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和(近代中醫外科土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子和(1894—-1972),名文禮。南陽高廟鄉高張營人。幼讀私塾,後隨父習醫,長於外科。

1918年(民國7年),馮玉樣部視其醫術精湛,任為上尉軍醫。1926年秋,因母年老多病,退役懸壺故土。1946年遷居南陽城內,歷任景武高中、復興中學校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南陽新華公社衛生院、南陽市醫藥衛生科學研究所工作,曾被衛生主管部門命名為中醫外科土專家。1962年,當選為南陽市政協委員。1963年,調入南陽市人民醫院,直至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子和 
  • 別名:張文禮
  • 國籍中國
  • 籍貫:南陽 高廟
  • 出生日期:1894年
  • 逝世日期:1972年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擅長領域,

人物經歷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出生。
1918年(民國七年),馮玉樣部視其醫術精湛,任為上尉軍醫。
1926年(民國十五年)秋,因母年老多病,退役懸壺故土。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遷居南陽城內,歷任景武高中、復興中學校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南陽新華公社衛生院、南陽市醫藥衛生科學研究所工作,曾被衛生主管部門命名為中醫外科土專家,多次出席省、地、市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
1962年,當選為南陽市政協委員。
1963年,調入南陽市人民醫院,直至病逝。
1972年,在南陽市人民醫院去世。

研究方向

子和幼承庭訓,通曉中醫外科理論,又博採歷代醫家所長,師古而不泥古,學今而能化裁,在數十年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瘡瘍治療經驗,多有創見。
子和對瘡瘍治療,頗有見地。常說:“瘡科之病,百千方症,首當辨明陰陽。陽症者,其毒淺,多謂火毒之滯,發於六腑;陰症者,其毒深,多因寒疾之凝,陰毒深伏,發於五臟。瘡瘍反映之症狀,不是純陰純陽,而是錯綜複雜,陰陽交叉,務求詳審”。在治療方法上他認為:“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合則明,必須藥症合應”。不能“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形之於外,必根於內。子和特別重視瘡瘍的整體治療,提出:瘡醫務必精內,治外而不治內,是舍本求末。病者郝某,患右股骨骨髓炎,骨質破壞殘缺,某醫院擬作截肢處理。經子和診治,合用王氏陽和湯、補中益氣湯,升而補之。又倍用參、芪,使陽和湯的溫補和陽、散寒通滯作用起到如虎添翼效應,並加補胡桃、全蟲,外用面包裹而燒熟食之,以達補精填髓,終使痼疾治癒,迄今健康。
腦疸之症,子和認為屬於陽中之陰,發於督脈、膀胱二經。其瘡雖起,難發、難化、難潰,最忌毒不外達,致成內陷。需用溫托助阻,才能化逆為順。故常以四妙湯為基本化裁,黃芪往往重用2市兩以上,多收到良效。
子和非常重視脾胃在治療瘡瘍中的作用。他說:“脾胃乃後天之本,脾胃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氣血乃化毒之本。脾胃和氣血之盛衰,與瘡瘍之順逆轉化有密切關係”。對《外科症宗》所述:“諸瘡全賴脾上,調理必須端詳”的觀點,他十分重視。在治療中,往往採用藥餌化毒兼提,藥物與食療相合。常補以小公雞、瘦肉、不油膩呆胃之品,每多取效。他認為:瘡瘍雖屬火毒之症,一旦膿出毒泄,用藥也應旋即減除苦寒之品,以防損傷胃氣。
子和幼生鄉村,長期與勞苦人民交往,深知病者就醫用藥之難。他十分重視篩選民間土單驗方,如用薯葉加黑糖或馬齒苑加黑糖搗泥,外敷陽症腫瘍;用鮮蚯蚓加白糖化汁,外敷蜘蛛瘡(帶狀泡疹);用長形河蚌殼鍛燒研末,治療甲溝炎引起的肉芽增生;油泡蒼耳子,治療疔瘡等,多取奇效,又減輕病人負擔。

擅長領域

瘡瘍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