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時,男,1976年01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員。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山東省海洋湖沼學會、山東遺傳學會和山東省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會員;《漁業科學進展》刊物特約審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天時
- 出生地:福建省安溪縣長坑鄉祥泉村
- 出生日期:1935.8.14
- 逝世日期:2004.1.27
簡介,人物生平,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成果,獲獎情況,專利著作,論文發表,
簡介
研究方向:水產動物遺傳育種與養殖。主要從事水產動物的育苗、養殖、選擇育種、分子育種和新品種開發研究,以及產業化示範、科普教育和技術服務等工作。在鮃鰈魚類和對蝦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參數評估、配種方案最佳化、育種體系構建、育種信息管理和工廠化養殖等方面做過深入研究。曾承擔和參加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基金、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和科技平台等20多項課題研究。近年來主持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科技部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運行項目子課題、農業部農業財政項目、青島市科技發展指導計畫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聯合育種項目和橫向課題等10多項。曾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海洋創新成果獎一等獎、青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核心成員、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成員等各類獎勵10餘項。於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以第一作者發表16篇),其中SCI收錄6篇(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或EI收錄4篇);申請並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第一位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均排名第一位);參與編寫專著2部。
人物生平
2004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專業,獲碩士學位; 2010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專業,獲博士學位。主持青島市科技發展指導計畫項目“大菱鮃重要性狀的分子改良研究” (項目編號:KZJ-38)、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中國對蝦化學誘變育種及其誘變機理研究”(2008-ts-09)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聯合育種項目“紅羅非魚的多性狀複合育種”(2008-2010)。主要參加課題包括: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畫(“948”計畫)項目“水產主導品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引進與水產育種技術”(2006-G55(B); 2006-2010)、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規模化大菱鮃優質苗種生產技術中試”(2006-200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微衛星多重PCR分子標識技術的建立及其在中國明對蝦抗病品種選育中的套用”(30500378;2006 -2008)、十一五863課題“鮃鰈類高產、抗病品種的培育”(2006AA10A404;2006-2010)、十一五863課題“蝦、蟹高產、抗病品種的培育”子課題“中國對蝦高產、抗病品種的培育”(項目編號:2006AA10A406;2006-201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對蝦多性狀複合育種的遺傳參數評估原理與模型”(308719192;2009-2011)等多項課題。主要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水產生物遺傳育種工作。於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SCI收錄4篇(以第一作者發表13篇,其中SCI或EI收錄3篇),申請專利3項,授權2項。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
張天時(1935.8.14——2004.1.27),福建省安溪縣長坑鄉祥泉村人,字長和,號貽尚,出生於中醫世家,“內安溪”知名老中醫。 20世紀60年代,被派往藍田鄉進德村、益嶺村等偏僻山村,當了20多年的赤腳醫生。那時醫療條件差,農村生活艱苦、缺醫少藥,對經濟拮据的患者,張天時總是分毫不收。 後來,張天時到長坑醫院工作,醫院的中醫門診也因他的精湛醫術而遠近聞名,每天有100多號人前來就診,他常常忙到忘記了吃飯。 1995年,張天時退休。退休後的張天時堅持在兒子的診所坐診,那時候交通不方便,慕名遠道而來的患者,有的用人背,有的用擔架扛,中午,家中常常要多做些午飯,免費給患者或家屬提供午飯。去世的前幾天,有病在身的他心裡牽掛的,依然是前來就診的人們,手發抖寫不了字,他就叫來孫女幫忙打下手。現在,在祥華、藍田、長坑、感德一帶,提及他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無不欽佩。
媒體報導:《茶鄉名醫張天時紀事》(泉州文明網)
在安溪長坑、藍田、祥華一帶,多數中老年人,一提起張天時,可謂無人不知。從山村的“赤腳醫生”到編入長坑醫院,到哪兒哪兒就圍滿病人,甚至一些沒病的人也要讓他把把脈、辨辨寒熱虛實,有時只是探親、訪友、趕集,也常因看病耽擱,日暮方歸。他總不厭其煩,即便生命最後一段時間,手已無握筆之力,他還讓孫女代寫處方,堅持為病人看病。
他的一生屬於農村,屬於病人。
1935年,張天時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中醫傳承到他已是第十一代,有300多年歷史。其父張延僑,人稱“賣藥僑”,醫術精湛,在長坑、祥華、藍田一帶負有盛名。張天時從小就遵循祖訓,熟讀《湯頭歌決》、《藥性賦》等醫學著作,隨父走村串戶行醫。16歲的張天時,就能單獨到漳州收購青草藥,挑回老家炮製。
50年代中期劃分階級成分時,其父張延僑評為“地主”,被禁止行醫,但是當時醫術人才非常稀罕,政府把他安排在長坑醫院藍田分院當藥劑師,只準其抓藥,不準其行醫。張延僑於是就悉心授醫於後代,加上張天時勤奮好學。1956年,21歲的張天時醫術已經日趨成熟,達到“出師”程度,隨父來到藍田,在進德村保健站當“赤腳醫生”,開始了行醫生涯。
在口耳相傳的年代,醫生的口碑依靠不斷積累的成功案例形成。藍田村52歲村民徐銘偉出生時,其母難產大出血,因失血過多,危在旦夕,請遍藍田、長坑、祥華一帶的老中醫,都認為無能為力。家人絕望至極,甚至已經準備後事,又見人一息尚存,有人建議:“不如請進德那個年輕張醫生看一下。”碰碰運氣請張天時出診,張與幾個老中醫會診後,主張灌服“通竅散”,服藥後,徐母開始慢慢緩過來,後來經過調理,逐漸康復。自此,張天時的醫術在藍田周邊開始傳開。
1964年,藍田鄉偏遠村莊嶺頭(含益嶺、內春、益溪三個村)缺醫,張天時被調配到嶺頭保健站。嶺頭與尚卿交界,距離藍田鎮區近10公里,該地海拔近千米,道路崎嶇,因是山嶺之顛故名嶺頭。當時該地民眾看病非常不便,有時只能請神棍巫婆頂替治病。張天時的到來,大大解除了當地民眾缺醫少藥之苦。
據益嶺村81歲村民鄭教房回憶,護林員鄭慶在山上清除雜草時,柴刀不慎劃到“野豬炮”(一種私制的捕獵炸藥)爆炸,從頭到腳,全身被炸得體無完膚,大大小小有30多處傷口。張天時及時趕到,並幫其止血,因為傷口太多,又沾滿泥土、木屑等雜物,僅縫合就用了三個多小時,每個細節都非常到位。
張天時在嶺頭駐守11年,雖地處偏遠,但還是有很多病人慕名而來,本鄉自不必說,甚至長坑、祥華、尚卿、蓬萊一帶,或扶或背或抬,翻山越嶺來看病。因為路途遠,周邊也無飯店,其妻經常要煮大鍋飯,而當時張家在村里屬插隊落戶,糧食分配與村民同等待遇。
現已63歲鳳城鎮新躍街華新第二衛生所醫生徐江海,14歲從師張天時學醫,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張對病症辨析判斷的準確和中藥炮製的講究。張家祖傳中藥炮製非常嚴格,熟地要“九熟九制”;杜仲要炒到黑透,折可斷絲;青草藥該用什麼炮製,黃酒、赤砂、童子尿……絕不偷工減料,因為中藥炮製是否達到要求,直接影響藥物療效。
1975年,我縣為壯大醫療隊伍,張天時被編入並調往長坑醫院。在他離開嶺頭之前,張天時還在當地培養了鄭火良、鄭火煉、鄭定國等“赤腳醫生”。祖傳醫術本不外傳,但張看到山村民眾病患之苦,不吝賜教。
1995年,張天時退休。他每天堅持在兒子的診所坐診,既方便當地民眾,也悉心教導已從事鄉醫多年的兒子張炳輝,使兒子的醫術不斷提高,至今診所依然像他健在時那樣繁忙。診所旁邊還建有一座專門炮製中藥的製藥房,也是源於張天時的悉心教導。
教育經歷
2006/09 - 2010/06,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學,博士,導師:王清印
2001/09 - 2004/06,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學,碩士,導師:王清印
1997/09 - 2001/06,煙臺大學,生物化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13/01-至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7/07-2012/1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4/07-2007/06,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實習員
研究成果
主要從事動物遺傳育種與繁育學科的水產動物遺傳育種與對蝦工廠化菌藻相平衡高密度養殖設施和方法研究。作為骨幹共同研究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產動物多性狀複合選育技術,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建立以“水產動物多性狀複合選育技術”為核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育種與健康養殖創新團隊,本人作為其中的骨幹,全程參與其中的工作。主要貢獻包括:建立了規模化水產動物家系構建與培育技術;建立了中國對蝦、大菱鮃和紅羅非魚分析和估算生長、抗逆等重要經濟相關性狀的精確遺傳評估模型,共同研發出“水產動物育種分析與管理系統”軟體,可自動完成種質和性能測定數據的管理、遺傳參數估算、育種值計算、配種方案制定等工作。本人作為骨幹共同完成中國對蝦“黃海2號”和大菱鮃“丹法鮃”新品種的選育,實現了新技術和品種的推廣和套用。其“大菱鮃‘丹法鮃’新品種培育與養殖技術”、“中國對蝦‘黃海2號’新品種培育與擴繁技術”和“水產動物多性狀複合育種技術” 成果通過鑑定,被評定為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
獲獎情況
曾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排名第3),青島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次(排名第5),海洋創新成果獎一、二等獎各1次(排名都為第6),以及多次省、部級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核心成員等榮譽稱號。
專利著作
申請並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項(第一位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均排名第一位);參與編寫專著2部。
論文發表
公開發表40多篇(第一作者16),其中SCI收錄6篇(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或EI收錄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