程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問題作為研究方向。這也成為張宗祜在以後30多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1955年,張宗祜獲得地質礦物學副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在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任工程師。先後參加了中蘇專家組對長江三峽樞紐的地質鑑定,以及國家計委為制定第二個五年經濟建設計畫組織的西北地區工業布局的考察工作。1956年7月13日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到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工作至今,先後任土質學研究室、工程地質研究室主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總工程師、所長、名譽所長。此期間主要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科研工作,多有建樹。
1955年3月至1957年1月,張宗祜在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工作,擔任工程師。
1956年7月,張宗祜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1月,任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工程地質研究室兼科技情報室負責人。1957年,參加過國家自然科學12年科技發展規劃(1956-1965)中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部分的編制。
1963年,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土質學研究室主任。1963年,參加過全國農業科技十年規劃制訂工作。
1973年,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技術負責人。
1978年5月,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總工程師。
1957年1月至1978年1月,張宗祜在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擔任總工程師。
1978年1月至1980年1月,張宗祜在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擔任所長兼黨委書記。
1980年1月至1988年5月,張宗祜在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擔任所長。
1980年11月,張宗祜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地學部)。
1981年,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1983年至1987年,任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
1987年4月至去世前(2014.02),任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8年5月至2014年2月,張宗祜在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擔任名譽所長。
1992年1月至2004年1月,張宗祜擔任河北省石家莊市科學技術協會高級顧問、名譽主席。
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第六次學部委員大會上當選為地學部副主任,同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特約成員。
1994年,張宗祜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礦山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
2001年1月,張宗祜擔任河北省石家莊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2011年,在河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張宗祜被授予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2014年2月19日凌晨1時48分,張宗祜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周歲。2月22日上午,張宗祜遺體告別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雲瀚廳舉行,張宗祜院士親屬、同事及其生前好友前往送別。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55年張宗祜回國後早期參加中國西北地區工業建設布局選址的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國內一些大江大河水利工程建設選址的工程地質調查工作,以後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的科研工作至今。對中國黃土高原的區域地質、地層、地貌及黃土工程地質性質、土壤侵蝕規律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黃土的微結構與其力學性和黃土濕陷性變形、黃土的滲透性規律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創新的認識。
  • 學術論著
張宗祜著有《中國黃土》、《中國第四紀地質》、《中國地下水》等專著;主編了《中國黃土高原黃土工程地質圖(1:100萬)》、《中國及毗鄰海域第四紀地質圖及說明書(1:250萬)》、《亞洲水文地質圖》、《黃土高原地貌圖(1:50萬)》等著作。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09.12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與黃土高原》
張宗祜編著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10
《區域地下水演化過程及其與相鄰層圈的相互作用》
張宗祜等著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5.12
《中國地下水資源 資料庫卷》
張宗祜,李烈榮主編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4.09
《中國地下水資源 綜合卷》
張宗祜,李烈榮主編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4.03
《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演化》
張宗祜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4.03
《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
張宗祜,李烈榮主編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3.06
《張宗祜》
張宗祜著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04
《中國黃土》
張宗祜著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12
《中國西部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
張宗祜,盧耀如主編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0.05
《九曲黃河萬里沙 黃河與黃土高原》
張宗祜著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0.02
《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演化》
張宗祜等著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9.06
《中國北方晚更新世以來地質環境演化與未來生存環境變化趨勢預測》
張宗祜等著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7
《亞洲水文地質圖 1:8000000》
張宗祜主編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6.03
《黃土高原區域環境地質問題及治理》
張宗祜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4
《川滇南北構造帶中段晚新生代地質研究》
張宗祜主編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3.12
《黃土高原地區土壤侵蝕》
張宗祜等著
中國地質大學社
1992.07
《中國東南沿海第四紀地質論文集》
張宗祜主編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0
《1∶250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毗鄰海區第四紀地質圖說明書》
張宗祜主編
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6
《中國黃土高原地貌類型圖1:500000》
張宗祜主編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5.09
《粘土類土和岩石的強度與變形性能的本質》
(蘇)奧西波夫 В.И.,
李生林,張之一,張宗祜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0
《中國黃土》
王永焱,張宗祜主編
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6.11
《黃土地區運河設計與建築的工程地質研究》
張宗祜著
北京:地質出版社
  • 科研成果獎勵
張宗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82年
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9年
華北地區水資源評價和開發利用研究(地下水資源評價部分)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毗鄰海區第四紀地質圖(1:250萬)及說明書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4年
區域地下水演化過程及其與相鄰層圈的相互作用
省部級一等獎
2005年
院士科普書系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7年
中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評價
省部級一等獎
20世紀70年代,張宗祜主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等39個單位參加。該圖集是中國第一部水文地質專業圖集,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建國以來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地下水的區域分布和各種不同自然單元景觀的複雜水文地質特徵。1979年出版後,被列入《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系列成果內,於198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六五”至“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第38項“華北地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研究”,對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提出了解決途徑、方針及科學管理等意見,張宗祜是項目負責人,該項成果獲1989年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1年,張宗祜組織指導《亞洲水文地質圖》的編制,不僅對亞洲和中國的地下水環境和資源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資料和系統總結,而且還填補了洲際水文地質圖在亞洲的空白,從而獲得國際水文地質界的高度評價。1993-1996年張宗祜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類活動影響下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與發展》的負責人,和其他單位合作領導完成該項研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和預測。
地質研究
有很深的造詣,曾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是最早提出黃土高原第四紀下限年代為距今248萬年左右的學者之一,為解決中國大陸第四紀下限問題提出重要依據。1983年以來,他倡議並負責主編、組織中國12個主要研究單位和專家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毗鄰海區第四紀地質圖(1∶250萬)及說明書》的編制工作。這是中國第一份全國性,包括海域在內的第四紀地質圖件,達到了較高的國際水平,在國際第四紀會議上獲得好評,1993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99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與此同時,他負責主編的《中國第四紀地質》(英文版),則全面總結了中國第四紀地質的發展史、各類堆積物的分布規律、新構造運動、氣候演變、地層和古地理等。
地質問題研究
張宗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如黃河的治理,他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治沙,要把中游減沙和下游排沙結合起來,把產沙的重點地區作為治理的重點地區,把工作重點放在“治害”上。以“興利”為目的的水利設施應考慮是否有利於黃河的治理。1988年他在中科院學部委員大會上提出了這一重要建議。在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時,他積極組織院士專家並負責對中國地質環境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考察並提出建議。曾先後對長江三峽庫區土地利用及移民;東部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黃河三角洲)的海平面上升;西南岩溶石山地區(貴州、雲南)及西北水資源情況等方面進行諮詢考察,並提出對策研究報告供領導部門科學決策參考。此外,還參加了中國科學院雲南瀾滄江及攀西地區地質考察,中國工程院西北水資源考察及諮詢,地礦部及陝、甘、寧、青、新、內蒙古六省區的西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勘查開發討論,獻計獻策。
1990年代以來,張宗祜從全球變化的視角,進一步把研究重點轉移到地質環境的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上來,先後組織了晚更新世以來北方地區(包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以及華北平原和渤海沿岸地帶)地質環境的演化與未來生存環境變化趨勢;人類活動影響下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與發展等項目的研究,並作為首席科學家指導多部門、多學科,環境地質領域創新的綜合研究,側重探討地下水圈的環境演化問題,獲得重要進展。
科研組織
張宗祜不僅從事上述主要地質領域的科學研究,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四紀地質學科的帶頭人,他還用了許多精力和時間進行科研的組織管理工作,是一個出色的科技管理專家。他深知任何重大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地質領域,離不開科研群體的支持和創造。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創建中國第一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機構,即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的過程中,從規劃、組建到科研活動的開展,張宗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還建立了當時中國最早的專業情報研究室,主持編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科技情報通訊。60年代在所內建立工程地質學的分支學科——土質學研究室。70-80年代,他多次成功地組織國家和部級的科技攻關項目和基礎地質多學科、多部門協作的研究項目。他兼任學術組織多項職務,都是不遺餘力地積極組織學術活動並親自作學術總結。

人才培養

50多年來,張宗祜一直堅持野外工作,到實地考察。即使已過古稀之年,仍然親自到黃土高原、川西山地、雲貴高原等地,帶領年輕的地質工作者跋山涉水,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和考察。雖然他對黃土地區已十分熟悉,但仍在這一領域內不斷求索。黃土高原的溝溝岔岔幾乎遍布他的足跡。他治學嚴謹,善於綜合分析和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為我所用,學術思想活躍,有開拓創新精神,不斷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創造獨到的學術見解。他平易近人,對同志循循善誘,對年輕人更是關心培養,言傳身教,從不保留自己的學識心得,給人以深刻印象,是一位難得的嚴師良友。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0年初
全國地質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0年
國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貼
1993年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1994年
首屆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
第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78年
河北省地質學會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屆)
1979年-1988年
中國地質學會第32屆、第33屆理事會理事
1985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9年
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0年
河北省地球物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第四紀地質與第四紀冰川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
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副主席
全國地層委員會第四紀地質組副組長
中國地質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河北省人大代表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黃土委員會委員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委員會委員
國際工程地質協會會員

人物評價

張宗祜長期從事中國黃土、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第四紀地質研究,主持完成百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重點科技項目,揭示了黃土濕陷力學變形發生機理,提出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基本模式和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類型分類體系,是世界首位發現黃土滲透性規律的地質學家。張宗祜主持完成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華北地區水資源評價及合理利用”,解決了我省大區域複雜地質條件下科學評價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量的重大難題。
張宗祜先生的一生為中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第四紀地質、中國黃土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等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曾參加石油、非金屬礦、鐵路工程和西北地區工業建設布局選址等地質調查工作,為三峽大壩選址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交通項目、水資源勘探開發提供技術指導、規劃論證和決策諮詢。他對中國黃土高原的區域地質、地層、地貌及黃土工程地質、土壤侵蝕規律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張宗祜先生熱愛祖國,敬業奉獻,治學嚴謹,品德高尚,是中國科技界的楷模和傑出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