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地營子鄉

張地營子鄉隸屬黑河市愛輝區管轄,位於市境北部,黑龍江西岸,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北與呼瑪縣毗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地營子鄉
  • 外文名稱:Zhang Di Ying Zi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黑龍江黑河市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部,黑龍江西岸
  • 下轄地區:愛輝區
  • 電話區號:0456
  • 地理位置:黑龍江黑河市愛輝區
  • 面積:1300平方公里
  • 人口:5137人
  • 方言:東北話等語言
  • 車牌代碼:黑N
簡介,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簡介

鄉政府駐地距市區40公里。全鄉總面積1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萬畝,主要種植小麥、大豆,是黑河市產糧區之一。全鄉共轄張地營子、達音山、大新屯、小新屯、霍爾沁、白石砬子、泡子沿、小北屯等8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5137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9%。鄉政府駐地張地營子村。

歷史沿革

張地營子鄉名源於駐地張地營子屯名。據新編《愛輝縣誌》載,大克郎河與黑龍江匯合口處附近,明末清初,“有一座達斡爾族的屯寨,叫博布噶爾城。博布噶爾是黑龍江中上游沿岸達斡爾族的首領,‘南北兩岸各城屯俱附之’。1637年歸附清朝。17世紀中葉,沙俄武裝入侵黑龍江流域,達斡爾、鄂溫克族被迫南遷到嫩江流域,這裡遂無屯落”。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俄亂”之後,被驅趕過江逃生的我“江東六十四屯”無家可歸的居民,來到黑龍江右岸,黑河以北建立了滿洲屯(今大新屯)、白石砬子、泡子沿等屯,清末歸黑河府管轄。中華民國初年,隸屬璦琿縣第四區管轄,1925年劃歸第二區管轄。東北淪陷後,1936年設張地營子保,1944年改設張地營子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設定張地營子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6年4月,設定張地營子鄉。1958年9月,與上馬場鄉合併改為上馬場人民公社。1961年從上馬場公社劃出,成立張地營子公社。1984年5月,改為張地營子鄉。

地圖信息

地址: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張地營子鄉政府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