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紀功碑

張士誠紀功碑

張士誠紀功碑,位於人民路652號的報恩寺塔東北隅碑亭內,1957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張士誠紀功碑簡介,張士誠簡介,

張士誠紀功碑簡介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元代末年泰州白駒場(今屬大豐市)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率領鹽丁起義反元。後渡江南下,定都平江(今蘇州),改平江府隆平府,自稱吳王至正二十六年為朱元璋所滅。
據《吳門表隱》所載,此碑為元末江南富豪沈萬三所置。近代金松岑等學者對圖中冠服器物作索隱考證,斷定其為元代雕刻,並認為刻的是至正十九年張士誠迎接元使伯顏的場景。
張士誠紀功碑,亦名陵平造像碑、張吳王紀功畫像石刻,又稱報恩寺石堪造像,俗呼石家堂。原在報恩寺山門左,19l9年移人寺內,1924年建碑亭,1985年改建為石柱木樑攢尖頂方亭,1987年在碑四周加設木柵。
碑高3.06米,寬1.46米,厚0.4米,青石質。自上而下畫面可分四段。
第一段,祥雲繚繞中並肩立12人,身後張華蓋七具。
第二段,中為重檐歇山頂正殿,殿前有月台,陛五重,殿後旗幡招展。殿中三人面南端坐,中為王者,兩旁為大臣。東西兩楹列案,設壺觴餚核,各坐兩人。左右又有兩掖,各坐兩人,西端一人著胡服。
第三段,東西配殿中各坐三人,均著胡服。殿前為月台,環以石欄,陛五重,中有甬道通正殿。道中置一巨瓶,內插珍寶。胡服侍者抬寶瓶珊瑚自西南升台進獻。
第四段,月台前一馬盤旋起舞,眾多武士披堅執銳,持旌牽馬,威武雄壯。
全圖共有王者、大臣、胡客、甲士、侍衛、胡服侍從等118人之眾。碑上端似額,繞以捲雲紋,但框內空無一字,似被挖去者。
此碑採用深浮雕手法,琢工精細,構圖嚴謹,建築布局清楚,層次分明,人物面目清晰,姿態各異,衣褶流暢,是一件有歷史價值的元代石雕藝術上品。

張士誠簡介

元末泰州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西南白駒)人,小名九四,出身鹽販,漢族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鹽丁起兵反元,攻占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改元天祐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他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此後成為割據浙西一大勢力,曾多次運糧接濟大都。二十三年,派兵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韓林兒,自稱吳王。二十七年,平江被朱元璋軍攻破,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自縊而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