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仁

張問仁

張問仁(生卒年不詳)字以元,西寧人。大約生活在明嘉慶、隆慶、萬曆(1522-1620)年間,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擔任工部員外郎、山東兗僉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直隸昌平 (今北京市昌平)兵備道僉事,升任參議。因為他兩任工部,古時候對工部司官相沿稱水部,所發尊稱張問仁為“張水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問仁
  • 別名:張水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西寧
  • 出生日期:1522
  • 逝世日期:1620
  • 代表作品:著有《河右集》八卷,《閔子集》若干卷
  • 尊稱:張水部
人物生平,著作,

人物生平

張問仁“善詩文”,“佳句頻傳”,對青海詩歌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惜大多散佚。他的詩歌藝術性頗高,贏得了大家的稱讚,而且內容也能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事民疾。《觀獵》一詩是他罷官回到西寧後的作品,詩人描寫了在青海高原上觀看將軍圍獵的場景,有聲有色,形象生動,風格雄渾,狩獵猶寫戰場,慷慨激昂。“霜落獸初肥,將軍自指揮。羌兒識兔窟,胡馬趁鷹飛。雲響雕垂箭,塵喧鹿奪圍。平原日欲暮,長嘯振纓歸。”詩歌氣勢磅礴,耐人尋味。
昌平是明皇陵(今十三陵)的所在地,是隆太慶年(1567)為明世宗修建的陵園磚城。當年三月奉靈安葬,因而昌平境內達顯往來不絕,“從官如雲,肩 摩轂擊”,張問仁親自接送應酬,不讓累及百姓,因而觸怒了那些因 此勒索不到好處的官員,於是這些人製造流言,誣陷上告,張問仁被昏庸的當政者罷官免職。
得知罷官的訊息後,他“面無慍色”,表現得很冷靜,即刻收拾行李,等待交接。在他離開昌平時攜帶的物件 除書籍外別無值錢的東西。昌平百姓“臥轍留”,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愛戴。問仁善於寫詩,嘉靖(1522-1566)時任右僉都御史、寧夏巡撫的詩人張九一就有“佳名頻傳水部名”的贊語。當他回鄉途經積石渡黃河時寫下了《西歸自積石渡河有感,因懷都下相知》一詩:
張問仁:清正廉明傳佳話張問仁:清正廉明傳佳話
驚濤仍此涉,川上復遲延。
為激聲偏怒,無情恨豈傳。
蛟龍時一起,雷雨夜長懸。
憑寄相思淚,隨波到日邊。
詩人徘徊在黃河岸頭,面對洶湧的波濤,觸景生情,不禁回想起發生在不久前的宦海驚濤。情動於中而發於外,筆端蘊結著對現實的憤懣之情。尾聯一語雙關,點出題意,構思精巧,感情深沉,可看出詩人駕馭文字的技巧和能力。
張問仁現存的詩,多是回到西寧市後的作品,《觀獵》一詩可謂是他存詩的代表作。詩中寫道:
霜落獸初肥,將軍自指揮。
羌兒識兔窟,胡馬乘鷹飛。
雲響雕垂箭,塵喧鹿奪圍。
平原日欲幕,長嘯振纓歸。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詩人雖遭罷官,情緒並未消沉,意氣仍然很昂揚的精神。
明朝自嘉靖以後,史稱“海夷”的青海蒙古貴族,經常攻掠西寧,為患青海,對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破壞,“甘、涼、河湟之間遂為戎馬賓士之所”。廣大民眾為此憂心如焚,期望消除戰亂,安定社會,詩人用詩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心聲。
羽檄尚紛紛,憂懷乍欲焚。
戍笳寒泣月,戎鼓夜翻雲。
急速天邊火,深孤海上軍。
飛書問都護,露布幾時間?
(《秋夜邊城聞警》)
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朝軍隊在西寧南川捏耳朵峽(在今湟中縣上新莊南)、西川康纏溝(在今湟中縣境內)兩次大破青海蒙古永邵卜、火落赤部,史稱“兩川之捷。”從此以後,西寧邁趨安定。張問仁在這次戰役中功不可沒。他以欣喜的心情 寫道:“環海已看無牧馬,沿邊不用更防秋”,“雪山更作屯田地,青海重為飲馬池”。據作者自序,這組詩是詩人將流傳在軍中的歌謠,“采其詞意之雅者,節為七言絕句”,因此對研究西寧 歷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張問仁“善詩文”,從“佳句頻傳”的贊語看,詩作可能不少,可惜大多散佚,今只存詩11首。他還著有《閔子》、《河右》等詩文集,也已不存。《西寧志、《西寧府新志》中錄存有《重修西寧衛城記》、《經略少保鄭公西征平房記》、《湟中破虜碑記》等文章多篇,文筆典雅流暢,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張問仁年73歲,病逝在西寧。

著作

他著有《河右集》八卷,《閔子集》若干卷,詩文俱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