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燮

張君燮(1901—1970年),字炫秀,號廷華,廣東梅縣石坑鎮龍頭村人,出身於小康華僑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君燮
  • 別名:炫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梅縣石坑鎮龍頭村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0
父玉軒,早歲在南洋經商,有所積蓄,回國後,在鄉舉辦公益事業,為鄉民排難解紛,頗有聲望。
張君燮幼年在本村讀完私塾後,進國文專科學校攻讀古文,造詣頗深。間亦學習中醫醫學,有所獲益。年稍長,設館授徒,一年後赴印尼從教,任吧城(今雅加達)平民學校校長、作馬壠教務總會長。因感祖國貧困,國勢日衰,常受帝國主義侵略,毅然回國,考入廣東省軍官教導團。畢業後,歷任排、連、營長、旅部參謀長、十九路軍副旅長等職。1932年參加“一·二八”淞滬戰役,1933年參與成立福建人民政府,進行反蔣抗日。“閩變”失敗後,轉人南京中央軍校高教班受訓。結業後,歷任師部副官處長、參謀處長等職。1938年任湖南省永興縣縣長,繼任零陵縣縣長。1944年8月,零陵淪陷,離職還鄉,在家閒居。抗戰勝利後人南京警官學校教育長班受訓。1948年8月任廣東省保全司令部科長,同年11月任梅縣縣長。時國民黨政權已搖搖欲墜,全國面臨全面解放,他深感跟共產黨走是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在中共華南分局、閩粵贛邊委和梅州地委的策動下,於1949年5月17日與廣東省保全十二團團長魏漢新一起和平起義,並致電中共中央。此舉,受到毛澤東、朱德復電嘉勉。
建國後,張君燮加人中國農工民主黨,赴武漢中原大學學習,結業後回廣東,先後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廣東省第二屆政協委員、廣東省中醫藥研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1957年“反右鬥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6月因歷史問題被判處無期徒刑,1970年4月病逝於韶關監獄。
1979年12月,廣東省高等法院依法重新審理張君燮案,認定張是起義人員,撤銷原判,宣告無罪。1980年5月,廣東省衛生廳為其恢復名譽,補行追悼大會,將其骨灰安放於銀河革命公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