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生,浙江玉環沙門鎮南山村人,曾任沙門鎮衛生院院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浙江省楹聯研究會副會長,玉環縣楹聯文學社社長,玉環縣政協1-6屆委員,曾任玉環縣台胞台屬聯誼會副會長。沙門鎮衛生院原院長。主編《玉環楹聯集》,楹聯作品入編《百家聯稿》叢書。在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他被組委會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子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5年
- 職業:沙門鎮衛生院院長
- 出生地:浙江玉環沙門鎮南山村
人物簡介,好人好事介紹,
人物簡介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說易行難,體現了人求穩中有降修身的一種境界。而把楹聯創作作為自己晚年人生樂趣和追求,老張就是這句話的最好的踐行者。
好人好事介紹
老張一生行醫,年高德劭,曾任沙門鎮衛生院院長,是玉環縣1至6屆政協委員,現為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浙江省楹聯研究會理事、中國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玉環縣楹聯文學社社長。他喜愛詩聯,筆耕不輟,創作頗豐,在各類報刊、書籍上發表稿件800餘副,在各類全國性徵聯活動中獲獎作品40多副,其中一等獎4副,二等獎13副。他還榮獲《中國楹聯報》“十佳撰聯高手”、《對聯》雜誌“聯壇百泰”和“聯壇百強”等稱號,在國內楹聯界有較高的知名度。
老張和與楹聯結緣時間並不算長,但卻成了他晚年快樂生活的心靈夥伴。從沙門衛生院院長的職位上退下來後,身體硬朗、思想活躍的他希望自己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當時,老張收到聯友王增長先生寄來一張《中國楹聯報》,後又在李先鴻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從此老張就和楹聯結下了不解之緣,養成了每天學習楹聯寫作的好習慣。用老張的話說,《中國楹聯報》是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每次外出參加政協會議或學習考察,檔案袋裡總是不忘裝上這份報紙,他多次去台灣探親,不但隨身攜帶,還交代家人定期將報紙轉寄至台灣。
老張在學習創作方面的刻苦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這也是他在短時間內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楹聯寫作能手的重要原因。老張的熱心腸在沙門鎮是出了名的,白天他忙於社會公益事業,無暇顧及楹聯學習創作,但每天凌晨2點到5點間,都會利用這段時間自學中國文學及《對聯》、《中國楹聯報》等楹聯資料和鑽研楹聯寫作,這個習慣堅持了7年都沒有變過。短短的幾年時間,老張由最初的不懂古今四聲、不諳聯律,到逐漸步入楹聯藝術門檻而至現在的熟知譴辭造句、平仄對仗,成為行家裡手。
在楹聯學習創作方面,老張有自己的獨到心得:一是要善於學習。多年來,老張除鑽研楹聯書籍外,還一直堅持學習中國文學、歷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識,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強自己的思維能力。同時,他認為對於自己的作品不能孤芳自賞,要多和別人交流創作心得,多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再加以提高。二是要善於思考。在創作過程中要培養自己的思路,創作要有個主題方向,要養成獨立思考習慣。不能因為可以提供的素材太多而感到迷惑,要把多餘的、無用的素材除去,再對作品進行精雕細琢,令自己滿意然後才推出給別人欣賞。三是要善於堅持。老張認為完全掌握楹聯要義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為一開始寫楹聯的時候,漫無頭緒,寫了很多所謂的作品,過了很久再回頭看,就會發現它們不足之處,但創作經驗已慢慢積累在心中。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和信念,在弄清楹聯的基本對仗後,進一步了解到其他類型的對仗;在樹立自己主流創造風格後,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其他流派創造風格。
在自身獲得成功的同時,老張也不忘在社會上發揮餘熱。2004年9月,在老張等老同志的努力下,玉環縣楹聯學社成立,吸收了全縣60多名楹聯高手和愛好者,在社會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縣楹聯這朵民間文化奇葩綻放異彩,為建設我縣文化強縣作出應有的貢獻。2006年5月,在老張的策劃和幫助下,沙門鎮成功舉辦了全國性的廉政楹聯大賽,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之後,老張還將參賽的600多副楹聯作品整理成冊,專門製作成“廉政楹聯”書籍,並協助鎮黨委建成了廉政楹聯一條街,此項活動的成功組織獲得了縣紀委、宣傳部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2006年10月,《玉環縣楹聯集》問世了,這是我縣第一次對流傳在民間的廟堂、戲台、公園、名勝古蹟等場所的楹聯進行系統整理。老張作為縣楹聯文學社社長、《玉環縣楹聯集》出刊主要發起人之一,在編輯的一年多時間裡,更是嚴謹治學、勤於筆耕,使盡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老張就是這樣一個人,年逾古稀的他仍不滿足,仍不知疲倦,仍在孜孜追求,他就象一根點燃的透亮銀燭,無盡地綻放著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