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風

張季風,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1982年1月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1982年1月——1989年7月,在機械工業部長春氣象儀器研究所工作,1992年在東北師範大學日本研究所獲得日本經濟專業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2年年底,赴日本進行合作研究,任日本宮城教育大學客座研究員,1994年入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研究科留學,1999年3月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9年3月被聘為該校客員研究員(做博士後研究),1999年12月,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工作,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經濟研究室主任、所長助理,2017年7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季風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東北師範大學、日本東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務: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 性別:男
主要研究領域,主要論著,著作,論文,出版圖書,

主要研究領域

日本巨觀經濟分析、中日經濟關係、日本國土綜合開發

主要論著

著作

1、《日本國土綜合開發論》,專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1月。
2、《掙脫蕭條:1990—2006年的日本經濟》,專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4月。
3、《日本與東亞經濟合作》(副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9月。
4、《21世紀中日經濟合作與展望》,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5、《日本各學科知名學者要覽》(副主編),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論文

日本經濟:現狀與展望,《亞非縱橫》,2007年第1期。
步入自律性復甦軌道的日本經濟,收入《日本:2005》,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0月。
日本巨觀經濟運行走勢分析,《當代亞太》2006年第3期。
日本經濟步入“自律性”復甦階段,《國際金融》2006年第1期。
“政冷經熱”析,《Beijing Review》2006年第21期。
中日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的作用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日本學刊》2006年第4期。
經濟影響與被影響的經濟——後小泉日本對華關係的態勢及走向,《新廣角》,2006年第9期。
日對華直接投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2006年5月18日,第77期。
日本貿易順差、日元匯率與外匯儲備狀況,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2006年8月3日,第118期。
日本經濟步入自律性復甦軌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06年6月。
日本經濟回顧與展望,國家發改委《國際借鑑》,2006年第1期。
當心“政冷經熱”走向“政冷經涼”,《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1月27日,第一版。
日本經濟告別零利率,《人民日報》2006年7月19日,第七版。
日本經濟復甦勢頭強勁,《學習時報》2006年3月6日
中日關係的“政冷經熱”,《學習時報》2006年4月3日。
日本解除零利率政策的背景及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7月25日。
安倍政權的經濟難題,《人民日報》,2006年11月
日本不良債權處理的突破性進展與課題,《日本研究》,2005年第1期。
中日之間“政冷經熱”常態化與對策,《國際貿易》2005年6月號。
日本引進外資新動向——如何看待日本引進外資首次超過對外直接投資問題,《國際貿易》2005年8月號。
日本經濟走勢及對我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05年2月。
把握機遇,繼續加強中日經濟合作,《經濟日報》,2005年5月7日第一、二版。
著眼大局,加強中日經濟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4月28日。
復甦趨緩的日本經濟,收入《2004:日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9月。
今非昔比 中日經濟的互補性與依存性制約中日關係,《新廣角》周刊2005年第11期。
社科院A類課題《中日關係與東亞區域合作》(《21世紀的中日關係》),中日經濟關係、東亞經濟合作部分,重慶出版社(待出版)。
北京市發改委重大課題“國際大都市比較課題”,東京部分及總報告部分。
當前中日經濟關係的基本特徵及其對策,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2005年6月。
日本高速增長時期制定經濟規劃的經驗以及對我“十一五”規劃的借鑑意義,國家發改委專家座談會,2005年11月4日。
汽車領域的中日合作,收入《中日公共事業與區域經濟振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9月23日。
中日之間政冷經熱常態化及其思考,收入北京大學《2005年中日經濟高級論壇論文集》,2005年10月9日。
日本對外投資情況分析及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5年第32期。
中日經濟關係的新變化與我國的對策,收入《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第九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4月23-24日。
中日經濟關係與汽車領域的合作,名古屋市立大學講演會,2005年2月10日。
中日國土開發政策比較研究,一橋大學講演,2005年3月25日。
中日“政冷經熱”常態化與東北亞經濟合作,中日韓合作與東北亞秩序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2005年8月6日。
“東亞FTA”的現實意義與可行性,收入《21世紀中日經濟合作與展望》,社科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從戰略視角看中日兩國汽車產業的合作,收入《21世紀中日關係發展構想》,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8月。
緩解能源領域競爭——兼論中日兩國汽車產業的合作、《國際貿易》、2004年1月。
日本經濟走向復甦、《當代亞太》、2004年1月。
經濟列車駛向復甦、《人民日報》、2004年2月20日。
日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與教訓、《經濟參考報》、2004年2月20日。
日本產煤地區結構轉型的經驗、《國際借鑑》、2004年第3期。
探求更多共同利益——中日兩國在能源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國際貿易》、2004年第9期。
結構性因素並未根除——日本不良債權處理的突破性進展與面臨的課題、《國際貿易》、2004年第9期。
“小泉改革”剖析、《當代亞太》2004年第7期。
日本經濟走向復甦原因探析、《現代日本》2004年第2期。
日本經濟何時步入自律性復甦,《世界知識》2004年第4期。
2003年日本經濟運行基本情況,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9月。
日本經濟回升原因分析,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9月。
當前日本經濟熱點問題透視,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9月。
2004年日本經濟走勢分析,收入《日本:2003》,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9月。
“小泉改革”的回顧與展望(合著),《日本學刊》2004年第1期。
中日經濟合作的互動機制與前景展望——兼談對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在浙江中日經貿合作開放論壇上的講演,收入《中日經貿合作(浙江專題)論文集》,2004年6月9日。
“21世紀中日經濟合作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日本學刊》2004年第3期
中日兩國在能源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日本學刊》2004年第6期。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中國企業家》2004年第4期。
2003年日本經濟明暗相間,《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2月10日。
日本經濟緣何回暖,《經濟日報》,2004年5月10日。
2003年日本經濟(上),《學習時報》2004年1月19日。
2003年日本經濟(下),《學習時報》2004年2月9日。
千萬不可小看日本,《環球供應鏈》2004年第12期。
日本經濟形勢及對我國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04年3月。
欲振乏力的日本經濟,收入《日本:2002》,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0月。
戰前日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及其特點,《日本學刊》,2002年第3期。
戰後日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極其特點,《日本學刊》2003年第2期。
日本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及其啟示,《中國審計》,2003年第6期。
提高內需比重,促進全面小康建設,《社科黨建》2003年第2期。
新幹線與日本經濟,《日本學刊》2003年第6期。
21世紀初期中日經貿關係的機遇,《中國審計》2003年第24期。
日本央行維持現行金融政策情況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3年第4期。
日本經濟近期發展趨勢,《日本學刊》2003年第1期。
日本經濟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3年第8期。
小陽春難敵寒冬夜,《中國財經報》2003年1月18日。
日本央行和政府頂牛,《世界新聞報》,2003年1月23日。
東亞自由貿易區:13國新墾,《粵港信息日報》,2003年10月22日。
日本經濟——浮出水面透口氣,《中國財經報》2003年12月20日。
擺脫困境走向自律性復甦的日本經濟,收入《日本發展報告(2000-200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7月。
舉步維艱的日本經濟,收入《日本:2001》,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7月。
中日經貿合作的互動機制與前景展望,《現代日本》,2002年第4期。
構築東亞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可能性——以經濟視點為中心,收入《日本與東亞經濟合作》,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9月。
中日經濟關係縱橫談,《成功行銷》2001年第5期。
回顧與展望:2001年的日本,《日本學刊》,2002年第1期。
東亞經濟合作中的日本作用,《中國財經報》,2002年2月27日。
2001年日本經濟展望,《當代亞太》,2001年第3期。
20世紀90年代中日經貿關係的發展與特點,《日本學刊》,2001年第3期。
日本經濟復甦及其與東亞經濟的互動關係《當代亞太》2000年第12期。
中日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比較研究,收入第4屆中日青年論壇文集,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日本綜合國土開發《當代亞太》2000年第11期。
日本經濟復甦及其對東亞的影響,收入張蘊嶺、趙江林主編《走發展、合作、開放之路》,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7月。
日本進入大失業時代《中外交流》2000年第6期。
戰後日本失業結構特徵與就業機制《日本學刊》2000年第2期。
論日本的失業問題《日本學論壇》2000年第1期。
90年代日本經濟萎縮與政府的責任《日本研究》2000年第2期。
近年日本經濟萎縮與景氣恢復面臨的難題《現代日本經濟》2000年第1期。
中國における小城鎮建設の実態に関する一考察??小城鎮建設政策研究(1)、『研究年報経済學』(日本)第61巻第2號。1999年9月
中國內陸部の小城鎮建設に関する現地調査の結果??小城鎮建設政策研究(2)、『研究年報経済學』(日本)第61巻第3號。1999年11月
中國における小城鎮建設の現狀と問題、『東北農業経済研究』(日本)1999年第1號。
日本との比較における中國の農業過剰労働力移動の特質(合著)、『東日本國際大學研究紀要』(日本)第4巻第1號。1998年9月。
當前日本金融風潮透視《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2期。
日本金融體制改革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7期。
北海道拓殖銀行和山一證券倒閉的原因探析《現代日本經濟》1998年第2期。
私から見た日本の銀行、『こうゆう』(日本)、1996年第23號。
日本細川內閣的經濟政策走向、《中國工業經濟研究》1994年第2期。
日本經濟國際化中的人才國際化《世界經濟與政治》1994年第8期。
日本東北地區產學官一體化及對我們的啟示(合著)《經濟視角》1994年第10期。
戰後日本金融的巨觀管理與金融國際化《上海金融》1994年第4期。
日本加入關貿總協定及對外開放體制的確立《外國問題研究》1994年第3期。
亞洲新興工業國及地區出口導向工業化研究(合著)《外國問題研究》1994年第3期。
洋務運動、殖產興業、經濟發展《外國問題研究》1994年第2期。
困擾日本經濟發展的難題——勞動力不足《亞太經濟》1994年第2期。
日本勞動力市場的新變化與走勢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1993年第6期。
細川內閣的“緊急經濟對策”與產業結構調整《亞太經濟》1993年第6期。
東北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コスモス構想についてーー兼ねて中日両國における東北地方の合作を論ずる、『Intelligent Cosmosニュース』(日本)、1993年第8號。
談細川聯合政權與產業結構調整《外國問題研究》1993年第4期。
“東北高智慧型小宇宙構想”及其特點——日本“產學官結合”的典型模式《外國問題研究》1993年第2期。
試析90年代日本經濟的一大難題——人手不足《日本研究》1992年第4期。
科技人才短缺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初探《現代日本經濟》1992年第4期。
中日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政策比較分析《外國問題研究》1992年第1期。
90年代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兼談我國應採取的對策《日本問題研究》1992年第2期。
日本的人才國際化與我們的思考《日本問題資料》1992年第3期。
淺談日本資本原始積累及其特點《外國問題研究》1990年第3期。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張季風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1900年1月1日
《日本國土綜合開發論》是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季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